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新縣排市鎮龍口村,至今還流傳著有關陽新進士張聯奎的奇人異事。 話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在離龍口村不遠的官科村公賽莊有一戶人家,主人姓汪,人稱高公。髙公有一子,年方二十,名喚顏生,長得牛高馬大,麵寬口闊,為人和善,以務農打魚為生。富河從公賽莊的西北麵穿過,每到汛期,河水暴漲,一些低窪農田就被水淹了。平日裡,顏生乾農活,也喜歡打魚。特別是當洪水消退時,他就圍壩圈魚,運氣好的時候,一次就能捕一兩百斤,日子也過得舒坦。 這一年(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七月的一天中午,顏生和往常一樣,又在公賽莊的下首圍壩圈魚。這時有一條小船,船上有一雙母女,在田鋪塘采菱角。婦人四十多歲,頭戴草帽,赤著腳,手握竹蒿,女孩年約十七、八歲,麵容姣好。她一邊彎腰撈菱角,一邊還哼著小曲。甜美的聲音飄來,不時引得顏生朝小船的方麵張望。突然,女孩一不留神,“撲通”一聲掉下了田鋪塘,塘水很深,又是汛期,才剛剛退水。婦人慌忙高聲喊救命。一邊哭著高喊,一邊慌忙撐蒿。不料小船還離落水女孩越來越遠。顏生聽到“救命“聲,也顧不得圍壩,拔腿就向小船方麵跑。好在顏生腿腳快,及時跑來,便一頭紮進水裡,救起了女孩。原來這對母女,顏生也認得,她們就是隔壁村莊,鄭立山莊人,女孩名叫小蓮。得救後的母女是千恩萬謝之後,各自回家,暫且不表。 第二天一早,小蓮母女,帶著禮物來到顏生的家道謝。小蓮對著顏生萬福,紅著臉甜甜說道:“多謝顏生哥救命之恩“。顏生和小蓮本來就認識,而且很要好。經此一劫,兩人更心心相印。高公和婦人見此情景,也是有意作合,成就一對姻緣。 第二年開春,顏生和小蓮就結為夫妻。婚後好不甜蜜,他們是相敬如賓,互敬互愛。到了年底,產下一個男嬰。全家好不高興,三朝之後,便取名友德。友德天資聰慧,過目不忘。可是天生體質孱弱,一副病殃殃的樣子。爺爺和父母甚是擔心。要說友德這孩子,可不是一般的聰明,六七歲就能吟詩作對。到了十來歲,《四書》《五經》讀得滾瓜爛熟。友德多病,不長個頭。十一二歲,還隻有別家七八歲孩子一般高,而且身體越來越弱,甚至走路都是問題。 在農村誰家遭了難,或者家庭不順,總是在祖屋或祖墳上找問題。高公一家也不例外,他家有一處祖墳,葬在粟嶺。說是燕子撲梁之地。按風水師的說法,當出貴人。可是如今,家運是一年不如一年。高公無奈,就到祖墳仔細勘察。前些年一場暴雨,祖墳左側沖出了一道深溝,莫非是祖墳出了問題?回家後,高公就召集家人,商量為祖墳做場法事。友德此時已滿十二歲,他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就對著爺爺說道:“爺爺不要費事,浪費錢財。天意亡我,做法事也無用“。爺爺嘆聲道:“盡人事,聽天命啊!“ 友德無力說道:“爺爺爸媽,我將不久人世,你們不要悲傷!我走之後,也不會去遠。我觀橫山之外,唯有隔壁村的龍口莊隱隱有些亮光“。 爺爺著急問道“莫不是你要去龍口投生?“爸爸垂著頭,低聲說道“莫不是咱家留不住你?“此後友德閉目,久久不語。 一場法事在初春之後的二月初十日舉行,這年是乾隆三十一年丙戌。法事做後,友德在病床上自言自語: “初春不見花招展,久病今朝脫世塵。 仰首長籲枉為子,此番一去作名人。“ 眾人聽畢,莫不流淚。忽聞有哀樂之聲,由遠而近。繼而又有輀車之聲,漸行漸遠。再視友德已無鼻息。是時,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子時。 欲知後事,請聽後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