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中華尊師重道第1人(1 / 1)

仲由突然指著燕伋的扁擔道:“師弟,這扁擔有些歲月了吧?”   燕伋點點頭,輕輕撫著這根扁擔。這是父親燕公滕生前為自己製作的一根桑木扁擔,鼓勵他以後有機會赴魯國求學,一定要多挑一些書籍回來。   父親去世後,燕伋赴魯國求學,車上就有整整一擔秦酒。燕伋到了曲阜後,讓隨從趕著車回秦國,自己正是用這根桑木扁擔挑著秦酒赴孔府拜師。   後來,燕伋追隨孔子赴列國諸侯,就是這根扁擔為孔子挑書籍和行李。   孔子非常欣賞燕伋,在燕伋第一次返回秦國時,親自在扁擔題字“鐵扁擔”,以視作對燕伋的褒獎。   這根桑木扁擔,不但是燕伋懷念父親的象征,更是燕伋求學以及為老師服務的象征,被燕伋視為至珍。   仲由突然覺得老師對燕伋非常偏心,自己對老師也算忠義不二了,但老師卻從來沒為自己題過什麼字。   老師還時不時批評自己,要向燕伋學習,說燕伋是真正的君子。   哼,君子,要不,讓燕伋這個君子做出點小人的行徑來?   看來,仲由的醋意上來了,這一次是真的想惡心一把燕伋。他動起了小腦筋。   仲由先是在頭天晚上用一塊綢布包了一錠銀子,在布上寫上“天賜燕伋一錠銀”,然後藏在懷裡。   第二天,大家繼續趕路,仲由又偷偷從挑擔裡取出一捆竹簡。   剛走了不多久,仲由趁大家不備,將那捆書簡扔在路上。   過了一會,仲由突然說某某句子是在什麼書裡,但一時想不出來。孔子當場就說了,這是在某某書裡的記錄。   仲由卻說應該不是,不相信。   燕伋想想好笑,你仲由想要指正老師的錯誤,那實在是太自不量力了。見仲由還不認錯的樣子,燕伋乾脆就把書找出來,省得這小子不服氣。   結果燕伋在挑擔中找來找去沒找著。   燕伋急了,因為他知道,這書是自己親自放的。如果沒在,那一定是不注意掉路上了。   燕伋立即叫仲由停車,自己跳下車,對孔子說書一定是丟在路上了,自己回去尋來,讓孔子和仲由等一會。   孔子和仲由就在等著燕伋。   等了一會,仲由對孔子說,燕伋回去尋書有一會工夫了,怎麼還不回來,自己應該去接應一下。   也不等孔子同意,仲由跳下車,快步朝燕伋回去的方向跑去。   轉了個彎,仲由眼見燕伋正往回走,忙將那錠用綢布包著的銀子放在地上。然後,再快步跑回來,告訴孔子,燕伋應該找回了書。   燕伋正急著往前走,猛然發現地上有一包東西,他俯身一看,隻見綢布居然寫著“天賜燕伋一錠銀”幾個字。   按理,既然是天賜給自己的,那自己不得白不得。   但燕伋毫不動心,他撿起路邊一根樹枝,在綢布包旁邊的地上寫了一行字:“橫財不發有德之人”。   就算真是天賜,但自己是講德行的君子,不勞而獲的財富不能要。這正是老師教導自己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然後,燕伋起身往回趕。   仲由滿以為燕伋一定會取了這銀子,上天都賦予你這筆財富,你怎麼可能不要?   嘿嘿,隻要燕伋帶著這銀子回來,那自己就可以當著老師的麵好好奚落他一番。   仲由洋洋得意。   誰知,回到車上的燕伋,隻帶回了那捆書簡!   “你沒找到其他東西?”仲由終於忍不住問燕伋。   燕伋搖搖頭,道:“伋之所求,隻在此簡矣。”   仲由狐疑不定,他跳下車,往自己放置銀子的地方跑去。綢布包還在那裡,仲由伸手去撿,突然看到了地上那一行字:“橫財不發有德之人”   仲由不禁動容,更羞愧不已。   他認為自己真是小人,居然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去試探燕伋。看來,老師說得沒錯,燕伋確實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仲由將銀子取回,沖著燕伋豎起了大拇指,然後鄭重對孔子道:“老師,燕伋真乃君子也。”   然後,仲由將自己如何試探燕伋、燕伋如何麵對財富不動心並留字的事講了一遍。   仲由就是一個真性情人,孔子和燕伋都很清楚,當然不會責怪。但孔子對燕伋居然放著白白可得的財富不要,這樣的德行,令孔子感慨不已。   “橫財不發有德之人!哈哈,秦國有燕伋在,秦人之幸矣。回去吧,回去吧。”孔子令子路調轉車頭。   燕伋苦苦相勸,希望孔子無論如何要赴秦國。   但孔子意已決,他對燕伋道:“丘之所以欲赴秦國,是有意在秦國宣揚禮樂文化。但如今,你已經完全掌握了什麼是禮,什麼是義,什麼是仁。   你的德行已在丘之上,你快回秦國去吧,好好在秦國宣傳禮樂。丘在魯國,期待著你的好消息。”   就這樣,孔子意欲赴秦且已在路上,最終決定不赴秦,原因就是他相信自己的得意弟子燕伋完全有能力在秦國宣揚禮樂文化,   用孔子自己的話講,燕伋之賢,已在自己之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應該是真正的師者最希望看到的。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也是真正的師者之偉大胸襟。   這就是孔子。隻是令人遺憾的是,孔子這一生,最後都沒去過秦國。   回到秦國的燕伋,在漁陽開設學館,從此如同孔子一樣,在秦國宣揚禮樂文化,教授孔子思想,推行仁政理念,傳授儒家學說,言傳身教,尊師重道,開創了在河西的秦地設館教學之先何,被秦人尊稱為燕子。   據說,燕子每天在漁陽的裴家源這個地方登高東望,遙望魯國,遙望著老師生活工作著的曲阜。   為了讓自己站得更高,望得更遠,燕子每日上裴家塬時,用衣襟包一兜土墊在腳下,向東方眺望,以寄托自己對恩師的思念之情。   就這樣,日復一日,隨著歲月流逝,燕子用於墊腳的土堆越堆越高,最後成了一小山丘!   這個小山丘,後來就成了世人所稱頌的“燕子望魯臺”,也被世人譽為“中華尊師第一臺”。   燕子,當然也就成了中華尊師重道第一人。   到公元前484年,已在秦國開館辦學十八年的燕子,此時已近花甲之年,突聞恩師孔子的兒子孔鯉不幸病亡,想象著老師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傷,毅然閉館赴魯,悉心照顧孔子。   史稱燕子從學侍奉孔子四年,直至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後,燕子與眾弟子一起操辦了恩師的喪事,並守靈三年,最後再返回秦國漁陽,最後於公元前476年去世,享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