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回 告病回鄉榮故裡 尊師重教育後昆(1 / 1)

話說張聯奎在山東博山和單縣任知縣已十年,境內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政績裴然。山東府尹上報朝庭擬任兗州知州。   劉師爺聞知此事,過府向張大人道喜。張大人說道:“先不說此事是否有眉目,可我這幾日頭痛欲裂,吃藥也不見好轉,怕是連這知縣也難做了。“   再說湖廣興國州,這年入夏大旱,百日無雨。有的杉木都乾死了,龍口莊利譽公(張聯奎太爺爺)的墓地,在排港東沖山,山上鬆樹的鬆葉皆已轉黃。有地理師言:此風水陰力難支,怕是出官難過五品。當然這些乃為胡言,天有不測風雲,月有陰晴圓缺,湊巧而已。   一連三月,張大人病情未有好轉。不得已隻好上書,請求告病還鄉養病。   這天,嘉慶皇帝正在書房批閱湊折,見張聯奎請求告病還鄉養病的文折。帝乃念舊惜才之人,思及張大人一身勤政,斷案如神,不甚感懷,又聞奎妻鐘氏久負賢德,乃下詔。詔曰:   存心愷悌,立政和平。   十年邑宰,澤沛士民。   博邑傳經,單父鳴琴。   留譽山左,治績鐘銘。   朕加重職,奈疾纏身。   聞荊賢惠,情性率真。   冠之誥命,馨德夫人。   又知奎家奇陋,無以安身。特賜白銀兩千兩,用做建府之資。   張聯奎接到聖諭,全家人喜不自禁。馨德夫人鐘氏更是感激萬分。皇恩浩蕩,此乃天大的榮光。   張聯奎帶著一家老小,擇日向漢口進發。聞之張老爺告病還鄉,單縣父老含淚相送,沿途鄉民依依惜別。   一路風光無限,且行且止,或觀名勝古跡,或入墨客雅士宴邀。是謂無官一身輕,頭疼也隨夏日的矄風,一點一點吹散。到得漢口,張老爺感覺身心愉悅,氣定神閑,不象是一個有病之人了。   在漢口遊玩了兩日,一家人改乘官船,順江而下。江水滔滔,舟船如織。兩岸景色,如詩如畫。   船到興國富池,日將偏西。隻見富池父老,來官船相迎。張老爺將地方父老迎入船內,誥命夫人端來香茶。眾人見馨德夫人如此謙恭,忙起身還禮。   富池是興國州母親河富河的入江口,這裡水陸通衢,交通便利,民風淳樸,風景秀麗。如若將府第建在這裡,新朋舊友相聚確也方便,加之與老家龍口隻有半日路程。富池父老得知張老爺有如此想法,也是盛情相邀,承諾所有用地一律相贈。   張老爺便與家人商量,老太爺說:“明天先回老家看看,原先我們家受了龍口叔侄太多恩惠,這次回來得有所報答才是。“   第二日,張老爺一家乘船由富池口沿富河逆水而上,過南堘經富川也不停留,從白蛇渡進入牧羊河,直達張家祠碼頭。   龍口叔侄龍口祠學館的先生和學生,早在碼頭迎接,張老爺一家是十分感激。   張老爺一家在眾人的簇擁下,到祠堂內祭拜了列祖列宗。稍加休息,一行人就回到龍口老家。張老爺的老屋早有人打掃乾凈,門前的院子站滿了人。張老爺和誥命夫人是拱手道謝,太老爺和太夫人回到故鄉樂得合不攏嘴。忙吩咐下人端來糖果、水果、乾果分發眾人,暫且不表。   到了第二日,張老爺在宗堂置辦了二十多席薄酒,招待酬謝滿門叔侄。在席間張老爺決定由自己出資在宗堂下首下邊墩建一所學堂,並即時動工,爭取來年開學。   擇了吉日良辰,張老爺在富池主持了官廳的開工儀式,與此同時,太老爺張克孝主持了龍口學堂的開工儀式。一年之後,龍口學堂竣工並開學,兩年之後,富池官廳竣工。這期間太老爺和太夫人相繼離逝。   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六月十六日未時,張老爺張聯奎病逝,享年五十八歲。馨德夫人歿於道光廿三年癸卯八月初一日辰時,享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