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幾,葉遲自屋內緩緩而出。 他身著素凈青袍,腰間係一條淡黃絲帶,簡潔而不失雅致。 青袍之上,繡著幾片翠綠的竹葉,隨風輕輕搖曳,仿佛帶著幾分仙氣。 他的發髻高挽,插著一支古木發簪,更顯得他超凡脫俗。 葉遲的麵容清臒,雙目如深潭般深邃,似能洞察人心。 他的嘴角掛著一絲淡淡的微笑,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 行走間,步履輕盈,宛如行雲流水,絲毫不受塵世紛擾所影響。 最令人矚目的是他那一身獨特的氣質,雖居於陋室,卻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仿佛是一位世外高人! 他的存在,讓整個院子都煥發出一種不同的光彩,仿佛連周圍的空氣都變得更加清新宜人。 眾人見狀,無不被他的氣質所折服,心中暗自贊嘆不已。 他們深知,能夠擁有如此氣質的人,絕非等閑之輩,定是有著非凡的才華和修養。 他微微一笑,示意扶蘇等人落座。 扶蘇公子心中好奇,率先開口詢問:“葉遲先生,莫非你早已猜出我等要來?” 葉遲聞言,輕搖羽扇,淡然一笑:“公子此言差矣,非是葉某猜出,而是理應如此!” “諸位公子皆是當世英才,吾既敢言吞天毒策,若連這點都猜不出,葉某又如何教諸位?!” 此言一出,扶蘇等人皆感震撼!! 他們本以為葉遲不過是一介寒士,被奉常寺踢出,平平無奇。 卻不料其言語之中竟透露出如此神機妙算、未卜先知之能! 這般狂傲的話語,若是出自他人之口,定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與排斥! 然而,在葉遲身上,他們卻隻感受到了一股策士的自信與智慧。 扶蘇公子心中暗自贊嘆不已,對葉遲的敬仰之情更增幾分。 他深知,能夠說出這番話的人,絕非等閑之輩。 今日之行,定能收獲滿滿!! 而公子高與將閭等人亦麵麵相覷,心中對葉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他們原本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來拜訪,此刻卻真切地感受到了葉遲的非凡之處。 一時間,院中陷入了短暫的寂靜。 眾人皆沉浸在這份意外的震撼之中,期待著葉遲接下來的話語。 院落之外,始皇帝嬴政靜立一隅,將葉遲那狂傲之語盡收耳底。 他眼中閃過一絲贊賞之色,仿佛在這位年輕策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少時的影子—— 那股不屈的霸氣與豪情!! 嬴政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思緒仿佛回到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 他憶起與李斯共謀大計,從相父呂不韋手中巧妙奪權,一步步穩固了秦國的江山! 他又想起平定嫪毐、成蛟叛亂的驚心動魄! 那時的他,英勇果敢,智計過人,終使秦國內外一統,聲威大振! 而今,他已成為一統六國的始皇帝,但那份年少時的豪情與霸氣卻未曾減退。 他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激蕩壓下,目光再次投向院落之內。 葉遲的狂傲與自信,仿佛又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讓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憧憬。 嬴政嘴角勾起一抹霸氣的笑容,心中暗道:“葉遲啊葉遲,你若能助朕奠定千秋基業,朕定不負你所望!” 他的目光,已逐漸變得堅定而深邃。 …… 院內,諸公子依次落座,扶蘇自主位上徐徐立起,朝著葉遲深施一禮,聲音懇切:“先生昔日雖被逐出奉常寺,卻仍不忘於寺外傳授吞天毒策,扶蘇深感佩服。” “然扶蘇有一事不明,願請教先生。” 葉遲見狀,微微一笑,點頭道:“但說無妨!” 扶蘇道:“世間學問浩如煙海,孔子倡仁愛,孟子言性善,老子講無為,孫子論兵法,此皆聖賢之學,流傳百世。” “敢問先生,您所言之吞天毒策,是否亦屬聖人之學?” 扶蘇話音一落,學堂之上,眾公子皆矚目於葉遲,靜待其答。 葉遲聞言,微微搖頭,淡然道:“世間皆崇聖人之學,以之為治國安邦之道,然春秋戰國數百年間,諸侯生滅,家國更迭,戰火紛飛。” “若聖人之學果能傳承萬載,世間又怎會有如此多的紛爭與更替?!” “再者,聖人們雖學識淵博,但為何他們未能在當世創下不世之功?” “此非聖人之學之過,實乃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非聖人所能左右!” 此言一出,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如石破天驚,學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之聲! 眾公子麵露驚愕,彼此相視而語,皆言葉遲之言實乃離經叛道,卻又難以尋覓反駁之辭。 公子高眉頭緊鎖,沉吟道:“葉遲先生,此言差矣!聖人之學,傳承千年,豈容輕侮?孔子仁愛,孟子性善,皆是治國安邦之大道,何言其不適用於帝王之術?” 公子將閭亦附和道:“是啊,先生之言,未免過於偏頗,聖人雖未居帝位,然其學問精深,足以啟迪後世,帝王之道,亦需借鑒聖人之智。” 學堂內議論紛紛,眾公子各抒己見,爭辯不休。 然葉遲卻神色自若,靜立一旁,仿佛置身於喧囂之外。 他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人心,直窺本質。 就在此時,扶蘇公子站起身來,他麵露凝重之色,朝著葉遲拱手一禮道:“先生之言,固然驚世駭俗,然扶蘇以為,學問之道,貴在求真,聖人之學,未必適用於帝王之術,此理或許可深究之。” 言罷,扶蘇蹲了一頓,麵色凝重,又道:“再者,人生而非聖賢,各有所長,聖人亦是人,豈能盡善盡美?就如軍中大將,善戰者未必有謀,此乃常理!” 眾公子聞言紛紛點頭附和。 扶蘇此言一出,學堂內頓時安靜下來。 眾公子麵麵相覷,心中暗自佩服扶蘇的見識與膽識。 他們知道,扶蘇此言並非完全贊同葉遲之說,而是主張以開放的心態去探究學問之真諦。 葉遲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贊賞之色,他轉身望向窗外,目光深邃而悠遠。
第八章 敢問先生吞天毒策,可是聖人之學?(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