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曾點的誌向(1 / 1)

哦,又扯遠了。我們回到曾點的故事中來。   再說曾參,老師孔子批評他後,他對父母更加盡孝。   據說,曾點去世後,大家發現曾參堅決不吃一樣東西:羊棗。   羊棗是一種果小而圓的紫黑色棗,酷似羊糞,故又稱羊矢棗,當時叫羊棗。   曾參之所以不再吃這玩意兒,據他自己講,那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生前最喜歡吃。   如今父親去世了,他見一羊棗就想起父親,不忍下咽。   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這樣做。   筆者不吃板栗很多年了,因為每每看到這板栗,想起母親正是因為采板栗,不小心被帶刺殼的板栗砸到眼睛,再加上醫療方麵的問題,竟然讓母親損失了一隻眼睛!   從此,筆者發誓不吃板栗。   曾參不吃羊棗,是因為父親生前愛吃。這麼自然而然的思念之情,居然被當時喜歡搞事情的人拿來說事。   據說,後來有一次,亞聖孟子將曾參的這個事講給自己的學生聽,對曾參的孝心予以了高度的評價。   但有一個叫公孫醜的學生表示不服,他問孟子:“請問夫子,烤肉與羊棗哪個好吃?”   孟子作為老師,當然得有問必答,隨口就道:“這還用說?當然是烤肉更好吃了。”   沒想到公孫醜接著又問:“那看來子有是不愛烤肉的,因為曾子愛吃烤肉。”   曾子,是當時人們對曾參的尊稱。   孟子這才聽出來公孫醜這酸不拉幾的問題其真正用意,他嚴肅道:“這個不能相提並論。烤肉,人人愛吃,而且確實要比羊棗更好吃,這是常識問題。   但羊棗,是子有的個人嗜好,是他的一個生活特點。   曾子不忍心吃羊棗,是因為他的父親子有有此個人嗜好,這是真正的孝道。   我們打個比方,關於避諱問題,通用的是避名而不避姓,因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公孫醜聽後滿麵羞慚,再也不敢譏諷曾參不吃羊棗之事了。   曾點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當時此時還沒有孔子,隻有一個孔丘,一個尚未招收學生弟子的不滿二十的魯國士人。   孔子直到三十多歲才正式招收弟子,曾點就成了孔子的第一批學生。   曾點除了為我們奉獻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經典外,還有一段與老師孔子的對話,被記載於《論語》。   據說,有一次,孔子與弟子們坐而論道。   這一次的道當然也是貌似從閑聊開始,最後討論到了人的誌向問題。   當時,孔子對弟子們道:“大家輕鬆一點吧,不要因為老師的年齡比你們長一點,大家就拘束而不敢說話。   今天大家就談一談,如何讓別人了解自己,如何?”   當時孔子的高徒中有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等人,大家見老師問,都各自準備著。   但曾點貌似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他自顧自地在一旁彈著瑟。   孔子道:“若要使別人了解自己,當然得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遠大誌向。大家還是談談自己的誌向吧。”   性格直率且有點急躁的仲由首先發言了,他大聲道:“弟子所追求的,就是發揮自己的才能將一個千乘之國治理成軍事強國!   哪怕這個國家是一個夾在大國之間屢遭他國侵犯的國家,哪怕這個國家經常遇上饑荒!   弟子相信,隻要由弟子執政,最多隻用三年就可以讓國人英勇善戰且遵守禮儀,懂得做人的道理。”   千乘之國,在當時叫大國,看來,仲由的誌向是將一個大國治理成軍事強國。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轉頭問冉有:“子有,子路有此等誌向,你呢?”   冉求答道:“弟子不才,隻能治理一個中等國家或小國,三年之內,自信能夠讓百姓富足起來。   但是,如果要讓百姓人人都遵守禮儀,讓國家禮樂實現教化,那還得交給賢人君子。”   冉求,姬姓名求,氏冉,自子有,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相比之下,冉求的誌向要比子路低了一個等次,不敢治理大國,治理中小國家也隻能達到讓百姓富足,但要實現國家禮儀教化,恐怕不能勝任。   孔子微微一笑,再轉向公西華,問道:“子華,你談談?”   公西華謙恭答道:“弟子不才,不敢說能治理國家,但弟子肯定會勤奮學習,相信能夠勝任宗廟祭祀、諸侯會盟、朝見天子等事務的禮儀工作。”   公西華,公西氏,名赤,字子華,不少史料習慣稱公西華。   看來,公西華的誌向不過是做一名小小的司儀。   孔子點點頭,見曾點還在那裡如醉如癡般地奏著瑟,就問道:“皙,別彈了,你也來說說。”   曾點這才將彈瑟的節奏控製住,大家隻聽得美妙的瑟音漸漸稀疏,最後鏗的一聲,曾點撫了撫瑟,輕輕放下,直起身來,對孔子恭敬答道:   “老師,請原諒,弟子不才,與他們所說的不盡相同。”   孔丘嗬嗬笑道:“無妨,你就談談吧,大家都很隨意,你隻消說說自己的誌向即可。”   曾點這才道:“弟子所追求的,是春暖花開這樣的季節,穿著涼快的衣服,約上五六位同伴,帶著六七個少年,一起在沂河戲水,大家吹著暖風,享受著快樂,日暮時分,我們大聲歌唱著回家。”   所有的人都被曾點描繪的這番情景給吸引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春暖花開,小河靜靜,大人孩童,嬉笑戲水,載歌載舞,其樂融融。   孔子瞇著眼睛沉浸了一番,最後緩緩睜開眼,長嘆一聲道:“此情此景,正是丘所追求的。”   討論會結束了,大家陸續散去,曾點沒走。   他見眾人都走了,這才問孔子:“老師,學生不才,想問老師,子路、子有、子華三人的誌向,不知老師是如何評價的?”   孔子微微一笑,道:“沒什麼好說的,無非是各自談自己的想法罷了。”   曾點卻道:“但是,學生觀察到,他們三人在談誌向時,老師都在笑他們,想必有什麼不當之處。”   見曾點如此執著,孔子點了點頭,嚴肅道:“誌向若在治理國家,那必須嚴謹、知禮、懂理、有才、達義。   仲由之言不夠謙讓,不嚴謹,不知禮;   子有不能讓中小之國實現禮樂教化,才不足,且不懂理;   子華更離譜,講的是祭祀宗廟、朝見天子這樣的治理國家大事,但最後表示隻能去當一個儐相,不但才不夠,且不達義。   所以,丘有些失望。”   子路、冉有、公西華這樣的孔門賢人,當然有我們大講特講的故事,這裡我們就先點到一點,以當是曾點的配角出來演一把。   這是《論語》“先進篇”裡的一篇經典,曾點在談到誌向時,原文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突然想起海子的那句話: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一種境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