第二十三章 陡坡驚魂(1 / 1)

穿過了熱鬧的山梨公社街上,楊辰跟著爺爺後麵,繼續往東邊方向走去。   兩人走的是公路,相比起上午出發時走的田間小道要寬敞得多了。   這是一條縣道公路。   路麵有六、七米寬,全都是由篩選後的細小礦砂鋪成。   這種路的特點,就是走起來沒有泥巴粘在鞋底。如果遇到雨天,路麵上同樣滿是泥水漿。   若是遇到晴天,恰好遇到有汽車開過,在車身後準會揚起幾十米的灰塵。   當行人看到有車輛駛過來時,一般都會早早的躲避到林帶下麵,用手掌遮住嘴巴和鼻孔。等灰塵落下來或飄散後,再走出路麵。   為了最大限度吸附塵埃,公路段的人還在大路兩側種植有小葉桉和相思樹當作防護林,用於吸附和降低灰塵。   人走在大路上時,你往兩邊的樹林一看,葉子上都會蒙上一層厚厚的黃色灰塵。   走出了山梨公社兩、三公裡遠,就進入到山區了。   這裡的山不是很高,表麵都有厚薄不一的土層。   山上種植有鬆樹,據說都是用飛機來飛播造林的。   山腳下隨處可見用木板做成的牌子,上麵書寫有“封山育林,綠化祖國”的標語。   山上的樹木已經生長有十多年了,直徑大一點的有二十多厘米。   鬆樹下,長滿了茂密的榔基草和撚子果樹。還有其他不知名的野草和雜樹,看上去鬱鬱蔥蔥。   在山腳平緩的地帶,地裡種植有花生、玉米和木薯等農作物。   公路兩邊有高大的小葉桉遮陰,這時候,太陽顯得沒有像平原地段那麼毒辣了。   沒多久,兩人走到一個叫做橫嶺的坡頂。接下來,就是一個高高的陡坡了。   這個陡坡長度有兩公裡多,如果汽車帶有掛車的話,一般都上不了這個陡坡。   單頭的汽車,隻能掛上一擋,慢慢地走之字型才能爬上坡頂。   以前很多車輛都在快到坡頂的時候爬不上了,剎車也剎不住,最後,導致了這段陡坡路頻繁發生各種交通事故。   用肉眼看去,這條路的中間都被拖拉機的輪胎“挖”出兩條深深的痕跡。   用眼睛目測,公路被輪胎“扒”走泥土後,地麵上留下了十多厘米深的凹痕。   以前,就是這個橫嶺陡坡,楊辰曾經聽到父親說過一次關於他的故事。   那一次,他借了一輛別人的自行車騎回老家。   當騎著車到了坡頂後,再往下溜坡時,他才突然發現了這輛車有“大問題”。   這個問題,在嚴重時,可以導致車毀人亡!   原來,這架車沒有“剎車”……   他心裡想著,這下完啦。   此時,已經騎著車溜坡的他,如同騎在老虎背上一樣,已經處於上也不是,下也不得的危險境地。   看到這個情形,他被嚇得冒出了一身冷汗。   此刻,他自己也沒有什麼再好辦法了。   想要跳車嘛,這麼快的速度,若是要硬著跳下去,就是不死也會摔成重傷。   他說,在那樣短暫的時間裡,根本不容得你去想。   看來,隻能聽天由命了!   這一輛車,載著一百六十斤重的他在向著陡坡飛奔……   此時,已經毫無選擇,也沒有退路了。   隻見他雙手緊緊地把握住車頭的羊角手柄,兩腿夾緊車橫梁。就這樣,自行車順著沙子薄的地方,急速地往陡坡下快速溜坡……   還好,在他溜坡的整個過程中,竟然沒有遇到一輛汽車開過來,路上也沒有一個行人。   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盡管這是發生在六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但是,父親每一次提起它,依然心有餘悸!   要說那次運氣好,全靠仰仗當時路上沒有汽車和行人。   說到底,是他的沉著和冷靜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要不然,他的人生和歷史都得重寫。   後來,他回憶說,是一時粗心大意差點害死自己。   自己借來別人的單車,為什麼不去查看一下有無剎車呢?   也許,是他歸心似箭,從而忽略了檢查車輛的安全性。   這麼多年過去了,父親這個驚險的故事令他仍然記憶猶新。   楊辰可不想讓父親的故事重演。   這個陡坡靠近排水溝的沙子依然很厚,楊辰隻能跟著爺爺小心翼翼地順著排水溝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防止腳底打滑,踩空和摔跤。   爺孫兩人花了近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走完了這兩公裡多的坡道。   到了坡底,地勢就變得平坦多了。   在公路旁是一條布滿鵝卵石的小河。   小河往東,就是山梨公社和桐響公社的分界線了。   這裡也是上遊三條河流的匯集地,俗稱“三河壩”。   這裡若是到了下午四、五點鐘,太陽就被山峰擋住,陽光不再猛烈地照射到地麵。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裡的別致景色。   這裡水源充沛,各種綠色植被枝繁葉茂。   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縱然處於仲夏時節,這裡的氣候依然涼爽宜人。   抬頭望去,河岸的兩邊,錯落有致地布滿著層層梯田,不愧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還沒走近小河邊,就聽到了河水沖擊石頭發出的嘩嘩聲。   河岸邊,生長有高大茂密的水榕樹。   七月份,正是水榕樹果子逐漸成熟的時候。   人還沒走到樹下,就聞到了水榕樹果子濃鬱的清香味。   樹上的果實招來了它的食客——一種羽毛白色的鷺鳥。   這種鷺鳥也許它不是真正的喜歡吃水榕樹果實,但是不得不說它是一種極其聰明的鳥類。   它飛到樹枝上,用自己尖利的嘴將樹上的果實叮落到水裡,而水裡也有一種愛吃水榕樹果實的魚。   當這種魚從石頭縫裡鉆出來吃果實的時候,它就輕而易舉成為了鷺鳥的盤中餐了。   其實,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和謀生技巧。   楊辰緊跟著爺爺,順著河堤往南邊方向走了將近一公裡的路程,爺孫兩人來到了林家灣。   林家灣是這段河流的名字,而村莊的名字叫獅球嶺林屋村。   據說這個村莊的旁邊有兩座山,左邊的山是長形的,右邊的山是圓形的。   左邊的山形狀酷似一頭臥著的獅子,而右邊的圓形山則像一個圓球。   看到如此渾然天成的景致,村裡就有老一輩人稱之為“獅子滾球”。   在林家的前輩中,有人認為這是一塊宜居的風水寶地。後來,他們的祖上就選擇了在這裡定居下來。   別的條件不說,單是有一條河流從村莊麵前流過,就能讓村民能夠種上田,有飯吃,有水喝。   像這樣好的自然條件,在農耕時代來說,確實是很不錯的了。   林屋村距離“三河壩”有一公裡的路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爺孫倆走了十分鐘就到達村莊旁邊。   這裡依仗水源條件好,“農忙”工作的進度也比山梨公社外麵的要快一些。   小河邊上田塊裡的稻穀基本上已經收割完畢,水田也已經犁耙好了。   一大阪的水田,有幾十個人在田塊裡插上了秧苗。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在大地上描繪著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田園畫。   雖然已經臨近中午,田野上依然還有不少人在田裡忙碌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講究的是抓緊季節。   這時,對麵不遠處,一個肩上扛著鋤頭的村民走了過來。   隻見他頭上戴著一頂草帽,兩個褲腿挽得高高的,小腿肚上還粘有泥漿。   不用說,看那模樣,就知道他是剛從農田裡乾活回家的。   “楊阿公,今天又去林亞德家啊。”   這個村民顯然也認識楊辰的爺爺。   “是啊,好久不來了,今天順道路過這裡,等下想到他家裡麵吃個中午飯,不知道他在家嗎?”   爺爺如實地對他回應道。   “應該會有人在家吧,早上我出去的時候還看見他父母親在家裡喂雞鴨呢。”   這個淳樸的林姓村民,熱情地向楊爺爺告知自己知道的情況。   聽到爺爺說準備要在林屋村吃午飯了,楊辰頓感饑腸轆轆地叫了起來。   雖然一個多小時前才在章家吃過稀粥,但是出了一身汗,撒了一泡尿後,肚子早就空空如也了。   此時,聽到有飯吃了,楊辰暗自咽下湧上喉嚨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