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仇池內亂(1 / 1)

仇池城,為仇池國都,位於西漢水與洛峪河交匯處的仇池山上。   此處背蜀麵秦,襟武都而帶西康,自古為形勝之地,以孤高奇險而聞名。   當楊初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回國中,仇池舉國嘩然。   楊初之弟楊俊臉色凝重,此刻,他正麵臨人生中的重要抉擇:是否應該趁機攻殺侄兒楊國。   楊俊府邸,秘密前來的楊宋奴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叔父,楊初陷於略陽,生死未卜,這正是上天要將仇池賜給叔父。   “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也許就是平生僅有的機會,叔父豈可錯過!”   楊宋奴鼓動楊俊叛亂,並非沒有原因,其父楊毅,正是被楊初殺害的前任仇池公。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今楊初被俘,楊宋奴第一時間就找找上了楊俊,慫恿他發動兵變,篡權奪位,殺盡楊初一家,為自己的父親報仇。   楊俊之所以遲遲不能下定決心,也有自己的顧慮,他長嘆道:   “桓熙欲圖隴右,窺視仇池基業,我隻擔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楊宋奴見他瞻前顧後的模樣,急道:   “叔父呀!這哪是您應該要考慮的問題!   “莫非您顧全大局,楊國就會感恩戴德,擁立您為仇池之主!   “仇池隻能有一位國主,怎可謙讓!   “我聽說涼王已經出兵,桓熙自顧不暇,又怎會置眼前的大敵於不顧,謀取仇池。   “侄兒的表兄梁式王為宮中內侍,可以為叔父打開宮門,假使叔父願意舉兵,我自當生死相隨。   “倘若叔父顧念兄弟情誼,不願代居仇池之主,我自為之!”   楊俊見自己再不答應,將楊宋奴逼急了,真會選擇單乾,他趕忙道:   “罷了!兄長兵敗略陽,仇池危急,現在的局勢,不是我那侄兒所能應對得了的。   “先祖披荊斬棘,辛苦創業,才有今日的局麵,我又怎能坐視它毀在楊國手中。   “宋奴,你速速為我聯係梁式王,我即刻發兵,直驅宮城。”   楊宋奴喜道:   “自當如此。”   兄弟親情,終究敵不過權欲。   仇池立國五十餘年,國力並未有所提升,但宮城倒是修建得有模有樣,雖然規模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有楊宋奴姑母之子梁式王作為內應,打開宮門,楊俊的軍隊得以源源不斷的湧入宮城。   楊國猝不及防,死於亂刀之下。   其子楊安得知父親死訊,悲痛欲絕,他拚死殺出重圍,也不知從哪裡搶了一匹馬,沖出仇池城。   十餘騎在身後緊追不舍,楊安見甩不脫他們,隻得回身而戰,在他揮刀連殺三人之後,終於將追兵嚇退。   隻是這茫茫天地間,楊安卻有些迷茫,一時之間,不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   仇池國東、南、北三麵被桓熙的勢力所包圍,西麵則是慕容吐穀渾部。   楊安躊躇良久,決定縱馬向北,前往天水投奔桓熙,將來率領晉軍殺回仇池,為父報仇。   他策馬奔出十餘裡,隱隱望見官道上有一軍南下,楊安心道:   ‘祖父領兵北上,京畿之地,哪來的這麼多人馬,莫非是晉軍南下,將攻仇池?’   若是以前,作為仇池公楊初的孫兒,楊安必然是要保家衛國,與晉人血戰。   可今時不同往日,楊安在看清楚飄揚的晉字旗後,可謂欣喜若狂,趕忙拍馬迎了上去。   當楊安被人帶來鄧羌麵前,就聽見一聲熟悉的呼喊:   “安兒!”   楊安抬起頭來,循聲望去,正是自己此前生死不明的祖父楊初。   “祖父!”   楊安眼含熱淚。   楊初見他滿身血汙,驚詫道:   “安兒,莫非是國中生亂,否則何以至此?”   楊安俯首而拜,哭訴道:   “楊俊叛亂,孫兒無能,救不了父親,隻得孤身殺出重圍,還請祖父責罰!”   聽聞愛子被殺,楊初隻感覺一陣頭暈目眩,險些栽倒在地,多虧身旁人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楊初站穩身子,渾濁的目光看向鄧羌,懇求道:   “將軍沿途護送,老朽感激不盡,如今還有一個不情之請,萬望將軍應允。”   鄧羌知道楊初想說什麼,他道:   “我奉主公之命,護送仇池公前來迎接家人。   “如今仇池公的家眷陷落在他人手中,我若是就此退去,怎能向主公復命。   “即使仇池公不請,鄧某亦當發兵,為仇池公救回家人。”   楊初激動不已,連連表示感激。   楊安則抹去淚水,向鄧羌請求道:   “如今城中騷亂,守備空虛,還請將軍分我一百騎兵,我願做先鋒,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殺回仇池,為將軍獻城!”   楊初在旁幫腔道:   “將軍,我孫兒雖然年少,但武藝出眾,若使他為先鋒,必能為將軍奪取城池。”   楊初、楊安此時已經不在乎祖宗基業了,隻想著救出陷落在城中的親人,為楊國報仇。   鄧羌沉吟片刻,覺得楊安剛從仇池城突圍出來,熟悉城中情況,正適合作為先鋒。   又見他殺得滿身血汙,也必是一位勇士,於是頷首應允道:   “既然如此,我分你五百騎兵,若能襲占城池,班師之後,我自當在主公麵前舉薦你。”   楊安索要一百騎兵,鄧羌卻給他五百人。   自然是擔心楊安奪取仇池後,一百騎兵控製不了局勢,楊安會趁機號召仇池舊部驅逐晉軍。   此番南下,桓熙分給鄧羌五百騎兵,鄧羌盡數交給了楊安。   當然,自有軍中將校作為副將跟隨,否則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又該如何指揮。   楊安聞言大喜。   自從楊初舉傾國之力北上,卻遭遇大敗,而晉軍順勢南下,仇池基業早已不保。   即使誅殺楊俊、楊宋奴等人,楊氏也將淪為桓熙的附庸。   楊安並不排斥在桓熙帳下聽用,更別提能夠救回家人,為父報仇。   他憂心城中家人的安危,一刻也不願耽擱,待鄧羌點齊五百騎兵,楊安隨即領兵南下,迅疾如風,奔襲仇池。   鄧羌則親率兩千步卒,跟在楊安身後,輕兵疾進。   此時,仇池城中,楊俊正在賞賜有功之人,渾然不知危險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