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再就業(1 / 1)

從落魄到教授 教澤 3349 字 2024-03-19

到2010年5月,我已退休三個月了。   三個月對退休的感受發生了一些變化。   開始,覺得自己工作了大半輩子,該享受下退休後的悠閑自得。退休後再不用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每天急急忙忙去學校了;不用每天為寫論文評職稱所累,為給研究生講課而天天查資料,寫講稿,備課到深夜了;也不用再去為申報科研項目而絞盡腦汁了。總之,一切都感到輕鬆,沒了壓力。   在繁忙的時候覺得愜意恬淡的生活很讓人向往。然而,清閑的時間一長,卻又覺得繁忙的生活才有意義。   退休總有一種失落的感覺,雖然覺得輕鬆,卻又覺得沒了建樹,還是有點事做才好。   我的這種想法在5月的一天來了。   一天,我接到一個同事的電話,他說:“FD省城郊區有一個叫匯才學院的民辦高校,要聘請一位SW化學教師,你是教授,又是博士生導師,我們打算推薦你去應聘,繼續發揮餘熱。你如有意,我告訴他們,他們會與你聯係。”   我在家閑散了幾個月,有種無聊的感覺,很想找點事做,就答應了。   兩天後,這個學校來了電話,告訴我去學校有兩個工作,一是擔任少量課程教學,二是擔任督導工作,如有意,可先去考察一下。   第二天,我乘車去了這個學校。   宣傳圖片介紹,學校設有八個二級學院,開設三十二個本科專業及十二個專科專業。現有全日製在校生一萬一千人。   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黨委會行使指導、督查、紀檢權力,發揮政治核心作用。   我覺得學校很不錯,答應來工作,校長要我下學期來學校。   暑假後我來到該校,教務處要我擔任SP學院二年級的生物化學課教師。   上了幾次課,我發現班上的學生有個特點,他們都往教室的後麵坐,前幾排課桌幾乎空著沒人,於是我就招呼他們往前坐,但沒一個動的。   我說,坐在後麵的聽課效果肯定不如坐在前麵好,因為在前麵聽得清楚,看得也清楚,而且在老師的眼皮底下腦子集中,不打瞌睡,愛學習的學生都是坐在最前麵的。   但他們始終沒有人往前挪動。   於是我下命令,後麵三排的學生全部挪到前麵三排來。呼啦一下,後麵學生拿著書本及用品,爭先恐後的往前來。   他們安靜下來後,我才上課。   但兩三次課後他們又漸漸地都坐在到後麵去了。他們坐在後麵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後麵可以玩手機,而在前麵,在老師的眼皮底下不敢玩。   我又讓他們坐到前麵來,但無人動。我想這樣總不是辦法,於是我說:“現在開始上課,在上課前,我先提幾個問題讓同學們回答,回答的結果是要記分的,是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我覺得問題難了他們肯定不會,但也不能太簡單了,太簡單了,他們能輕鬆回答,無法達到讓他們坐到前麵來的目的。   稍作思考後我提了一個難簡折中的問題,讓坐在最後一排角上的同學回答。   這是個男同學,他站起來後,臉上愁眉不展,搖了搖頭,顯然是不會。我於是就依次再叫,然而也是搖頭不會,我把最後一排的同學都叫完了,沒一個同學能回答得上來。   我說:“你們這一排同學這次回答問題的平時成績都記零分。”   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所以,零分是很影響總成績的,他們個個垂頭喪氣,覺得運氣不好。   我說:“以後每堂課都要提問,正如這次,專提問坐在最後麵的同學。”   後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同學少了,但前麵第一、第二排的同學仍然稀鬆。   而且上課的時候,除前麵四五排的同學外,後麵的同學都低著頭,眼睛盯著課桌麵,一眨不眨。我知道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看手機。   前麵我介紹了重點大學的學習氛圍,現在再說說三本院校的學習氛圍。   三本院校的基礎設施並不差,因為差了教育主管部門通不過,每隔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評估檢查。   該校校園環境優美,有三個教學樓、兩個實驗樓,兩個電化教學中心和一萬個座位的圖書館,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140萬冊,電子圖書18萬冊。   但是,偌大的圖書館平時裡麵隻有寥寥幾人。如果說白天學生上課,晚上總該人多一點吧,晚上也幾乎沒人。   教室裡更是如此,平時晚自習隻有幾個同學在裡麵,到考試的時候人會多一些。相反,操場上,學生活動中心,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音樂廳到處都是學生。   很多學生上課前五分鐘才起床,拖拉著鞋往教室裡跑,飯也來不及吃。   大多同學都願坐在教室最後麵,不是玩手機,就是看小說、或談戀愛。   老師布置的作業班上隻有學習乾事或課代表做,其他都是抄。   學生學習的目標是不掛科,但往往有的學生一學期掛四五門課。不過他們並不害怕,因為還有數次的補考,最後還有畢業大補考,畢業大補考就意味著讓補考的大多數學生及格。   不過,最近教育部發文取消畢業大補考了。   老師也明白,最後都給他們及格完事,否則學校要通報批評老師。   麵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束手無策,因為你不能把他們怎麼樣,你連把他們趕出教室都不行,更不能趕出學校。   趕出學校,首先學校不願意,因為學校需要的是生源,是學生數量。家長也不願意,他們需要的是給孩子一個上大學的機會。   這些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並不考慮,感覺時間還早著呢,等以後再說。   他們認為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並不是難事,但是,當他們真正進入社會的時候,才發現那些好的工作崗位早被重點大學的學生占領了。   其實每一個學生剛進大學的時候都發誓努力學習,但由於環境的影響,奮鬥精神就逐漸減退了。   在這種學校裡,學校、家長、教師、學生都有自己的需求,這種需求與重點大學不一樣。   學生對自己要求的標準來自於環境,所以上大學不難,難的是上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