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回,數年寒窗苦磨劍,相知2人同登榜(1 / 1)

上回說到,張聯奎六歲多就學有小成,爺爺張貞河也是心中高興。這爺孫倆,一個悉心教導,一個是用心潛學,日子就在這教與學的過程中一天天度過,一晃又是十年過去了。   這年,張貞河感覺身體越來越差,好似油盡燈枯。這天,他把聯奎叫到跟前說道:   “孩子,這些年我們祖孫日日形影不離,你已學有所成,我再也教不了你了,去年你就通過了童試,今年院試,你就去試試,先考個秀才,我們家貧窮,你以後就邊教書邊備考,你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   所謂院試,是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因學政又稱提督學院,故名院試。清初沿明製。各省提督官稱提學道,亦沿稱道試,凡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均可參加。其報名填寫履歷、廩生作保等手續與府試縣試略同。其餘各府則依次分期親臨考場主持。考試分正試、復試兩場。試八股文與試貼詩並默寫《聖諭廣訓》揭曉名為出案。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在明清科舉考試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院試考秀才,鄉試考舉人,每三年一次,逢子、醜、卯、酉年舉行。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取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次年舉行,是中央一級的考試,由閣部大臣主持,逢辰、戌醜未年舉行,又稱為稱為“春闈”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則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乾賜進士出生,三甲若乾賜同進士出生。   此後,張聯奎積極備考,準備和填寫各項所需的材料。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這年的院試考試的日期快到了,要在州府學院舉行。張聯奎便收拾好行囊出發,不日就來到了州府,找了一個小旅館住下。這時又來了一位考生,兩人見麵好生高興,原來這人是陳治策。   陳治策,字蕓蕙,清代興國州仁義裡人(今陽新縣木港鎮東春人)。嘉慶六年進士,清嘉慶年間。任浙江處州雲和縣知縣。   張聯奎與陳治策算是老鄉,兩人同飲牧羊河水,一個住牧羊河北麵,一個住牧羊河南邊,相隔隻有十餘裡。雙方家鄉都有對方的親戚,所以每年都能見上一兩次,兩人都敬佩對方的學識,兩人又年齡相仿,故都視對方為知己。   在小旅館裡,兩人同住一個房間,相談甚歡。   第二天,兩人參加院試正試,兩人考完試又回到了旅館,明天還要參加復試。   參加完復試,還要等待出案,還得在這裡停留等待,這次院試兩人都覺考上秀才問題不大。兩人心情大好,相邀一同在大街上閑逛。不知不覺,兩人來到了郊外,遠處看見一個魚塘,兩人來到塘邊,幾條草魚在塘邊吃草。塘裡有一隻白鶴,見有人來了,箭一般射向碧空,把兩人嚇了一跳。   稍一定神,考生陳治策吟道:“人言秋日豐收季,靜看魚肥醉草邊。一鶴沖霄驚魚躍,遐思滿腹化雲煙。”   張聯奎說:“仁兄好詩。”   這時天空下起了絲絲細雨,昨夜刮起了一夜風,樹葉吹落一地,兩人就匆匆返回。   剛入城,雨漸漸大了起來。隻好在街邊的一個院子裡躲雨,隻見院內滿是落葉,隔壁薔薇爬過墻來,院子空著,好似沒有人住。張聯奎吟道:“一夜秋風滿院黃,絲絲細雨正惆悵。百花凋謝雁聲急,隔壁薔薇爬過墻。”   陳治策贊道:“好詩。”   次日出案,兩人果然高中,各自歸家,暫且不表。   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