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回身體力行謀農事 以食為天保太平(1 / 1)

話說張知縣,一到任博山,就同劉知事一道深入各鄉裡考察民情。這天,二人又到南博山.張知縣問劉知事,山前這條淄河乃博山母親河。這河有何說法.劉知事答曰“據《括地誌》載,俗傳雲,禹治水功畢,土石黑數裡之中,波若漆故謂淄水也.“張知縣又問博山縣名有何來歷?   劉知事曰,“博山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曰境內山多,故曰博山。   二曰:因境東南有博山而得名。”   劉知事又指著麵前這座山說,“我倆所站之地,乃博山鎮,眼前這座山就謂博山。“知縣笑著點首。二人繼續前行,見有不少農人在這裡耕作。   這裡的農事多以小麥.玉來為主,偶有在水源便利的地有水田,種水稻.現在這季節正是犁把水響的時候,有幾位農人趕牛耕田,有好幾塊田已經整平.   張知縣和劉知事走向前,見一老農正在田堘邊上,一塊青石上坐著休息,嘴裡叭啦.叭啦抽著水煙.一牛在溪水裡泡著.老農見二位官老爺走來,忙起身問好,張知縣笑著說道,“老伯,你這是打算種水稻囉,你家種了好多?“   老農回道:“不多,就還不到一畝.“張知縣又問種水稻與種玉米或小麥相比較哪種作物劃算一點。   老農回道,“小麥一季時間太長,畝產隻有兩百多斤.玉米耗地力,畝產也隻有二三百斤,我這不到一畝的水稻,產量有四百來斤哩。“.   老農又介紹說,我們這地方,不好保墑.水源不好的地方,根本種不了水稻“.   張知縣說:“我看這裡靠近淄河,這裡又有好幾條水溪,何不充分利用好,   老農民道.“老爺,田裡一茬水,沒幾天就滲乾了,我也想多種水稻,可沒法子呀!“於是,張知縣同老農一起,走到了已整平了的田裡察看,他脫下官服交於劉知事,用手捧起田裡的泥土,見黑中帶黃,用手一捏,黏性應該不錯。   張知事問道:“.這塊田整好了嗎?“老農回道“整好了,隻等插快了.   “老農望著張知縣,心裡疑惑,為啥縣老爺這樣問.   張知縣在田裡洗了洗手,站起來說道:   “老伯,能就近弄一塊兩尺長,半寸厚,一尺寬的木板.弄一根一米長的木棒,外加幾枚釘子來嗎?   “老農答道:“這不難,我這去弄。“   張知縣在老伯走後,他圍著田堘來回察看,不多時,老農帶著物件,匆匆趕來,身後還跟著好多鄉民。他們想看著縣老爺能變啥戲法。   張知縣農民出生,各種農事都很熟悉。隻見他把木棒訂在木板上,一個簡易的超泥牌就做好了,人們也不知這是啥東西,又有什麼作用.張知縣就大聲告訴大家,田裡之所以盛水不多久就滲乾,其實水從田堘裡跑掉了.   他揚了揚手裡的新玩意說道,“有了我手裡的玩意,田裡的水就跑不了啦,田裡一茬水,十天半個月也不會滲乾,我看好些地方都可以旱改水,做成良田,今後鄉親們就不會挨餓了.“說罷他脫下官靴,赤著腳下田,跟大家做示範.張知縣彎著腰,用超泥牌,把田裡的活泥趕到田堘邊,將整過田邊都圍了一圈。   上得田來,就一屁股坐在大青石上休息.他指著溪邊好大一片地對大家說“象這樣的地勢地型,都可以改造成良田。“   休息半個時辰後,張知縣又站起身來,指著剛才超過的田堘說道   “.大家來看,當這些超過的新泥沉結了,就可以加以趟平,田裡的水就跑不了啦.“   張知縣又挽起褲腿,又下田給大家示範,隻見他把超過來的泥隆高,又用超泥牌趟平,人們看田堘的四周,又平整又光滑,十分漂亮。   張知縣做完這些,他站起修長的身子,滿意的對大家說:   “你們大家要學會象我這樣做.轉身又對老伯說道:“你把牛趕來,再把田耙平後,才能拋秧插田.“   到了這年秋天,這裡的稻穀果然獲得豐收。   第二年大家都按縣老爺教的法子做,水田擴大了許多,大家種水稻的熱情很高。鄉民再也不用挨餓了。   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張聯奎,在這裡修建了個脫靴亭.當然這是後話.   到了中午,這裡的保長,過來請張知縣和劉知事到家裡吃飯,忙了一上午,兩人也有些餓了,便和保長進村,鄉民們也各自散了.   回到保長家,張知縣對保長說:   “我們想在你這裡做個示範,一是推進“旱改水“工作,二是我看這裡山地多,讓大家多種水果,特別是獼猴桃,大紅棗。我們這裡的氣候環境最適合種這些水果。等大家都殷實了,社會也就更太平了。   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