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棍棒之下出孝子(1 / 1)

那曾點呢?   我們可能不會去佩服曾點居然在人家辦喪事時跑去唱歌,但真正令我們佩服的,是曾點後來的故事。   當然,最令我們佩服的,是曾點還生了一位偉大的兒子,曾參。   曾參,字子輿,出生於公元前505年,於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71歲。   曾參是孔子的晚年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據說,曾參與其他孔門弟子一起編製了《論語》,其代表作還有《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作為被後世尊為宗聖的曾參,是孔廟四配之一,其地位僅次於孔子第一高徒、“復聖”顏淵。   這種大牛人的故事當然很精彩,我們會在後麵慢慢道來,這裡我們主要還是講曾點。   曾參之所以偉大,除了自己孜孜不倦學習文化知識外,與父親曾點對他的嚴格管教當然也分不開。   據說,曾點的家風堪稱當時世界一流,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曾點的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如果放到現代,那甚至是要被人罵為神經病的。   曾點如何教育子女,可能隻有曾點夫婦和他的子女們知道。   但有這樣一件事被魯國人記錄了下來,最後廣泛流傳至整個魯國、整個春秋列國,還流傳了二千多年!   有一次,曾點夫婦帶著曾參鋤草。   這農活如今的很多年輕人不懂,因為現在很多農村幾乎看不到少年了,甚至連年輕一點的成人也難以見到,大家都進城去了,成了新某某人。   但當時曾家是有自己的土地的,自己的土地是要自己耕作的。   曾點就在一塊地上種上了瓜,現在到了要為瓜田鋤草的時候了。   曾參掄著鋤頭就乾活了,鋤草,就是將這片地上除瓜苗以外的雜草鋤去,這就是斬草除根,要用稍寬一點的鋤頭在地上將雜草輕削掉,以杜絕雜草叢生爭奪瓜苗的營養。   但這個農活是田地上的細活,如果不夠專心,就會將瓜苗也一並鋤了去。   曾參就在鋤草中,居然將一株長勢很好的瓜苗也給鋤掉了。   曾點見了,頓時大怒,他隨手操起一根木棍就朝曾參夾頭夾腦打了去。   曾點滿以為自己的兒子應該會避讓一下,至少會用手臂擋一擋。   誰知,曾參知道自己犯了大錯,甘心接受父親的懲戒。當曾點一棍打來時,他沒有半點避讓的動作。   曾點的棍子重重打在了曾參的頭上,然後,隻聽曾參悶哼了一聲,一頭栽倒在地上!   原來,曾點暴怒之下,這一棍下手極重。曾參又未躲避,頭上重重挨了一下後,頓時血流如注,直接暈厥倒地。   曾點的夫人當時就嚇傻了:兒子就這樣被打死了?   曾點也急得手足無措,夫妻倆都放下手中的鋤頭,抱著昏迷不醒的兒子使勁喚著“子輿,子輿你快醒醒!”   好在過了一會兒,曾參慢慢睜開了眼睛。   曾點夫人一見兒子醒了,一把摟住曾參就哭泣了起來。   曾點則紅著眼睛,強忍著沒讓眼淚流下來。   曾參很快就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由於自己被父親打了一棍而暈厥倒地,讓父母因此而擔心如此。   而這一切,正是因為自己鋤草不夠專心,將瓜苗給鋤掉了。   曾參抬起手,抱了抱母親,柔聲道:“爹、娘,兒子錯了,父親打得對。兒子沒事,請不要擔心。”   說著,掙紮著從母親的擁抱中掙脫,走到田邊,盤腿端坐田埂,將自己最珍愛的那把琴架到自己的雙腿,想了一會,就彈起琴來。   一邊彈琴,一邊還高聲歌唱!   曾參隻想告訴父親和母親,自己對父親打自己這事,沒有半點忿恨之意。   更要告訴父母,雖然自己被打暈了過去,但現在醒來了,已經沒事了。   沒有腦震蕩,兒子也沒有被打傻,父親母親你們看看,兒子還可以彈琴唱歌呢。   這件事發生時,曾點和曾參父子倆都已經是孔子的學生了。   孔子很快得知此事,就責備曾參道:“子輿啊子輿,你小子實在不應該啊,父母要懲戒自己時,如果是小打打,那就得承受。   但如果是打得過分,那就必須逃走。你看看你,當時見父親掄著木棍打來,居然不避不躲,這不是害父親於不義嗎?”   曾參慚愧不已,對老師拜謝道:“弟子錯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夫子之教,弟子定當銘記於心。”   當然,曾點因為這一次差點打死了自己的兒子,相信再也不會象愣頭青一樣用木棍打兒子的頭。   但曾參這一次的表現,足可以證明他對父母的孝是感天動地的那類。   父親打傷了自己,自己非但不怨恨,反而以實際行動向父親表示,自己沒有被打傷,反而是自己暈厥於地讓父母擔心了!   這個故事,後來就演繹成了中國孝道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棍棒之下出孝子!   這樣的兒子,哪怕是生一百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願意生,願意養。   不象現在,孩子在父親的眼裡就是一個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竭盡全力去護著孩子,讓孩子成為真正的溫室花朵。   不但自己舍不得教訓,有的父母甚至對學校裡的老師教訓一下自己的孩子都不肯。   記得小時候,老師是有教鞭的,教鞭是可以打學生的。   筆者一直感恩著那些曾經用教鞭打過自己的老師。正是他們,讓自己銘記在心,改正了錯誤,懂得了羞恥,還努力不再重犯。   更不要說自己的父母,如果不是他們從小對筆者嚴厲管教,相信筆者是考不上大學的。   嚴管意味著厚愛。   令人唏噓的是,如今的老師,居然不敢哪怕是輕輕一下的打自己的學生,甚至不敢對自己的學生大聲批評喝斥!   教不嚴,師之惰。   但一位真正的師者,又怎麼會沾上這個惰字呢?   現在的老師,真心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