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酒聖孔子(1 / 1)

這兩年,孔子非常愉快,來拜他為師的弟子越來越多。   當然,大部分的弟子都不可能如仲由一樣,與孔子較量一番後才心悅誠服成為弟子。   大部分的弟子,都是慕名而來,而且身份多樣,有平民庶人,也有貴族子弟。   如果說冉耕、曾晳、仲由等人是平民庶人的嬌嬌者,那此時的孔子門下,有一位特別的年輕弟子,是貴族子弟的嬌嬌者代表,更是慕名前來的典範,燕伋。   因為燕伋來自遙遠的秦國!   這是孔子唯一一位來自秦國的弟子,為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留下尊師典範故事,筆者忍不住要將他的故事提前到這裡來講了。   原因隻有一個,此時的燕伋,已經成了孔子的得意門生。   燕伋,燕氏名伋,字思,秦國漁陽人氏,出生於公元前541年。   據說,燕家為當地名門望族,自父親起往上溯五代,均為秦國公族,故家境頗豐,而且整個家族都重視學問。   孔子在魯國興辦私學、招收弟子的消息傳到漁陽,燕伋的父親燕公滕在去世前就對兒子燕伋道:“伋兒啊,人之根本,在於知書達禮,守義有德。人生極短,伋兒一定要用功讀書,德才方能兼備。   祖父、父親已經把自己知曉的知識都傳給你了,家中雖還有一些藏書,但畢竟秦國地偏,離中原文化相差甚遠。   若有機會,伋兒不妨赴中原學習禮儀文化。周王室和魯國都是天下禮儀匯集之地,父親聽聞有孔子在魯國興辦私學,招收弟子。   伋兒一定要去魯國拜孔子為師,待師成歸來,傳授中原文化,以育族人,並濟國人,此為大功大德也。”   當時的燕伋年二十歲,已經娶妻生子。燕伋因為勤奮學習,少年時就知書達禮,深得燕氏家族老宗主、祖父燕公勝和父親燕公滕的賞識。   但秦國遠離中原,故在禮樂文化方麵可供學習的資源十分匱乏,這才有了燕公滕去世前鼓勵兒子遠行求學囑咐之事。   不久後,燕伋父親燕公滕去世。燕伋為父守喪三年後,決定離開故鄉赴魯國求學。此時的燕伋,已經22歲了。   公元前519年,燕伋辭別家人,東行學藝。一路跋山涉水,自漁陽至曲阜,四千餘裡,不知經歷了多少苦難,燕伋終於到達曲阜,拜孔子為師。   仲由拜師時,燕伋也剛入孔子門下沒多久。   但他立誌求學,如饑似渴地從老師那裡學習禮樂文化。燕伋不但被老師孔子的淵博知識所折服,更被孔子的師德風範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對孔子非常尊敬。   燕伋發誓,此生一定要做老師孔子那樣的人,為人師表,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所以,當仲由在孔子麵前粗俗無禮時,燕伋非常不滿,幾次欲出言相駁,都被孔子用眼神給製止了。   仲由成為孔子學生後,由於性格灑脫,言語直接,多次對孔子不講禮貌,燕伋都表現了強烈的不滿。   仲由貌似也不喜歡燕伋這種隻知道彬彬有禮、對老師過度尊重的同學,孔子早期的學生中,反正燕伋與仲由都帶有點互相看不慣的意味。   幸虧燕伋自製力極強,雖對仲由不滿,但也僅是在口頭上對仲由表示反對,不致於兩人大打出手。   孔子對仲由貌似是有些偏愛的,他對其他學生的要求極高,但對仲由貌似有些方麵聽之任之。   如仲由喜歡開玩笑,有時也搞點惡作劇,引發一些同學們之間的小矛盾,還經常因為大大咧咧犯些小錯誤。   但孔子很少在公開場合斥責仲由,反而在各種場合都帶著仲由。   公元前515年,已經學藝五年的燕伋回了一次秦國,畢竟在秦國漁陽,他有自己的燕氏家族,還有妻兒。   燕伋回到秦國後,有心在秦國開館收徒,傳授儒學。   但想想自己對儒學還不夠係統,於是再次赴魯國學習禮儀文化,向孔子又學了五年。   直到公元前501年,年滿40歲的燕伋決定回秦國。   這一次,燕伋誠懇邀請孔子赴秦國,哪怕不能在秦國出仕為官,也可以在秦國開辦學堂,宣揚儒學文化。   燕伋對孔子詳細介紹了秦國的情況,包括歷代秦國明君、秦國人文地理等,這使孔子有了赴秦之念。   是的,此時的魯國,三桓當權,國君無權,自己空有一身報國熱情和經天緯地之才,卻總不能遂誌。   根據燕伋的介紹,如果自己去秦國發展的話,極有可能被秦國國群出為大夫,從而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那就這樣決定了。公元前501年,孔子決定跟著燕伋赴秦國發展。隨行的,還有那個仲由。   孔子很喜歡帶著仲由出門,因為仲由武藝高強,可以保護自己。   而且,仲由心直口快,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孔子相信仲由,仲由忠信仁義,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背叛自己。   這是孔子平生第一次踏上赴秦國的路,孔子非常激動,心情愉快。四千裡路,山高水長,坎坷不斷。   但在孔子眼裡,一切都是美麗的風景線。   路上,仲由突然問燕伋:“師弟,你說說看,萬一秦人不歡迎老師,你該當何罪?”   燕伋又好氣又好笑,先入山門為大,自己比你子路早幾個月拜入師門,何時成了你師弟了?哦,你以為你年紀大了歲把就成了自稱師兄?   但能夠邀請孔子到秦國去,已經令燕伋非常興奮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此時哪還把仲由的這種半天玩笑的事放在心上?   此時的燕伋,也頓顯西北漢子的豪邁風格,哈哈大笑道:“師弟,憑老師的酒量,隻需與秦人喝一次酒,保證讓秦人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   再加上老師淵博的知識,正是秦人所需的,老師到秦國,定是萬眾歡迎。屆時,國君親自拜訪,聘為國師,老師定當遂誌。”   仲由哈哈大笑,道:“聽說師弟初入師門,帶了整整一車的秦酒給老師?師兄我一滴也沒嘗到過,到了漁陽,師弟一定要將最好的秦酒拿給師兄喝哦。”   燕伋聽仲由這樣一說,心情極爽。   原來,燕伋赴曲阜時,確實帶了很多秦酒。   當時,孔子與眾弟子一起暢飲。燕伋這才發現,老師絕對是海量,一般的西北秦人絕對喝不過孔子。   這事以後,孔子善飲被弟子們記錄於《論語》,有的弟子甚至認為老師堪稱酒聖。根據史料記錄,孔子從來沒喝醉過,每酒不醉!   後來,孔子帶著燕伋等弟子赴王城洛邑,就帶了秦酒,贈送秦酒給周王室典籍館長老子、大周王朝大夫萇弘等人,老子、萇弘品嘗後對秦酒也贊不絕口。   再到後來,孔子周遊列國時,也帶上了秦酒。孔子將秦酒作為禮品贈子各國諸候,凡品嘗過的列國諸侯和士大夫們,都對秦酒贊不絕口。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酒文化活動了吧,孔子居然還為秦酒作過宣傳推廣。   如果筆者是陜西某酒廠老板,那是一定要將這段歷史給挖掘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