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整個春秋史上,包括戰國初期的魯國史上,絕對找不到魯軍中有人吃羊肉這類事情的記錄。 羊的事是沒有,但魯宣公卻碰到了牛的事。 當然,這事對魯宣公來講是一件糗事。如果傳將出去,那注定也是要被其他諸侯笑話的。 公元前606年春,魯宣公按規定主持了魯國郊祭。 郊祭,即郊天之禮。 當然,郊祭不單單指祭天。 這個郊祭的祭,既可以祭祀天,又可以祭祀地。統言之,是祭祀天、地、日、月的祭祀活動,是春秋時期最為隆重的祭祀大典。 這個郊祭的郊,就是指城郊,具體包括東南西北四郊。 其中祭天時,祭壇設於南郊,這是最重要的,國君親自前往並主持之。 祭地時,祭壇設於北郊。 祭祀日月,則分別在東郊和西郊祭祀。 祭祀文化非常繁瑣,我們每遇到一次,便簡單講一點。多講的話,講得累,聽得更累。 郊祭要用到的犧牲品是上等的牛,所謂上等的牛,那就是這牛預先是要精挑細選過的,至少渾身上下不得有病,不得帶傷。 這個還隻是叫初選。 初選的牛是有好幾頭的,選出後就要精心喂養。 初選就進入卜牛環節,即要從初選的牛中經專業人士占卜,確定其中一頭用作郊祭的犧牲品。 這頭牛得更加用心喂養,以確保祭祀時沒有任何問題。 卜牛後,就是卜日,即由專業人士確定具體的日期與時辰。 這個日子定下來後,那頭準備用於祭祀的牛,就不再叫牛了,而叫犧牲。 魯國的郊祭大典,每年四次。幾百年下來了,不知舉辦了多少次,但偏偏就是這一次,出事了。 當一切準備就緒,準備將犧牲拉上來時,大家突然發現,不知何故,用於犧牲的那頭牛居然嘴皮子破了,滴著血。 這哪行? 用於奉獻給神靈的犧牲,必須得完美無缺。 於是,這次郊祭中止。 回頭再走流程,即在初選的那群牛中,再通過卜選,選出另外一頭。 因為用於犧牲的牛不同了,那這個日子和時辰也得重新占卜。 折騰來折騰去,總算將犧牲和日子都定下來了,魯宣公再次帶領大家赴北郊祭壇,重新郊祭。 一應程序下來,大家都覺得累,總算又到了向神靈奉獻犧牲的環節了。 突然那頭已經被確定為犧牲的牛慘吼了起來,緊接著渾身痙攣,倒地而亡了! 好不容易搞次郊祭,結果兩次都在犧牲品上出了問題,這不但詭異,傳將出去那可是大大丟魯國的臉! 魯宣公黑著臉,下令嚴懲有關責任人員,並宣布今年的郊祭取消了。 郊祭不舉行了? 那你國君豈不是沒好好履行主體責任? 公子遂作為執政上卿,忙上前勸諫,意思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取消郊祭。 不就是麻煩一點而已麼? 繼續卜牛,繼續卜日,不就行了? “夫子啊,你倒替寡人想想,萬一選出來的犧牲,再次發生問題,那叫寡人怎麼辦? 事不過三,已經連續兩次出事了,說明上天不希望我們這次舉辦祭祀。”魯宣公振振有詞。 公子遂不再多說了。 但他很清楚,你國君居然對敬奉神靈這種國君必須負責的大事都無所謂了,那你所代表的公室,還剩下多少影響力? 是的,不但公子遂是這樣想的,所有的魯國公卿大夫都這樣想了。 甚至當曲阜的國人們聽說國君居然取消了郊祭,街頭巷尾茶語飯後議論紛紛。 隻是魯宣公不知道,他這一次真的犯了大錯,一個讓魯國公室的威望急劇下跌的大錯。 經歷了郊祭風波後,魯宣公貌似感覺自己確實不該取消郊祭,使自己的威望在魯國人民心中下降了幾個點。 那無論如何得努力,重新提升一把自己的威望。 魯宣公急欲提升自己威望的機會還倒真來了。 第二年,魯宣公主持了郊祭後不久,就有了調停他國矛盾的機會。 這個機會是莒國和郯國創造的,莒國我們已經講了不少,這裡提提郯國。 郯國是大商王朝所封的一個諸侯國,是商王武丁之子的封國,定都郯地,即今山東郯城。 後來,大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重新分封郯國給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微子啟。 微子啟是商周時期一位大賢人,是商王朝最後一任帝王商紂王的庶兄。 據說,微子啟很早就洞察到當時在西歧的周國勢力擴張迅速,且周國國君姬昌德才兼備,就勸諫商紂王要注意防範。 但商紂王我行我素,不聽微子啟的勸諫。 微子啟見自己的這位王弟不修德政,以暴治民,且剛愎自用,知道這大商王朝是要玩完了,就憤而離朝。 後來,周武王伐滅紂王,微子啟率商王室宗親及大臣們向周武王投降。 據說,當時微子啟實施了最高級別的投降儀式:肉袒牽羊。 在血腥的春秋和戰國時代,肉袒牽羊這樣的投降儀式多次記錄於史料,一般形式是這樣的: 投降者雙手反綁,袒露上身,旁邊一人牽羊,一人持菁茅,跪行至對方軍前告饒謝罪。 雙手反綁,袒露上身,表示未帶武器,不著戰袍。 獻上羊,表示犒勞對方將士。 獻上菁茅,表示交出祭祀權,因為菁茅是當時的祭祀用品,據說用於濾酒。 這樣一番表現的意思就是絕對真心實意的投降,而不是詐降。 投降儀式還有一種是肉袒抬棺,雙手反綁,袒露上身,嘴裡含玉,身後抬棺。 這種投降儀式表示,自己已犯死罪,甚至不敢奢求對方饒命,完全是無條件投降。 含玉是當時的一種喪葬文化,春秋時期貴族去世後,往往會在死人的嘴裡塞一塊玉,這個叫玉晗。 古人相信,玉既可有效防止屍身腐爛,更有助其早日托生。 所以,這個玉晗到了漢代時,往往被雕成蟬形。 之所以雕成蟬形,是因為人們覺得蟬非常神奇,它能夠褪殼成蟲,蟬蟲在地下經過一段時間,又會羽化成蟬,其生命貌似生生不息,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寓含轉生、重生之意。 微子啟肉袒牽羊向周武王投降,懇請周武王保全商族香火。 周武王非常感動,不但赦免了商朝舊臣和一乾宗親,還分封微子啟於郯國。 當然,分封給商王朝舊臣和宗親最重要的還是商紂王之子武庚,武庚被封於殷國。 殷國,即今河南安陽小屯。 當時周武王還另外在殷都附近分封了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別建立了邶國、墉國和衛國,以監視武庚的殷國,史稱“三監”。 但武庚是一個有相當本事的人,他不甘心大商王朝被大周王朝取代,最終起兵叛亂。 不但自己起兵,還將原本是監視自己的周王朝宗邦邶國、墉國衛國都拉下水,史稱三監之亂。 最後,周公旦整整花了三年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 在這場商朝遺族對大周王朝的反叛鬥爭中,武庚當然也聯係了自己的伯父微子啟,要求郯國加入反叛大周王朝的鬥爭。 但微子啟斷然拒絕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微子啟被認定是對大周王朝中心不二的人。 周公旦滅了殷國後,將商丘分封給微子啟,重新建立代表殷商舊朝的宋國,讓微子啟管理商族遺民,奉守商民宗祀。 微子啟獲封宋國後,無暇再直接管理郯國,就宣布郯國從屬於宋國,成為宋國附庸。 也就是說,郯國原先是宋國的附庸國,地處山東與江淮之間,東向大海,南鄰徐國,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大周王朝鉗淮夷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