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回 3載不言見官語 6歲初試有小成(1 / 1)

上回說到,張聯奎命帶金神貴格。張家人也是滿心歡喜,張老先生坐在堂上懷裡抱著愛孫,手裡拿著郭先生留下的八字推演的紅紙。   對兒子張克孝說:“這小東西命帶貴格,十歲方才行運確有些遲。我看童時不必入學拜師,就由我親自細心培養,我們家窮也少費些錢財。”   兒子張克孝說道:“這樣甚好,隻是有累父親了。”   老先生道:“我一生碌碌無為枉讀了聖賢書,我的抱負無法實現,就寄托在這小東西身上吧。”   時光荏苒,又過了三年,張聯奎雖說是活潑可愛,有哭有笑,可不會說話。三年未曾講過一句話。一家人不免有些擔心。龍口莊後麵,有一條河叫牧羊河(現在叫“三八”河)這條河向東流與富河交匯,直達興國州。過了興國州,一直向東奔流,流經富池與長江交匯。   牧羊河右岸有一座雄偉的建築,即張氏宗祠。俗稱龍口祠,龍口祠距離龍口莊一裡路程。龍口祠有一個水陸碼頭。從龍口祠登上航船到興國州也就一個時辰的路程。這天張先生帶著三歲的孫子張聯奎到興國州訪友,順便置辦一些日常用品,興國州儒學堖有龍口莊的田產,還有族人在此經商,族人中有位張孝天與張老先生是同房叔侄。張孝天開有一間雜貨鋪。   航船在興國富川碼頭靠岸。老先生與幼孫大手牽小手在街上一路向儒學堖走來。剛滿三歲的張聯奎見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店鋪的貨物滿目琳瑯,心裡十分高興,走到五馬坊。街道圍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老先生一打聽原來今天是剛調來的州老爺上任。老先生把孫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向人群中擠去。不時聽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前麵發生了什麼?”老先生自言自語道。   “爺爺有個人騎著大花馬。”張聯奎坐在爺爺的肩上朗聲回答。   老先生一驚,這三年來從未開口說話的小東西,今天終於開口說話了。老先生心裡很高興,奮力向前擠,好不容易擠到衙門前,望著州衙,心裡說道:“托州老爺的福,我孫子會說話了。”   晌午時分,爺孫二人來到張孝天的雜貨鋪。張孝天在鋪裡忙,招呼客人,抬頭見到張貞河便熱情招呼:“老叔,您來了,快屋裡坐。”又高聲招呼內人,準備爺孫二人的午飯。   吃過午飯,又置辦了一些日常用品,爺孫二人順著原路返回,這時街道冷清了許多。   申時時分,爺孫二人就回到了家,一家人見到張聯奎會說話了也是十分高興。   又過三年多,張聯奎在爺爺的教導下,小有所成。《三字經》《弟子規》這些啟蒙課程早就熟記於胸,詩詞楹聯也略有涉足。   張聯奎的家門前有一塊空場,場邊栽了好幾顆果樹,有李子樹,柿子樹,還有一株白楊桃,又栽了一些花草。有秋菊、蘭花,牽牛花、梔子花,雖然家境貧寒,但家庭溫馨,日子也過得平和充實。   這年季春,在張家祠教經館的王先生,字中實,名友之,秀才出生,一生以教書為業。文學功底十分厚實尤以詩聯更為突出。這天學生放假,張家祠離龍口莊隻有一裡之隔,王先生便早早來到張貞河老爺的家,文人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前兩年王友之先生曾邀老先生出山。但張老先生以人老體衰為由謝絕了。其實老先生也隻長王先生六歲。內心是怕耽誤孫子的學業。這幾年爺孫二人是形影不離,悉心教導,孫子張聯奎也是聰慧過人,悟性極高,雖隻有六歲多,已是學有小成了。   這天,天氣晴朗,萬裡無雲,柔和的陽光灑滿庭院,季春季節百花競放,空氣是彌漫著陣陣清香。雙雙紫燕在空中盤旋,似在尋找去年的舊家。門前池塘的夏蓮正露出尖尖的嫩角。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張王兩位先生在院中閑聊張聯奎和鄰家的孩子在院中玩耍。   王友之先生說:“張老,聽說你孫子聯奎,這兩年學有所成?”   張先生回答:“隻是入門。”   王先生說:“我今天來您家,一是老友相聚談天說地打發時間,二是想考考您孫子是否如傳說中學有所成。”   張老先生也想考考孫子看是否思路敏捷,看根基牢不牢。於是對孫子說:“聯奎,你快過來,見過王先生。”   聯奎連忙跑過來對著王先生說道:“先生好!”便站在王先生身旁,王先生指著院中盛開的梔子花說道:“聯奎,你能以這潔白無瑕的梔子花為題占上一絕嗎?”不料張聯奎稍加思索隨口吟來:   “生在尋常百姓家,清香淡雅白無暇。   不和蘭桂同芳室,喜作村姑發上花。”   王先生聽了一驚,便想難一難這機靈聰明的小東西,於是指著空中盤旋的雙燕道:“你能以紫燕為題,吟上一首七律嗎?”   聯奎望著輕盈的雙燕,沉思略有一刻便緩緩吟道:   “輕靈紫燕尋新宅,不入宗堂不入衙。   喜見門前花早發,愛看屋後日遲斜。   築巢隻築祥和第,棲宇還棲幸福家。   惟願年年梁上繞,無災無難到天涯。”   王先生服了,不想這小東西知識麵這麼廣,居然知道燕子不在宗堂和衙內築巢。王先生對張貞河說道:“恭喜老哥,看來您的願望要在這小子的身上實現了。”二人相視而笑。   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