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午飯後,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了。 爺爺和楊辰休息了二十多分鐘以後,就離開了姨媽家裡。 爺孫倆走的依然是羊腸小道。 說起來,楊辰姨媽家這個位置地勢還是比較高的。 走了十多分鐘後,他們就走上了一條比較平緩而彎曲的道路。 這條道路之所以平緩,主要是在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修建的一條引水灌溉渠道。 這條灌溉渠道,是把河流上遊三、四公裡遠的河水,引到下遊缺水的村莊進行灌溉農田之用。 在渠道最前麵的引水處,有一條用石頭砌築成的簡易水壩。水壩的作用,就是在那裡將水位抬高。 有了水源的灌溉,渠道沿線周邊幾個村莊的一、兩千畝旱地就可以變為水田。這樣,既能擴大水田栽培麵積,又可以解決旱地作物的缺水和用水問題,增加糧食產量,有利於緩解糧食緊張的局麵。 當時,為了砌築水壩,整個瑪村大隊根據桐響公社革委會的要求,發動了蒙屋,上燈影村,燈影村,花洛村,鬆向新村的幾百名社員群眾,參加了當年的水利建設大會戰。 楊辰的姨媽、姨丈當年都全程參與了這條水利溝渠的建設。 他們親自見證了水利溝渠建設的艱辛和困難,也享受到了水利建設所帶來的好處。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沒有水利設施,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望天地”、“望天田”,靠的是老天爺的眷顧,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還勉勉強強有一點收獲。 若是遇到乾旱的年份,那些“望天地”、“望天田”就基本上顆粒無收了。 八十年代,水田和旱地作物的產量都不是很高,如果水源充足的話,就可以保證種下去的作物會取得不錯的收成。 這條水利溝渠修理好之後,光是周圍幾個村莊的魚塘也增加了十多口。 那些養殖四大家魚的農戶,自家的魚吃不完,也可以拿到自由市場去賣,農民的副業收入也會增加。 也可以這麼說,水利的建成,不僅帶動了農、林、牧、果產業的發展,亦帶動了漁業養殖生產的發展。 楊辰聽姨媽說過,修建這條溝渠時,當時是按照搶工分來計算每個人的出勤。 每個村莊,每天都有一名記分員,專門為每一名參加勞動的群眾進行登記。 那時,一天所得的勞動報酬記十個工分。 所有參加水利建設的社員群眾,每天在工地上所吃的飯菜也是自己從家裡帶去的。 至於開水,就沒有誰願意帶去了。口渴時,就喝從山上麵流下來的山澗水。 一直以來,居住在灌溉渠道附近的村民,就算是平時到山上割草挑回家,也沒有人習慣從家裡帶水出去。 隻有極少數的人怕口渴,自己就從家裡麵帶上白米粥出去做工。 由於做的是苦力工,吃粥不耐餓,他們還會帶上一些諸如木薯、紅薯、芋頭、洋芋的雜糧。肚子餓的時候,吃上幾個雜糧,也可以緩解一下肚子“鬧革命”。 這條全長八公裡多的引水溝渠,全部靠人工開挖出來。 從建設開工到溝渠通水,前後共耗時三年多時間。 在當年修建這條溝渠的時候,水泥還是相當缺乏。一些護堤隻能用石灰拌沙子來做石灰漿,然後用這些石灰漿來砌石頭墻或護坡。 由於這些水溝所砌石頭墻強度不夠,每當遇到山洪爆發的時候,溝渠轉彎處用大石頭壘起的水溝,瞬間就被高處洶湧澎湃而來的山溝水沖垮了。 盡管當時曾經提出了“人定勝天”的口號,但是,大自然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行事。 站在這條溝渠邊沿的道路上,就能把整個桐響公社的村莊河流看得一清二楚。 桐響公社所處位置的地貌屬於一個盆地,四周被高高的山脈圍繞著。 東麵的最高峰雙龍山,海拔高度有1100多米,是附近方圓十裡的最高峰。 爺爺和楊辰從姨媽的家裡走出來後,大約走了半個小時後,就開始往高處爬了。 而今天下午要到達的姑姑家,後麵起碼還有四個半小時的路程要走。 楊辰抬起頭,伸長脖子往高處仰望。 隻見一座座高山擋住了人的視線。 山腰上,不時漂浮著一團團像棉絮一樣的白雲。 這種景象,也足以證明這裡的氣候潮濕,水汽充沛。 這裡果然是山高、路陡、林密,各種植被茂盛。 初次走這條路的人,要是沒有人幫帶路。用不了多久,你準會迷失方向。 兩人走在這人煙罕至的地方,都快一個小時了,連人影都沒有遇到一個。 哪怕是膽量稍微大的人,或者要行走的人是一個婦女或兒童,如果不是有特別緊急的事情,沒有誰會冒險行動,獨自來走這樣一條十多公裡長的山路。 別的不說,要是一不小心被山上的蟲蛇咬到了,連一個照應的人也沒有。 此時,在爺爺的心裡,他似乎沒有什麼顧慮。 他依然一步一個腳印地沿著別人踩踏過之後,並留下明顯痕跡的土路上行走著…… 由於這條道路上行人稀少,一些表麵有泥土的地方都長滿了小樹、雜草和刺蓬。 如果是特別陡峭的地方,則有石頭鋪墊著路麵,便於人們行走。 這些靠人踩出來的小道,大多沒有明顯的路基。 遇到野草雜樹擋住去路的時候,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行人需要選擇避開刺蓬少的地方行走。走在前麵的人或用手折斷小樹枝,後麵的人才能走得過去。 還沒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楊辰就感覺到了自己有點眩暈,耳朵脹痛。 甚至,還有點氣喘籲籲的樣子。 爺爺說,那是“高原反應”。 在楊辰還小的時候,他的耳朵就有過小毛病。 那時,生產隊裡一些不懷好意的大人們,時常嘲諷他是一個“頭上生瘡,腳下流膿”的人。 其實,他耳朵一直流膿倒也是真的。 後來,經過醫生診斷後得出的結果是“中耳炎”。 不得不說,得過“中耳炎”的人,對“高原反應”是比常人更為敏感。 爺爺不愧是一個特別能吃苦耐勞的人。 這也許與他從小就開始受到生活的磨煉有關。 別看他挑著二十多斤的擔子,走在這樣陡峭的山路上竟然如履平地。 楊辰雖然空著兩隻手,即便是一刻也不停歇地邁開腳步,他仍然跟不上爺爺的步伐。 爺爺扭頭看了一眼漸行漸遠的楊辰,他知道此時的楊辰的體力明顯跟不上自己。 這時,他也隻能下意識地放慢了腳步。 “看來這個小後生是缺乏艱苦的鍛煉,就算是空手都走不過我這個75歲的老人家。” 爺爺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鞭策著楊辰。 兩個多小時前,在姨媽家吃飯的時候,她曾經試探性地提醒過爺爺,走這樣漫長而又陡峭的山路,楊辰這種白臉青皮的小後生是否能夠吃得消?
第三十章 山路彎彎(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