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推行禮教之機(1 / 1)

魯國剛平息了一場南蒯之亂,但列國諸侯貌似都要在這個時候內亂一把,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超級大國楚國的內亂尤為引人注目!   先是楚國掌握實權的公子棄疾居然造反,乾掉了強悍的國君哥哥楚靈王,並設計讓另外兩個兄長自殺,穩穩坐上了楚王寶座,史稱楚平王。   楚平王一上臺,就給列國諸侯一個仁德良善、愛好和平的形象。楚平王宣布,蔡國、陳國復國,表示五年之內,楚國不攻伐任何一個諸侯國!   然後,楚平王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政整頓運動,采取了一係列惠民利民政策。如施舍貧賤,救助窮困;撫育孤幼,供養老殘;收攏遊民,救援災禍;減少稅負,赦免罪戾;治理奸邪,舉薦有才;獎賞有功,和睦親族;任用賢能,物色官吏;結好四鄰,休兵罷戰;禮遇他國來楚寄居人士,妥善安排國內世家子弟,等等。   啊?楚子有德啊。   整個春秋江湖都在贊美楚平王,這樣下去,不需要五年,楚國將真正成為列國諸侯的表率,這樣的諸侯才是真正的盟主該有的樣子。   至少魯國人是這樣想的。尤其是魯昭公,他對楚平王羨慕妒忌卻不敢恨。   大家都是諸侯國君,自己的爵位還是侯爵,你楚子不過是子爵,但能夠牢牢將國政大權掌握在手中。   相比之下,自己這個侯爵,值個屁啊。   但過不了多久,楚平王就在一場整肅貪腐行動中,滅掉了為楚國立下赫赫功勛的養氏家族,再殺了為自己奪位有著大功的鬥氏家族宗主鬥成然。   牽連無數,楚國內部一片血雨腥風!   晉國呢?   當然也不甘示弱地搞起內部鬥爭來。   邢侯和雍子兩個大夫爭地,結果因為負責審理案件的大夫羊舌鮒收受賄賂,斷案不公,導致邢侯怒極當場殺死羊舌鮒和雍子,邢侯也被問斬抵罪。   魯昭公聽著執政上卿叔孫婼給自己介紹著國際形勢,還有什麼曹國國君、吳國國君去世了什麼的,他都不怎麼關心。   但真正讓自己關心的事也來了,那便是莒國的事。   莒國,看來是徹底要完蛋了。   因為莒國國君莒著丘公去世了,而來自莒國的情報人員送來的消息令人振奮,繼位的莒國國君不得人心,莒國,估計馬上要內亂。   死得好,就讓你莒國佬亂吧,最好是亂作一團!   魯昭公恨恨想著,季孫意如也恨恨想著。   正是因為莒國在晉國麵前告狀,使魯國被剝奪了平丘會盟的資格,還讓季孫意如被晉國拘押了好幾個月。   莒國與魯國的矛盾,看來今生今世是不可調和了。不,是世世代代不可調和了。   既然不可調和,那就時刻準備乾掉你莒國。   密切關注莒國情況。   魯昭公下了令,季孫意如和叔孫婼、仲孫羯都認為這個命令下得非常英明,是魯昭公這一生難得的幾個英明決定之一。   這是魯國的想法。   魯國的想法很多,你晉國既然對魯國如此蠻橫無禮,那是不是要多打打楚國的交道呢?   不管如何,魯國,必須強化國防力量建設,將抓軍事擺到重要位置。   想想費邑叛亂時,堂堂魯國整個國家的軍隊,居然還被區區一個費邑的軍隊給打敗,這說明魯軍的總體戰鬥素養還有待提高。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才可以在這個越來越血腥的春秋舞臺亮幾次相。否則,可能連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   那就倡導尊崇軍武之風吧,魯昭公也好,叔孫婼、季孫意如也好,都認為必須加強軍事鬥爭能力建設。   晉國,說不定還要拿魯國開刀哩。   三桓中,隻有一個仲孫羯,他幾乎將全部心思用於研習禮儀上。這種軍事上的事,就由你們說了算吧。   既然要倡導尊崇軍武,那就先開展一場大規模的祭祀吧,祭祀不毀之廟--武世廟。   武世廟,是魯國先君魯武公之廟。相對的還有一座文世廟,那是魯國先君伯禽之廟。   魯國曾經強調文武相濟,所以對文世廟和武世廟非常尊崇。規定無論何時,這兩座廟都是不毀之廟,即要永世保存,接受後人祭祀。   這一次,祭祀的正是武公廟。   公元前527年2月15日,魯國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武世廟儀式。   因為涉及到軍備武事,魯國一直由卿大夫子叔弓在負責,所以祭祀武世廟,也由子叔弓主持。   結果,子叔弓在主持祭祀時,不知是因為太累了,還是因為太興奮了,反正就在祭臺前一頭栽倒,從此再也沒有醒來。   暴斃而亡!   且是在先君武公的武世廟裡,堂堂卿大夫,無病暴斃,這幾個意思?   整個魯國都慌了。難道,先祖是告誡大家,不要再擺弄刀戟戰車了?   那要擺弄什麼?   人間正道,文武相濟,難道先祖提醒大家要加強文德?那豈不是要高度重視禮儀?   春秋時期,魯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當然是祭祀這檔子事了。這一次武世廟祭祀之變,讓整個魯國都開始重視禮儀文化!   快,大家都要加強禮儀文化的學習研討,大興遵禮學禮之風。   有一個人,立即響應了這種來自魯國最上層的號召,他毅然辭去了在季氏家族的乘田之吏,選擇了自主創業!   他,就是孔丘。   公元前531年,為維係生活,孔丘委身季氏家族,五年來先後擔任了季氏家族的委吏和乘田吏,在季氏的倉庫管理和畜牧管理這兩個崗位上兢兢業業,從無差錯。   孔丘的工作能力和謙虛禮讓的為人處世態度,得到了季氏家族上下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一直在關注著他的魯昭公、仲孫羯等人的肯定。   但由於這些年來,魯國實在也是多事之秋,尤其是楚國滅了陳國、蔡國,討伐徐國,不斷挑起戰火,給列國諸侯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晉國因此而組織平丘會盟,有意針尖對麥芒,以強勢回應楚國的強勢,兩大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貌似一觸即發。   魯國,哪裡有閑心管本國事務?   偏偏晉國又極不待見魯國,魯國趁莒國虛弱時討伐了一次莒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結果就一直被晉國教訓。   不用說魯昭公多次朝見晉國被無禮拒絕,三桓之首季孫意如還被晉國拘押數月。   這還不算,公元前527年冬,魯昭公硬著頭皮再次朝見晉國,試圖為魯國爭取一把良好的國際環境。   結果,魯昭公又被晉國扣留,連過年都沒放回。直到第二年夏,即公元前526年夏,才被晉國放回,整整被扣留了半年!   這個時候,自以為完全有能力代替晉國成為新的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的齊國非常活躍,到公元前526年夏時,齊國已經拉起了一個由齊國、郯國、莒國、徐國組成的山東小同盟圈。   強大的齊國蠢蠢欲動,對魯國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但魯國剛經歷了一場內亂,實在是焦頭爛額。   孔丘一邊讀著古籍,一邊看著這個世界。   他相信,這個世道,那些大國到處炫耀武力,遲早要碰壁。令他欣慰的是,如今魯國終於開始強調禮製建設了。   孔子認為,如今天下大亂,根本原因就是廢棄了大周王朝的禮製。   要實現天下太平,列國諸侯相安無事,諸侯國內君臣有序,民眾安居樂業,唯有努力將維係大周王朝的禮法製度給恢復起來。   但靠自己一個人是不夠的,自己的朋友圈必須擴大。克己復禮,需要一大堆人。   孔丘不能再將大把的時間用於當一個季氏家族的乘田小吏了,他自信自己已經掌握了相當的知識,也有了最好的機會。   他必須要將自己的主張,通過某種形式宣揚出去。   那就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