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魯國參加了斷道之盟,並討伐了杞國,這讓齊國很火大。 每個魯國人,都感受到了來自齊國大兵刀鋒的寒氣。 先君宣公之所以病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你齊國佬的壓力給壓死的! 為應對齊國威脅,魯國先是赴楚國求援。 但大家都清楚的是,楚國因為楚莊王去世忙於國喪,根本不可能來幫助魯國。 唯一能夠幫助魯國的是晉國。 魯國也派人出使過晉國,而且得到的消息是令人振奮的。 晉國表示,不會放任齊國亂來,更會堅決保護好象魯國這樣對晉國忠心的小弟。 但所有的魯國人也都知道,晉國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忽悠派。 嘴上講得蜜一樣甜,但不能傻呼呼地真將全部希望放在晉國人身上。 那怎麼辦? 季孫行父一口氣采取了四大措施: 第一大措施,再次派人出使晉國。 這次派出的是大司寇臧孫許。 臧孫許,卿大夫,世襲大司寇,臧氏家族宗主,魯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賢大夫臧文仲之子。 臧孫許赴晉國,肩負的使命有好幾個: 一向晉國報告相關事項。 魯國先君魯宣公薨了,現任新君為黑肱,正在主持國喪大禮,所以不能親自前來朝見晉侯。 當然,他不可能對晉景公報告說,現在的魯國國君為魯成公。 因為所謂魯成公,是必須等他去世後,後人給了他這個成的謚號才有的稱謂。 我們在讀一些關於春秋方麵的書,有時會發現作者不夠嚴謹,居然會出現“齊桓公您好”、“我們的國君楚成王派我來對你們說”之類的,真是啼笑皆非。 二向晉國報告魯國的東門氏家族因為曾經犯下殺嫡立庶的罪,被魯國人民給驅逐了。 魯國的卿大夫班子成員,分別是誰誰誰等。 魯國堅定地跟著晉國尊王攘夷,奉晉國為中原諸侯聯盟盟主,重申斷道之盟精神,為天下和平大義作出貢獻雲雲。 三向晉國報告齊國的野心。 齊國雖然口口聲聲說加入斷道之盟,但那是表麵上的。 晉國務必要堤防這個陽奉陰違的山東諸侯。前不久,齊國討伐了斷道盟會盟約國邾國,邾國被打殘了。 而且,據可靠消息,齊國正在聯絡南蠻楚國,意欲對中原諸侯不利,破壞中原諸侯聯盟國之間的關係,嚴重影響晉國的國際地位。 對了,魯國雖然已經作好了應對齊國入侵的準備,但魯國僅兩軍,軍事實力不足。 一旦齊軍入侵,單靠魯國自身的力量難以自保,請求晉國務必為魯國主持公道。 魯國春秋史上,臧氏家族的大佬們口才都是一流中的戰鬥機。 晉景公聽著頻頻點頭。 為了讓魯國放心,晉景公與臧孫許在晉國重鎮赤棘舉行盟誓。 這是一次高調的盟誓。 兩國向全天下宣布:魯國是晉國忠實的盟友!誰敢欺負魯國,那就是在挑戰晉國,晉國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季孫行父對臧孫許此次出使晉國取得的外交成果非常滿意,但前麵說了,魯國不能一味依賴晉國,魯國自己也得有具體措施。 這便是季孫行父果斷采取的第二項重大舉措:實行丘甲製。 季孫行父一直在研究晉國如何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個課題,他認為,晉軍的強大,除了軍事行動常態化,軍隊戰鬥力強,作戰經驗權其豐富外,源源不斷的兵源補充是一個重要基礎。 想當年,晉作州兵,保證了兵源,所以晉軍從原本的兩軍,擴大到三軍,甚至到後來還擴充到了六軍! 這六軍,由於實施的是州兵製,所以國家因此而耗費的軍費並不多,晉國從而一直保持了強大的軍隊。 相反,魯國曾經也有三軍,但由於國庫匱乏,難以維持軍費開支,故在魯文公時代裁撤了一軍,隻剩下了兩軍。 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如何跟強敵玩? 既然你晉國可作州兵,那咱魯國有樣學樣。 公元前590年3月,魯國全麵實施丘甲製。 丘,指的是定居點,也可稱州、郊、遂、虛等,即有人口聚集的地方,但沒有城墻。 對應的,是由圍墻圍起來的城、邑、都。 甲,即甲士,就是士兵。 但這個士兵,跟晉國州兵製度的士兵有所不同。魯國的丘甲,必然是帶甲的士兵。 這個帶甲,不單指穿著甲衣,還有武器、戰車、戰馬等! 於是,從字麵上我們可以理解,魯作丘甲,指魯國實施了在定居點征兵和軍賦的製度。 我們在講晉國時,對晉作州兵作了詳細的解釋。 關於國家征兵,放到現在,貌似很好理解,服兵役是公民一項義務,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得報名參軍。 但春秋時期,參軍絕對不是公民的什麼義務,而是一項權利,是一項僅僅由貴族階級才擁有的權利。 這個貴族階級,主要的便是士和大夫級別的人,即國人。 也就是說,參軍入伍,當時是一種身份與權利的象征,並不是你格鬥技能好、身體素質強,你便可以報名參軍。 當兵是不報名的,而是點名的。被點到的,不是士大夫,就是都城裡的國人! 都城外的農民,還有住郊外的野人,那是沒有權利參軍的。 也就是說,那些沒有被城墻圍起來的州、丘、郊、遂、虛等定居點上的人們,不是國人,沒資格為國家而戰。 但隨著歷史的演進,戰爭的形式、目的、意義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春秋江湖少不了戰爭,戰爭也少不了誰被滅了。 這個被滅,並非是這個諸侯國的領土全部被占領了,而僅僅指都城被攻破並被占領了。 所以春秋時總會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史料往往會記載哪個國家被滅了,但過了一會兒史料又出現了這個國家的名字。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國家的國人們到了另一個地方建立了一個都城,這便算又重新建立了這個國家。 這便是周王朝分封製下的一個現象。 因為分封的不是一大片國土,而是一個都城,以及都城外多少土地,僅此而已。 大國百裡,中國七十裡,小國五十裡,決定的是都城的大小,而非整個國土麵積。 筆者有個觀點,這個裡,可能並非麵積長度,而有可能指人口規模。 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裡。即,一裡相當於25戶。 從分封的意義來講,當時全世界的土地那麼多,有大量的不毛之地。 但人口卻極為缺乏,相比於土地,人口的意義更大。 天子要封給大臣的,應該是按人口計量的土地,即百裡相當於分給大臣2500戶的人口。 初期的戰爭,沒有什麼邊境摩擦之說,而是進攻到都城了,才叫被侵略! 但時代不同了,象晉國這樣的大國,經歷多年努力,疆土擴大很多,尤其是滅了很多國家,象虢國、虞國、魏國等等,這些諸侯國原本都有都城的,都城往往都是繁華的。 外敵入侵,尤其是當時晉國所處戎狄地帶,已經不再將入侵點放到晉國的都城絳都了。 此外晉國還有曲沃、翼城、屈城、浦城等等都是較大城市,戎狄騎兵呼嘯而來,隨便哪個城市都可以去搶掠。 隨著經濟發展,甚至連城市都不需要去,去一些規模較大的定居點便可以搶掠! 軍隊的職責,已經不能僅限於保衛都城了。 軍隊必須保衛整個晉國,那便必須保衛整個晉國的城市和定居點! 這意味著,晉國需要更多的士兵。 如果僅僅靠國都的士、大夫級別的國人來組成軍隊,那遠遠不夠用了。 更何況,晉國自身也是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 那,現在既然有這麼多的都城和定居點,為何不讓這些地方的人參軍呢? 所以,晉國的改革便是將參軍的權利下放到定居點上的居民! 毛想想好了,這將會使多少人獲得這個權利? 州兵製度是晉國的國家需要,也是各定居點中的士大夫們的需要。 尤其是各城邑、各丘州上的大夫們,他們也渴望擁有自己的軍隊! 所以,晉國的州兵製一公布,全國積極響應。 一時間,晉國興起了“參軍光榮”的征兵熱潮,極大擴充了地方部隊,為後來晉國三大車兵兵團和三大步兵兵團的建立奠定了兵源基礎,也奠定了此後春秋江湖晉國數百年稱霸的基礎! 那是五十年前的晉國的州兵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現在五十年過去了,魯國同樣麵臨著兵源問題,那不也可以參照嗎? 所以,魯國實施了丘甲製。 而且,魯國不但考慮到了兵源問題,還考慮到了軍費問題。 不管如何,國家軍隊的數量增加了,軍費也得大把大把的增加。 養軍隊是不容易的,不給士兵配套好武器裝備以及戰馬戰車,這樣的軍隊沒什麼戰鬥力。 所以,季孫行父提出的丘甲製,必須實現增加兵源與保證軍費的雙重目的。 以丘這樣的定居點為單位征發來的士兵,都不是直接由國家調配,而是由丘所在的貴族大夫負責日常管理。 隻有當國家有需要時,才正式編入軍隊。 即這些人不是常備軍,也不由國家供養,隻是在戰時臨時調用。 這意味著,魯國的國家財政,不需要負責供養這些士兵,也不負責這些士兵的武器裝備。 這些士兵在平時,仍舊是平民,隻在戰時才成了士兵。 也就是說,相比魯國現有的兩軍常備軍,這些士兵就成了卿大夫們的私兵! 魯國的卿大夫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武裝。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以三桓為主要力量的魯國卿大夫,因為前年開始實施的初稅畝製,經濟實力得到增長。 因為今年的丘甲製,擁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裝,軍事實力得到保證。 又因為今年的消弱公室力量,政治實力得到極大增強! 魯國,完全進入了由三桓勢力為代表的卿大夫掌握整個魯國政壇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