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魯國的路上,叔孫豹對季孫宿的一口惡氣就上來了,那就撕破臉吧,回國後,得好好追究季孫宿的責任。 季孫宿本就想陰一把叔孫豹,最好是直接玩死叔孫豹,所以,找了個借口討伐莒國。 但叔孫豹非但沒有被處死,反而因其為了國家不避死,整個魯國朝野廣為贊譽,許多魯國人對魯國擁有這樣一位忠勇有加的賢良大夫而自豪,連魯昭公也甚為得意,表示要厚賞叔孫豹。 季孫宿頓時壓力山大。 雖然自己權勢很大,但畢竟叔孫豹也是執政上卿。一旦叔孫豹決定與自己為敵,勢必是兩敗俱傷。 三桓一旦不團結,那定然被其他家族勢力趁虛而入。 那快補救! 季孫宿決定親赴叔氏府。 他想了一想,準備了滿車的財物,指名由家臣曾夭駕車,一大早就親赴叔孫豹府慰勞。 在叔氏府門前的叔氏家臣曾阜見季孫宿車駕到來,立即通報叔孫豹。 曾阜是誰? 前麵我們在講鄫國被滅故事中講得很詳細了,公元前567年秋,莒國滅了魯國附庸鄫國,鄫國世子巫逃亡至魯國,巴望宗主魯國幫助其復國。 但當時的魯國,與邾、莒等國交惡,而且還剛剛經歷過一場與邾國之戰的慘敗,一時沒有向莒國叫板的能力。 魯襄公把南武給了鄫世子巫作食邑,暫時安頓鄫世子巫。 但鄫世子巫直到去世都沒有實現復國的願望,去世前,鄫世子巫將鄫改為曾。 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鄫世子巫就成了曾姓始祖,魯國也開始有了一個曾氏家族。 曾阜、曾夭都是鄫世子巫之子,此時曾阜是叔氏家族家臣,而曾夭則是季氏家族家臣。 曾阜後來生了個叫曾點的兒子,曾點又生了個叫曾參的兒子,曾點、曾參則是魯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牛人。 尤其是曾參,被尊稱為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我們後麵會講到。 但叔孫豹恨透了季孫宿,聽曾阜來報說季孫宿來了,黑著臉道:“不見!告訴那人,老夫沒病,沒在睡覺,沒有其他客人在招待,也沒在處理重要事務,就是不想見他!” 差點被害死,這種東西,今後就徹底斷交,老死不相往來! 一向沉穩謹慎的叔孫豹居然生了這麼大的氣,曾阜自然不敢怠慢,出門如實回報季孫宿。 季孫宿嘆了口氣,道:“夫子是一位賢者,他有火就讓他先發一發,發後也就好了。宿就在這裡等著吧。” 誰知,直到正午,叔孫豹就是不願見季孫宿。 期間,曾阜也多次來回奔走,向叔孫豹告知情況,說季孫宿大人一直在等著。 曾夭把兄弟曾阜拉到一邊,發牢騷道:“季孫上卿已經很有誠意了,從早晨一直等到中午,他這是真心真意來向叔孫上卿道歉認錯來的。 魯國,本就是一寬忍之國,上至國君,下至大夫,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講求一個寬容忍耐。 叔孫大人在國外受到委屈,尚且能夠犧牲自我而為國家,如此胸襟忠義令人敬佩。但在國內受到這點委屈,卻不能展示其形象,非得把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激化了,這對國家又有何益?” 曾阜低聲喝道:“你小子根本不懂叔孫上卿,卻在這裡胡言亂語。你可知道,當時情況有多危急,叔孫上卿被關押了多少日子?這些日子那可是等死的日子。 我們離開魯國,在國內辛苦奔波幾個月,卻遭到此等無妄之災。你們也就一個上午,也無非是得不到會見這點委屈。 這點委屈,難道你們也受不了?” 說是這樣說,但曾阜還是耐心做了叔孫豹的思想工作,勸叔孫豹得理處且饒人,畢竟兩位魯國執政上卿,真的鬧翻,那就是魯國政壇上的一場地震,到時不知要亂多久,損害的還是魯國的國家利益。 叔孫豹嘆了口氣,指著柱子對曾阜道:“屋裡這樣的柱子著實礙眼,令人討厭,但總不能拆了讓房子倒掉吧。” 然後,帶著曾阜出府將季孫宿迎了進去。 接下來,當然是叔孫豹與季孫宿兩人一番虛情假義的玩法。 叔孫豹收下了季孫宿的厚禮,季孫宿表達了行事考慮不周給叔孫豹帶來重大風險在此表示誠摯的歉意,表示以後決不再犯雲雲。 兩人的矛盾,至少表麵上是翻篇了。 當然,最後兩人還是圍繞著此次季孫宿舉兵伐莒一事作了深入交流。 季孫宿為何要讓魯國出兵討伐莒國? 這事如果沒有叔孫豹正在參加虢邑會盟,那還真是符合魯國國家利益的一件好事,因為這個時候的莒國,給了魯國獲利的機會。 我們說過,山東大地,目前主要是四個國家的恩怨交織,齊國、魯國、莒國、邾國。 莒國也算是一個二流國家中的較強國,莒國國君莒黎比公是一個強勢國君,什麼齊國、魯國、邾國還是其他東夷小國,能與人動手就直接動手。 在強大的齊國和較為強大的魯國麵前,莒黎比公為擴軍備戰,修築城池,擴充軍力,橫征暴斂,到了不顧國力、民不堪命的地步,甚至被莒國人評價為暴虐之君。 公元前542年,莒國發生了內亂。 莒黎比公廢了世子庚輿,另立公子去疾為世子。 但前世子庚輿不甘心,在務婁、瞀胡、公子滅明等親信的策劃下,發動宮廷政變,一把乾掉父親莒黎比公,奪得了君位,即莒廢公。 莒國發生了嚴重內亂,國君被弒殺,世子公子去疾逃去了母親的母國齊國,向齊國哭訴莒國的遭遇。 但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本就一孩子,而且,齊國也剛剛經歷一場內亂,暫時沒有心思管莒國的事。 公子去疾看來隻能在齊國當個流浪漢得了。誰料莒廢公上位後,首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清算運動。 於是,在莒國的世子廢立一事中,那些支持莒黎比公的宗親大夫們倒了黴。 史料記載,群公子中不少人被奪去了封地,剝奪了爵位,削減了俸祿,降低了職位,甚至有的還被捕入獄。 莒國頓時人心慌慌,反對莒廢公的勢力開始聯合起來,莒國新一場政變正暗潮湧動。 在齊國的公子去疾得知國內形勢對自己有利,那還乾坐著看熱鬧? 公子去疾立即回到了莒國,領導莒國群公子就向莒廢公開了火。 莒廢公傻眼了,已經眾叛親離的他根本無法與公子去疾勢力相抗,無奈之下,隻好收拾收拾逃去了母親娘家吳國。 公子去疾即位為莒國國君,這就是莒著丘公。 莒國亂成這個鳥樣,那魯國豈有袖手旁觀之理? 一直以來,對邾國和莒國,魯國的態度就是隻要有機會就去咬一口。 於是,季孫宿也不顧叔孫豹此時還在虢邑參加國際會盟,向魯昭公知會一聲後,迅速率軍侵入莒國,一舉攻占了莒國的鄆邑。 叔孫豹一聽就明白了,別看你季孫宿在老夫麵前說得頭頭是道,一口一個都是為了國家,其實鄆邑本就是你季氏領地,後被莒國奪去,你是趁莒國內亂奪回來了而已。 但不管如何,鄆邑又回到了魯國,叔孫豹也不好多說什麼。 兩人就接下來關於魯國奪回鄆邑相關後續事項統一了思想,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最後魯國再次派出卿大夫子叔弓率軍赴莒國劃定了邊界,正式確定鄆邑為魯國領土。 那莒國就這麼老實,將鄆邑拱手相讓了? 莒國不是老實,而是實在沒有辦法。此時的莒國亂成一團,別看莒著丘公即位為君,但麻煩事沒完。 莒著丘公最擔心的是被趕走的莒廢公。 莒廢公逃到了外公家吳國。 吳國可是一個強悍的東夷諸侯,打起人來可不講什麼道理,莒國必須要搞好與魯國、齊國這樣的山東諸侯的關係,嚴防莒廢公打回老家。 與魯國交好的機會成本是一個鄆邑,那真的還算好。 關鍵是與齊國交好的機會成本更大! 莒廢公被趕下臺,他在國內的親信勢力三個大夫即務婁、公子滅明和瞀胡也流亡了,他們去了齊國,獻給齊國的是大厖、常儀靡兩座城邑。 齊國國君齊景公雖然還是一個小屁孩,大夫晏嬰也覺得接受這種賄賂不好。 但當時齊國掌權的是鮑氏、田氏、欒氏、高氏這四大家族,四大家族聯合推翻了慶氏掌握了政權後,正想著要給齊國人弄點實質性利益來,結果三個莒國大夫帶著兩座城邑來投靠了,那還有不收下之理? 莒著丘公敢向齊國討要這兩城嗎? 就這樣,莒國一個內亂,接連喪失了三座城邑。 從此,莒國國力日漸衰落。 魯國,你得盯緊點了,莒國這塊肥肉,在接下來更加血腥的春秋晚期以及更加殘酷的戰國時代,魯國能夠吃到嘴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