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大漢忠良董仲穎(1 / 2)

  第585章 大漢忠良董仲穎

  大漢西北,涼州所在。

  這裡永遠都是一片遼闊蒼莽之景,草原、戈壁、沙丘,一眼望去,似乎無窮無盡一般,鱗次櫛比的排列在這片狹長的土地上。

  大風呼嘯之間,卷起滿地煙塵,天地之間一片灰霧蒙蒙。

  “嗒嗒嗒。”

  無數道頗顯急促的馬蹄聲在風塵之間奔騰,一時不知那揚起的風塵是萬馬奔騰所引起還是大風刮過所帶。

  細細數去,有數千騎士,卻帶著兩萬餘馬匹疾馳,真不愧是大漢養馬地之一的涼州,如今大漢的財政狀況,還能做到一人四馬五馬。

  眾騎士中心立著一道大纛,上書一個大大的“董”字,正是漢護羌將軍董卓董仲穎,皇帝心腹,節製河西四郡軍馬的大漢重臣,兼任涼州刺史。

  董卓的權力在西北地區很是關鍵,他是涼州刺史,在整個涼州的官員之間,權力絕對能排得上前三,但是他有四郡軍權,這使得他一躍成為涼州第一人。

  皇帝將這個位置交給他,可見對董卓的信任。

  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董卓出身邊郡寒門,父親不過是個小小的縣尉,這出身可以說低的不能再低了。

  他舉孝廉出仕,能開強弓,極其勇武,在涼州屢立戰功,雖然經歷過士人的舉薦,但是早早的就和士人鬧翻。

  通過走宦官的門路上位。

  因為厭惡士人,皇帝便為董卓升遷,重用他,董卓買官時,還為董卓減免了三成的費用,董卓隻想出人頭地,自然是欣喜若狂。

  董卓或者說整個涼州武人,範圍再大一些可以將西域武人也包括進來。

  這些人對皇權是沒有那麼敬畏的。

  皇帝又怎麼樣?

  胡人會少砍一刀嗎?

  對皇權都沒有那麼敬畏的情況下,對所謂的二元君主,就更沒有什麼認同。

  舉薦董卓的士人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於是厭惡他,不再和董卓有什麼往來。

  這些涼州武人是典型的隻認自己手中的刀子,若是皇帝知道這一點,不知道他還會不會重用董卓。

  作為護羌將軍和涼州刺史,董卓身上的乾係重大。

  涼州一直以來就是漢羌雜居,之前不顯是因為長安屯駐天下精銳。

  等到首都遷往洛陽之後,朝廷的注意力不再聚集在西北,就漸漸開始混亂,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方麵是羌人和漢人之間有矛盾。

  漢羌是真正的同源,尤其是對洛氏這種周族來說,但是現在不是周族之世了,而是漢人的天下。

  另一方麵就是邊境武人故意生事,以邀功請賞。

  這實際上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邊境武人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邊境安寧,國泰民安嗎?

  當然不是!

  除了少數覺悟極高的將領之外,誰信這些武人為國為民,誰就是。

  鎮守邊境的唯一目標就是立功,在戰爭中攫取升遷的資本,如果沒有戰爭,那就自己挑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