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分田(1 / 1)

所謂的“士族驚懼”在足夠的利益的麵前就變得無比蒼白可笑了,楊翀跟杜洪談完第二天,士族的態度就瞬間翻轉,不僅不再阻攔配地令的施行,反而還自發開始幫楊翀輿論造勢。   比起配地令分掉的那兩個三瓜兩棗,士族們可太清楚九品中正的魅力了,這意味著這些被排斥於權力核心以外的關中士族將會有機會再次攫取至高的權力,要知道羯趙就算要用漢人一般也是用關東士族,關中士族已經落寞很長時間了。   有了權力,還怕沒有土地?且讓那些臭丘八分些田地,等自己登上權力的高點,有的是辦法讓這些沒見識的下賤坯子們知道什麼叫“巧取豪奪”!   士族的阻力被拔除,配地令主要的攔路虎就不存在了,家中確實還是有反對的聲音,但畢竟是家臣,不能明著對抗主家,楊翀對於反對的人或以財帛收買,或是直接強力逼迫,很快便將家中這些反對的聲音壓製了下去。   但是一條小小的政令就讓楊翀使盡了渾身解數才得以稍微成型,這其中的幸苦艱辛楊翀總算是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了,而這還隻是對各方利益損失不大的政令,若是日後真的要搞出那些損耗士族利益的變法條文,隻怕還不知道要掀起何等驚濤駭浪。   此刻勢微,楊翀對於這些士族還得捏著鼻子聽之由之,可等日後羽翼豐滿楊翀卻是絕對要拿他們開刀的,這次風波尤其堅定了楊翀的決心,這些士族從來不是值得倚仗的力量。   配地令畢竟關係到軍隊的利益,楊翀不放心讓文官假手,便算是楊氏的家臣他都不許他們觸碰,而是交給了年歲尚輕的朱肜。   原因也很簡單,朱肜年歲很輕,少年總歸是嫉惡如仇的,換句話說年少的人是有一股氣概的,這跟那些年過半百的老狐貍們相比完全不一樣,這些老狐貍說話夾槍帶棒,做事之前總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讓他們去做還不知道配地令要惹出多少麻煩來。   配地令的三個核心,第一便是甄別分配的田產,楊翀的命令下的很清楚,分配田產局限於羯趙宗王、貴族的田產以及戰亂期間原主逃散的荒田。   至於那些因為主家被滅,而暫時處於獨立地位的佃戶、部曲楊翀給了他們兩個選擇,第一繼續做佃戶,等著田地被分給新主人,第二,家中出一人為丁,如此便直接開豁為民,不再淪為部曲佃戶。   第二個核心便是要甄別田產的好壞,田與田之間的肥力、地區都截然不同,田地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實際的收入,對於這個問題,朱肜倒是給出了不錯的解決方案,有戰功的先分,其餘的後分,拿到壞田的允許他們直接賣給楊翀,折現為財物,再拿財物去購置好田,如此至少可以保證基本的公平。   第三便是派誰去執行,這個時代文盲率高的可怕,你不要指望這些人能搞的清楚田地的大小尺寸,尤其是很多田地都長得奇形怪狀,計算起麵積來更為困難,這個問題也是無法克服的,所以朱肜最後推行了一個非常奇葩的分田方式,也就是“步分法”。   所謂步分法就是不去計算田地的實際麵積,而是以你的步數為準,按照每家選精壯者走一定的步數,步數圍成的周長就是實際分田的麵積,當然,這種分法自然是有多寡之別的,朱肜給出的解釋是,步子大的人自然力氣大,也能耕種更多的田產,而步子小的人,力氣小,耕種田地也就小,因此少分也沒什麼。   雖然解釋有些牽強,但如今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楊翀思襯再三還是認可了朱肜的辦法,   當然,所謂良政從來都是人們的一廂情願,再好的政策執行到最後總會出現種種問題,配地令自然也概莫能外,從開始執行便出現過將良善百姓的田地報做“配田”強行分配的,還有亂分配,亂丈量的。   對於這種情況,饒是不少是在長安之戰中流血流汗的部曲士卒,楊翀都沒有手軟,隻在長安便親自監斬了近四十人,以鮮血昭示了自己的決心,這才讓配地令雖然累有波折,但到底沒有胎死腹中。   配地令的效果沒有讓楊翀失望,第一次配地名額為三千人,基本涵蓋了長安之中的元從士卒們,楊翀沒有虧待他們,基本是頂格配地,人人分地三十畝,並酌免賦稅一年,對於不足的部分甚至楊翀還從楊氏的土地之中拿出相當一部分出去分配。   這種損己利人的做法自然招致家臣的不解,楊翀卻不以為意,而是正色道:“欲成大事者,何以些許財物田產為念乎?”   而這三千人被楊翀從軍隊中分離出來,單獨編成一隊,作為自己的親衛使用,至於主將自然是楊集,畢竟這是真正的嫡係,楊翀不敢假手他人。   第一次分配結束,楊翀又緊鑼密鼓的進行了第二輪分配,這次分配的對象則是呼延毒指揮的騎兵千人,這支騎兵人員混雜,既有匈奴人又有漢人、烏桓人甚至還有一些戰場上主動倒戈投降的羯人,呼延毒的匈奴人分地自無不妥,畢竟人家戰功實打實的,但對於新附的其餘胡人,再行分地顯然不能讓眾人信服。   最後楊翀思襯再三,還是決定先不給降卒分地,雖然這些人戰鬥力確實很不錯,值得他拉攏,但因小失大不是上善隻選,取而代之的是賞賜財物、馬匹、牛羊,降卒們眼饞匈奴人分得的土地,不過能得到財物已經是意外之喜,於是這些從來都是唯利是圖的胡人當即山呼萬歲,表示願意效忠楊翀。   分地結束後,效果立竿見影,三千配地士卒鬥誌高昂,整日訓練不輟,比起之前可謂天壤之別,當然這也可以理解,三十畝地,很多人甚至還分配到了佃戶奴婢,這讓許多一年前還是奴婢部曲的人一躍成為了地主,這種階級躍遷在這個時代往往是四五代人都不一定做的到的。   這種極高的獎勵措施下,就算是沒有分到土地的士卒們都士氣高亢,而楊翀也在此時加了一把火,宣布了將要一舉光復關中的消息,這就讓新附的士卒更加激動起來,光復關中啊!那意味著有更多的土地,他們人人都有機會實現階級的跨越了!這怎麼可能讓他們不激動?   配地令如火如荼的執行時,另一個好消息也傳來,鄧羌所部已經快要抵達長安,起先楊翀以為鄧羌手中最多不過幾百人,結果斥候回報足足有騎兵千人,雖然不是人人著甲,但鬥誌十分高昂,一看便是精銳。   楊翀聞言大喜過望,這可不是尋常的步兵,而是騎兵啊!這個時代的騎兵稱的上戰略武器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楊翀在長安東拚西湊,想盡各種辦法也才堪堪拉出了一千騎兵,這還不能保證人人都雙馬,鄧羌這一下又給自己帶來一千騎兵過來,如何讓楊翀不喜出望外?   所以,對於鄧羌楊翀可謂是以最高的禮數迎接,帶著一乾長安文武郊迎十裡,還帶上了最為精銳的部曲作為儀仗,為鄧羌準備的金銀珠寶更是琳瑯滿目。   這樣的舉動惹得原紹大為不解,連忙出言勸諫道:“主公,鄧羌畢竟是武威太守的兒子,這樣的人隻怕不能大用,何必如此厚禮相饋?”   這也是很多楊氏家臣不解的地方,按照鄧羌的身份,其最有可能結局應該是帶著這支兵馬前去武威效命其父,這樣的人物日後甚至可能會成為敵人,楊翀卻如此厚禮相待屬實讓人費解。   家臣們當然不知道楊翀的想法,但楊翀自己卻是很清楚,鄧羌是他為數不多知曉的這個時代的名將,這個人可以說與王猛並稱前秦兩大柱石一點不為過,甚至可以說在軍事方麵其造詣甚至是高於王猛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鄧羌不僅是一個善謀的智將,還是十分驍勇勇武,素來被稱為“萬人敵”,這樣的人物若是能收入麾下那豈不是如虎添翼?   至於鄧始,楊翀卻一點不擔心,這個武威太守執政以來無尺寸進取,隻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樣的人,便算是親生父親估計按照鄧羌的性格也不會願意效力,鄧羌需要的是雄才大略的主公,是能夠概然削平四海的、混六夷為一體的雄略帝王,在六年後這個帝王是苻堅,而今日,楊翀卻要捷足先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