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靜觀其變(1 / 1)

雍州城破,張茂沒有自戕的勇氣,陷於敵手。   叛軍將士對他連踢帶踹,驅趕到梁犢的跟前,張茂隻覺得脊背發涼,後悔自己為何沒有自殺,如今卻要受人欺淩而死。   然而,出乎張茂預料的是,他並沒有等來刀斧手,隻見梁犢笑道:   “我已經等候張公許久,如今義軍占據州城,正欲東出,梁某自覺身份低微,難以號令東宮各部,欲推舉張公為盟主,統率三軍,張公豈有意乎?”   此張茂,並非前些年過世的前涼第三位君主,但也身份尊貴,官拜雍州刺史,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梁犢認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集合東宮各部之力,他雖然在軍中威信深厚,但終究隻是高力都督,其餘各部不一定願意俯首聽命。   苦思冥想之下,梁犢覺得自己應該要推出一個傀儡,借助他的名義,發號施令。   而張茂作為雍州刺史,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雖然二人之間曾有過私怨,但一時之間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張茂顯然也沒預料到梁犢居然要推舉自己為主,他害怕朝廷事後追責,脫口而出道:   “我才智平庸,不能勝任,還請將軍莫害我!莫害我!”   可梁犢就是要立庸人,否則如何能夠完全掌控他,見張茂拒絕,梁犢臉色一變,陰沉道:   “既然張公不願領袖群雄,敢請張公赴死。”   張茂見梁犢翻臉無情,不由大驚,他轉念一想,今日拒絕,必死無疑。   倘若答應下來,率領東宮衛士出關爭奪天下,未嘗沒有勝算。   張茂本就是貪婪之輩,否則當初也不會搶奪高力將士的牲畜。   麵臨生與死的抉擇,張茂果斷選擇偷生,應下梁犢的提議。   在梁犢的支持下,張茂自稱大司馬、大都督,號召被發配前往涼州的東宮各部一同殺回關東。   石虎在對待東宮衛士的問題上,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沒有打散將士,而是讓他們成建製的前方涼州。   有了建製,也就意味著東宮各部都有自己的領導團體,能夠輕易動員麾下軍士。   他們本就怨恨朝廷將自己發配,如今張茂號召群雄,眾人紛紛響應,沿途攻城掠地,誅殺官吏,逼近長安之時,張茂麾下聯軍已達十萬之眾。   梁州與關中為鄰,高力叛亂一事,也在第一時間被通報給了桓熙。   朱序、鄧遐、桓伊、沈勁等人大喜,尤其是沈勁,他立功心切,進言道:   “梁犢自號晉臣,正在關中舉義,主公何不發兵助其一臂之力,進而光復關中,如此,大事定矣。”   其餘三人也紛紛附和,希望桓熙不要錯過這一天賜良機。   桓熙聞言,並未立即回答,他沉吟道:   “梁犢以晉臣自居,但他對待晉室究竟是怎樣的態度,我等一無所知。   “如果冒然出兵,恐會遭其誤解,以為我是要與他爭奪關中。   “況且,義軍以東出為口號,他們的家人都在鄴城,哪怕奪占了關中,也不會久駐,必將乘勝東出。   “倒不如按兵不動,使梁犢能夠全力東出,我等坐山觀虎鬥,視其成敗,若能勝而據取中原,我當襲其關中。   “若敗,即使我占得關中,僅憑麾下一萬精兵,也難以抵擋趙人反撲,不如繼續靜觀天時。   “我聽說石虎病重,將不久於人世,若是幼主當國,他那些各擁兵權的兄長又怎會俯首聽命。   “國中必生大亂,唯有他們相互攻伐之際,才是我苦苦等候的時機。”   石虎病重的消息早已經得到確認,此前,石虎認同胡人不得當皇帝的說法,於是主動將頭銜由皇帝降為天王。   如今病痛纏身,為了沖喜,石虎在鄴城重新即皇帝位,隻是不同於往日的雄姿英發,登基大典上的石虎滿麵病容,憔悴不堪,其身體狀況也為世人所知。   桓熙不願出兵,就是明白,自己以一萬將士北上助戰,真等遇見了十萬義軍,誰聽誰的還不一定,他可不想要將自己的嫡係部隊消耗在後趙的內亂之中。   在他穿越之後,歷史的走向並未發生大變,將來還有更好的機會等著自己,況且如今正值春耕,不適合征召民夫,隨軍北伐,因而,桓熙力排眾議,決定靜觀其變。   朱序等人一直以來,都對桓熙的遠見卓識欽佩不已,如今見桓熙主意已定,也不再堅持,隻希望事情發展果真如桓熙的設想。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久,關中再度傳來消息,鎮守長安的樂平王石苞盡遣將士,迎戰叛軍,卻一戰而敗,倉惶逃出了關中。   石虎聞訊,以大司空李農為統帥,都督十萬將士前往討伐。   趙歙就是在這樣的兵荒馬亂之中,來到了華山。   他的財貨已經被洗劫一空,隨行的奴仆或是被掠走,或是與他走散,但趙歙並未忘記使命,他懷揣著桓熙的密信,衣衫襤褸的敲響了王猛家的大門。   王氏起初並沒有認出趙歙,初次前來拜訪之時,趙歙穿得光鮮亮麗,哪是如今的乞丐模樣。   正當王氏準備施舍些飯食之際,趙歙摸出信封:   “在下趙歙,為梁州桓公送信而來,還請夫人轉呈王公閱覽。”   王氏大驚,她仔細打量一眼,來客雖然蓬頭垢麵,但依稀可見其相貌,確認果真是桓熙的使者趙歙,王氏連忙收下信封,將門合上,轉身去尋王猛。   “如今兵荒馬亂,世道艱難,夫君可還記得當初前來為梁州刺史征辟之人,他又來了,隻不過想必是途中遭遇兵災,渾身臟汙,看著著實可憐。”   說著,王氏將信封遞給王猛,繼續道:   “唯獨這封書信一塵不染,想來也是極為用心的保存著它,夫君還是仔細看一看吧,莫要辜負了他人的心意。”   王猛聞言,放下手中的書籍,拆看信封。   信中前半部分是桓熙的問候,深切表達對王猛的仰慕之請。   後半部分則是他闡述自己如何改革軍隊、抑製豪強、推行均田製等等,並向王猛征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