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 士人軟弱(1 / 1)

桓溫無奈嘆氣,他現在連管教兒子的權力都沒有了嗎。   反倒是桓熙幫著說話:   “母親說錯了,父親的經驗之談,對我也大有裨益。   “若非有公務在身,熙兒恨不得時常跟在父親身邊聆聽教誨。”   桓溫聞言大慰,這麼多年了,兒子終於向著自己一回。   司馬興男也不惱,放下食盒,給桓溫端出一碗補湯,也不再妨礙他們父子對話,退出了房間。   桓溫吹了一下湯水,說道:   “不過你這次倒也沒有做錯,王猛坐鎮長安,總攬大權,如今有人構陷他,你就該果斷行事,表明態度,不可含糊其詞,使人誤解了你的意思,致使後方爭鬥越發激烈。   “隻是你回去關中以後,定要安撫士人之心。”   桓熙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士人之心容易挽回,可要是因為優柔寡斷,使後方出現亂子,則悔之不及。   如今他旗幟鮮明的表達對王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些心腹將佐也將因此拋開顧慮,緊密團結在王猛周圍,助他穩定關中局勢。   關中,亂不起來。   桓熙頷首道:   “孩兒多謝父親教誨。”   其實,桓熙直到此時也不知道關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隻知道,定是王猛與士族爆發了沖突。   這一突發變故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使他不可能親自攜民北上。   帶著三萬戶百姓,又哪能走得快。   桓熙向桓溫請求道:   “父親,孩兒計劃先行一步,鄧遐已經去了武關,還需有一人領兵,為我護送百姓。”   知子莫如父,桓熙心裡在打什麼主意,桓溫問道:   “熙兒想要由誰領兵護送?”   桓熙答道:   “還請分撥鷹揚將軍周楚五千將士,由他攜民北上。”   桓溫沉吟道:   “兵馬可以借,但在護送百姓前往關中後,你不得將人留在長安。”   桓熙也沒指望真的能留下護衛大軍,他道:   “孩兒隻留下周楚一人可好?五千將士由副將督率南下。”   桓溫仔細思量一番,說道:   “這事你自與周楚去說,他若是願意追隨伱前往關隴,為父自會放行。”   桓熙大喜,當即向桓溫告辭,去尋周楚。   周楚聽說此事,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就在桓熙決定拋下百姓,先行啟程的同時,關中流言蜚語可謂甚囂塵上。   許多人都在說王猛整頓吏治是假,借機鏟除異己是真。   所謂三人成虎,傳的人多了,假的也能被聽成真的,曾子殺人就是例子。   如今桓熙不在關中,人心不安,就連他的一部分將佐也都開始懷疑王猛的用心,唯有權翼始終在堅定的支持著他。   王猛為了整頓吏治,甘願背負罵名,如今正麵臨著巨大的壓力。   武關又有急報,張琚擅離職守,據說是往江陵告狀去了,所有人都覺得王猛岌岌可危,唯有王猛自己鎮定自若。   他相信,桓熙不會辜負自己,一如他也決不會辜負桓熙。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八月二十,桓熙帶上新婚妻子在渡口與前來送行的家人道別。   司馬興男眼含熱淚,不厭其煩地叮囑道:   “離了家,千萬要保重身體。”   桓熙鄭重點頭道:   “孩兒明白,母親也要愛惜身體。”   說著,桓熙忍不住看向一旁的桓溫,似乎自己這話更應該對父親說。   桓溫扶著司馬興男的雙肩,不住地安慰著妻子。   一番不舍的言語之後,桓熙終於與家人道別,登上了船隻甲板,趁著隨行護衛的一千將士還在登上其餘船隻的空當,桓熙奮力朝著岸上的父母揮著手。   當船隻駛離渡口,桓熙依舊站在甲板上,但他已經在沉思關中之事。   此前,長安送來急件,桓熙大致弄清楚了事情的經過,也使他百感交集。   想不到王猛背著自己做了這麼大的事情。   桓熙從未後悔過殺死張琚。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沒錯,但有些事情不能妥協,也沒必要妥協。   桓熙並不害怕與關隴士族對立,他知道,士族同樣具有其軟弱性。   無論自己怎麼打壓,還是會有人願意出來做官。   究其緣由,對於士族來說,他們不能在官場上沒有自己的頂梁柱。   一旦失去這根頂梁柱,可以參考庾翼死後的潁川庾氏。   曾經讓朝臣畏懼的潁川庾氏,已經被徹底邊緣化。   就連瑯琊王氏在王導死後,也同樣大不如前。   士族不與統治者合作,自然會出現新的士族取代他們的位置。   這個道理,無需桓熙去提醒他們,他們自己比誰都明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拓跋燾以崔浩曝揚國醜為由,族滅清河崔氏,包括其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   漢人士族當然寒心,可為了宗族利益,不還是要與北魏統治者尋求合作。   說到底,桓熙其實真不怎麼在意這些北方士族的想法。   關中在經歷多年的動亂之後,民眾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而桓熙所推行的政策,也得到百姓們的擁護。   這意味著,人心在他的手裡,關隴士族想要反叛,甚至都沒有群眾基礎。   若是裹挾民眾,王師一來,被裹挾之人也將卸甲而降。   況且,王猛並非全麵打壓,他的本意隻是殺雞儆猴,就連釣魚執法,也僅挑選惡名遠揚之人,出手整治他們。   關中士族之間的關係再怎麼親密,還能為了別人貪贓枉法被處置,而置全族於危險之中,親身參與叛亂。   當然,即使士族真的抱定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態,決定不為桓氏出力,桓熙也自有解決辦法。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向王猛這樣的大賢難找,但是江南從不缺少鬱鬱不得誌的寒門子弟。   等江南寒士北上,那些士族無需桓熙相請,又會自行出山,為桓氏效力。   桓熙之所以沒有與北方士族撕破臉,隻不過是顧及江南士族罷了,否則,他大可以一腳將北方士人踹開,重用寒士。   自己麾下第一重臣被人構陷,還在前怕狼,後怕虎,不敢當機立斷,旗幟鮮明的表達出最堅定的支持。   就算拿了天下,也就是個東晉、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