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 隔河對峙(三千)(1 / 1)

當楊安率領五百騎兵殺來仇池城的時候,叛軍都聚集在宮門前等待著楊俊發放賞錢。   震耳欲聾的馬蹄轟鳴聲從身後響起,回頭看去,是麵色猙獰的楊安帶著復仇的怒火,一馬當先,舉槊殺來。   人群頓時大亂,宮門城樓上,楊俊望著飄揚的晉字旗,懊惱地直跳腳:   “真沒想到,晉軍會來啊!”   早知如此,他又何必與親族反目。   隻是晉軍南下,為何沿途關隘並未示警。   殊不知,正是晉軍打著護衛仇池公楊初南下的幌子,有楊初出麵叫門,得以暢通無阻。   聚集在宮門前的叛軍已經被殺散,楊安突入宮城之中,生擒楊俊、楊宋奴等人,又尋回家人們的屍首。   在他逃離之後,其餘兄弟盡皆被害,楊安怒視楊俊,咬牙切齒道:   “既已謀奪我家基業,何以趕盡殺絕!”   楊俊顫抖著聲音回答道:   “此皆楊宋奴慫恿逼迫,非我本意。”   一旁的楊宋奴倒是不懼,雖然未能殺死楊初,但如今也算報了父仇,他冷笑道:   “叔父,事到如今,就算你搖尾乞憐,莫非還能活命,倒不如省些力氣,體麵赴死。”   楊俊如夢方醒,也不再奢望楊安能饒自己一命。   楊安親手砍下二人首級,祭奠父母、兄弟的亡靈,鄧羌率領步卒隨後而至,自此,仇池宣告亡國,其地由桓氏所占據。   楊初被送往關中,頤養天年,而楊安則被鄧羌留在身邊,鄧羌喜愛楊安之勇,準備班師之後,向桓熙舉薦。   晉軍在隴右奪占城池之際,關東局勢亦有變化。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在號召殺胡之後,因‘繼趙李’的讖文,而改姓李,並改後趙國號為衛。   僭越之心,人盡皆知。   奉命領軍在前線作戰的大都督石琨聽聞石閔殺胡,占據信都反叛,領軍七萬進攻鄴城,石閔親率千餘騎兵,與石琨在城北大戰,斬首三千級,石琨大敗而退。   石閔攜大勝之威回城,朝中文武紛紛勸進,石閔卻還在惺惺作態,假意要推舉李農為帝。   李農哪敢應下,他極力推辭,不惜以死相拒。   石閔還在堅辭:   “我乃晉人,如今晉室猶存,我又怎可妄稱天子,當與諸君分割州郡,奉表江東,迎晉室天子北歸,還於舊都洛陽。”   尚書胡睦勸進道:   “司馬氏棄國南下,偏安江左,為桓氏所逼迫,此等懦弱之君,怎麼承擔得起恢復中原,混一四海的重任,陛下乃當世之英雄,宜當上順群臣之請,下應萬民之望,怎可推辭!”   石閔聞言大喜:   “胡尚書之言,識機知命,天將降大任於朕,朕又豈能退縮!”   閏二月,石閔廢黜石鑒,於鄴城即皇帝位,改國號為魏,恢復冉姓,史稱冉魏。   此前攻殺王朗,正要率眾歸附冉閔的麻秋在前往鄴城的途中,遭遇苻洪之子苻雄的攻擊,兵敗被俘。   苻洪將麻秋奉為上賓,以其為軍師將軍,一如桓熙對待王猛。   然而,麻秋的野心不止於此,不久,他借著酒宴的機會,向苻洪投毒,想要趁機吞並苻洪的部眾。   雖然陰謀被苻洪之子苻健識破,麻秋被殺,但苻洪已經飲下毒酒。   臨終之際,苻洪對其子苻健、苻雄留下遺言:   “我之所以不入關中,是以為留在中原,有機可乘,不曾想,卻被麻秋這個小人所害,枉送了性命。   “如今關東時局紛亂,不是你們兄弟所能平定,而關中已由桓氏所據,並非輕易可下。   “我觀老羌(姚弋仲)早有進取關中之心,我死後,你們兄弟當率眾渡河,進攻並州,放開道路,使老羌與桓氏相爭。   “並州張平,並非你們兄弟的對手,待奪取並州,則可坐觀老羌與桓氏的成敗,伺機發兵奪占關隴,若能占得關隴、河東,則大事定矣!”   說罷,此前還自以為北方再無對手的苻洪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其長子苻健繼領部眾,遵奉其父遺命,率領十餘萬軍隊渡河北上,進攻並州。   正如苻洪所言,姚弋仲早已窺探關中許久,得知氐人放開道路,姚弋仲立即派遣其子姚襄領軍五萬西進,準備趁著桓熙主力尚在隴右的時機,奪占關中。   而此時,桓熙正與東出的涼軍僵持於狄道(今甘肅臨洮縣)。   狄道,在先秦之時,為狄人所居,故而命名。   晉涼大軍分別在洮河東西兩岸設置營寨,隔河對峙。   桓熙在獲知此戰涼軍主帥並非謝艾,而是張重華親征,不由鬆了口氣。   不過,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他還是將此前分派出去占據城池的諸將盡數召回,帶來了前線。   鄧遐、鄧羌、楊安、石越等人皆在其麾下聽命,就連此前留守隴關的桓伊,也率了兩千將士前來狄道助戰。   張重華麾下有涼軍三萬步騎,而桓熙則有兩萬晉軍。   晉軍自是精銳,而涼軍也是跟隨謝艾屢屢以少勝多的精兵,並非王擢麾下的烏合之眾。   敵眾我寡,不可力敵,隻能智取。   桓熙一時之間,也沒有破敵良策,而張重華也不敢冒然渡河,擔心遭遇伏擊,二人於是僵持下來。   雙方主力不曾決戰,但斥候之間的戰鬥卻從未停止,雙方互有勝負。   夕陽西下,洮水之畔,又是一場斥候間的小規模戰鬥結束,這一次,是晉軍笑到了最後。   打掃戰場之時,兩名晉軍為了一件戰利品而爆發了沖突。   “是我先看到!這本應該就是我的!”   一名晉軍握著從涼人身上摸來的玉佩,說道。   另一人則堅持道:   “此人是我所殺,此玉當為我所有!”   由於斥候之間的戰鬥過於兇險,桓熙為了激勵斥候奮戰,準許他們私自搜刮戰利品。   一如在兩軍決戰之時,站在隊伍最前排的士兵總是能夠受到最豐厚的賞賜。   二人各有各的道理,爭執不下。   吵鬧之時,言語越發激烈,最終被怒火沖昏了頭腦,繼而拔刀相向。   這一幕,被鄧遐偶然撞見,他勃然大怒,上前奪過玉佩,怒斥道:   “大戰當前,竟然為了此物而自相殘殺!來人!速速將此二人拿下,押解回營,待我稟明主公,以軍法處置!”   說罷,將玉佩砸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二人驚懼不已,若是依照軍法處置,他們二人哪還有性命,趕忙跪地求饒:   “還請將軍開恩,我等再也不敢了!”   鄧遐卻不理會,執意將二人帶到桓熙麵前,向桓熙說明情況,請求道:   “主公,此二人罪責當誅,還請主公下令,殺之明證軍法!”   哪知桓熙的注意力卻不在如何處置二人之上,而是受到二人反目的啟發。   他欣喜若狂的抓住鄧遐雙臂,笑道:   “應遠!我終於思得破敵之策!”   鄧遐不明所以,但桓熙已經下令召集諸將會議,至於此前內鬥的二人,桓熙見他們苦苦哀求,說道:   “按照軍法,你二人必死無疑,隻是大戰當前,我願意暫且留下你們的性命,讓伱們能夠將功贖罪。”   二人趕忙磕頭謝恩,桓熙詢問二人姓名。   年歲稍長之人答道:   “回稟將軍,小的張石生。”   另一人亦答道:   “回稟將軍,小的郭振翅。”   桓熙又詢問二人住址及家庭情況,得知二人都有子嗣,桓熙當即道:   “我有一事,需要你們二人出力,隻是此事兇險,我並不逼迫你們。”   張石生與郭振翅擔心桓熙隻是嘴上說著不逼迫,一旦二人拒絕,立即會追究前罪,趕忙應道:   “將軍於我有活命之恩,我亦不惜一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以報將軍恩德。”   桓熙聞言大喜,他道:   “你二人盡管放心,隻要盡心為我效力,我必有重賞,倘若未能生還,你們的妻兒,皆由我來撫養,待其成年,定有一份前程!”   如果說此前是畏懼責罰而答應,如今聽見桓熙的許諾,縱使去赴刀山火海,張石生與郭振翅也是甘之如飴。   桓熙當即叮囑二人,應該如何行事,張、郭二人此時也終於知曉,桓熙為何會說此事兇險。   當天,桓熙通令全軍將士,昭告張石生與郭振翅的罪過,準備明日將二人處死。   夜裡,張、郭二人趁守衛不備,逃出大營,在夜間泅水渡河,來到洮水西岸,很快就被涼軍斥候發現。   張石生見涼軍斥候張弓搭箭,連忙大喊道:   “別殺我!我是來投奔涼王,有重要軍情稟報!”   涼軍斥候這才收了箭矢,上前將二人捆住,帶回大營。   張重華此時也在為如何破敵而絞盡腦汁,得知有晉軍過河來投,他當即命人將張、郭二人帶來。   但隻是第一麵,張重華就怒道:   “此二人是奸細!來人,將他們拉出去斬了!”   張、郭大驚,郭振翅憤慨道:   “我們二人冒險前來投奔大王,大王為何不由分說,就要將我們二人處死!”   張石生亦忿忿不平:   “隻恨我等識人不明,但求速死!”   “且慢!”   張重華本就隻是詐一詐他們,見沒有效果,自然不可能真的不問二人前來投奔的緣由,就將他們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