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外,始皇帝亦聽得津津有味,對葉遲的見解,以及眾公子的辯駁,都是頗為贊賞! 他心中暗自期待葉遲接下來的回應。 隻見學堂內,葉遲微微一笑,頷首道:“長公子所言甚是,然而大將善戰無謀,乃因其專攻武藝,未涉謀略,此乃局限所致,非其人之過。” “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非因其無所不能,實乃因其在某一領域達到了極致,然此極致之境,未必適用於帝王之道。” 扶蘇眉頭微皺,疑惑道:“先生此言何意?難道聖人之學,無法教導帝王如何治國安邦嗎?” 葉遲輕笑道:“非也,聖人之學自然有其獨到之處,然帝王之道與聖人之學並非一回事。” “試問長公子,古今之中有哪位聖人曾身居帝位?他們又怎能傳授未曾親身經歷過的帝王之道呢?!” 此言一出,如晨鐘暮鼓,震撼人心!! 眾人如醍醐灌頂,如夢初醒,紛紛露出恍然之色,猶如濃雲漸散,真相大白! 公子們個個瞠目結舌,心中波濤洶湧,難以言表。 扶蘇公子更是震驚不已,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葉遲,眼中閃爍著敬畏與欽佩之光。 扶蘇心潮澎湃,暗自贊嘆! 眾公子亦是感同身受,他們或低頭沉思,或相視而笑,或搖頭嘆息,盡皆被葉遲的言辭所深深震撼。 學堂之內,鴉雀無聲,唯有葉遲的聲音在回蕩,如空穀幽蘭,餘音繞梁。 此刻,他們心中的疑惑與迷茫,在葉遲的點撥下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大道的渴望和對智慧的追求。 隻見葉遲負手而立,繼續道:“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 “此理同樣適用於帝王之道!未曾經歷過帝王之位的艱辛與磨難,又怎能輕言傳授帝王之道呢?!” 學堂之上頓時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 眾公子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葉遲之語,言簡意賅,卻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 他們今日方知學問之博大精深,實乃井底之蛙,慚愧之至! 而始皇帝在學堂外,亦是聽得心潮澎湃,對葉遲的見解十分傾佩!! 葉遲目光如炬,言辭犀利,繼續闡述他的觀點:“諸位公子,聖人典學,雖被尊為圭臬,然吾視之,不過紙上談兵,空有理論而無實用。” “其學說,或許能勸人向善,指導人行事,但人生百態,豈能一概而論?” “若百姓衣食無著,生活困頓,聖學又有何益?” “且觀歷史長河,亂世之中,聖人何在?安能定天下?唯有太平盛世,他們才紛紛現身,以大道理自居,對世事指手畫腳。” “此等行徑,與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權貴有何異處?不過是站在高處,對底層百姓指手畫腳,要他們克製欲望,忍受苦難。” “自古以來,分封與郡縣,乃是國家治理之兩大要策,然而,此二者卻各有利弊,難以一概而論。” 葉遲此言一出,猶如金石擲地,鏗鏘有力,立時吸引了始皇帝的注意。 嬴政本在沉思之中,聞得此言,不禁眉頭一挑。 對葉遲的興趣愈發濃厚,想要聽聽他接下來會有何高見。 隻見葉遲目光炯炯,掃視著眾人,繼續說道:“分封製度,雖能賦予諸侯一定之自治權,激發其治理地方之積極性,然則諸侯勢大,難免尾大不掉,形成割據之勢。” “如此,則國家分裂、各自為政,聖人之道又何從談起?!” 葉遲言辭之中,對分封製度之弊端剖析得入木三分,扶蘇等公子聞之,不禁頷首贊許,心中頗為認同。 他們深知,葉遲所言非虛!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求官而不得。 皆因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致使孔子遵循周禮舊製等雲雲,難以推行。 那時,諸侯玩的是霸道!而非周禮王道! 雖然諸侯都對孔子禮遇有加,但一談及利益,紛紛避退,實則棄孔子如敝履!! 扶蘇眉頭微挑,若有所思地說道:“葉遲先生所言極是,分封之弊,確如先生所言。” “春秋之時,孔子懷抱著治國安民的理想,周遊列國,希望得到諸侯的重用,推行他的仁愛之道。” “然而,諸侯紛爭,各自為政,孔子雖有滿腹經綸,卻難以施展,這不正是分封製度之弊端所在嗎?” 其他公子亦紛紛點頭附和,表示贊同。 葉遲的一番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們心中的迷茫。 此刻,學堂之內,一片靜謐。 扶蘇等公子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們在思考著葉遲的話語,在思考著分封製度的弊端,在思考著如何才能推行聖人之道。 葉遲頓了一頓,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又接著道:“而郡縣製度,雖能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政令,使國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再各自為政、自相殘殺。” “然則,郡縣官員皆由陛下任免,難免形成官僚主義,滋生腐敗。” “且地方官員遠離朝堂,致使陛下難以體察民情,聖人之道又豈能行得通?!” 他的話語如同一把鋒利的劍,直指郡縣製度之要害,讓眾人如夢初醒。 他們從未想過,一直被奉為圭臬的聖人之道,竟在這兩種製度之下都難以行得通! 院墻之外,始皇帝振聾發聵,心中震撼無以復加! 葉遲所言之道,並不晦澀,嬴政已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關鍵所在! 他深知,若要解決當下之困境,非尋得解決之策不可。 於是,他強壓下心中的震撼,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盡顯帝王之從容,目光之中,透露出幾分急切與期待,豎耳傾聽,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 而院墻之內,扶蘇已忍不住開口問道:“葉遲先生,如此說來,分封與郡縣皆非完美之製,那當如何是好?” 葉遲微微一笑,回答道:“分封與郡縣,各有利弊,難以盡善盡美,然則,吾以為,製度並非完美,聖人之道,亦是如此!” “若此道行不通,那就換另一坦途大道即可!何必非要執著於聖道?仁道?” “治理國家,因時而宜!” “聖人之道,或許……隻適用於先周尊王之時,卻不適用於春秋霸國,更不適用於如今統一了九州的大秦!!!” “它也不配!!”
第九章 聖人之學,不過紙上談兵罷了!(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