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婼去世的消息傳到魯昭公這裡,魯昭公頓時感到一陣昏暗。 要知道,沒了叔孫婼,那自己想要靠和談回魯國簡直是癡人說夢。 臧孫賜等人則興高采烈,他們就需要這個結果,需要這個效果。 國君,唯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武力回國。 這個武力,當然得指望齊國了。 齊景公還真講信義,過了兩個月,即公元前517年12月24日,讓魯昭公等人興奮的事來了,齊景公親自率齊軍討伐魯國,向齊魯邊境重鎮鄆邑發動了猛攻。 在齊景公看來,強大的齊軍拿下你一個鄆邑,那是分分鐘的事。 齊景公是有底氣的。 一是魯國如今群龍無首,國內大亂,軍隊沒有士氣。 二是齊景公這次討伐魯國,將魯昭公身邊親信帶了幾個,到時這幾人代表國君一喊話,沿途各城邑都得亮白旗投降。 三是齊軍乃正義之師,這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是幫助魯昭公回國的正義之舉。 但令齊景公大跌眼鏡的是,鄆邑不但城高強堅,守軍更是同仇敵愾。 國君?魯國貌似好久沒有國君的概念了,大家都認一個主,季氏。 齊景公親自指揮齊軍向鄆邑發動了猛攻。 鄆邑頑強抵抗,守城大夫張三還確實有幾把刷子。他沉著指揮,發動鄆邑軍民齊上陣,用箭矢、石塊、滾木甚至熱水熱油,向侵略者招呼,使齊軍的每一次進攻,都付出大批齊軍士兵生命的代價。 齊景公眼都紅了,他命齊軍不分晝夜攻城。 連個小小的鄆邑都拿不下,自己在魯侯麵前信誓旦旦說務必送魯侯回國那就是吹牛了。 在齊軍強有力的攻擊下,在足足抵抗了四十餘天,到公元前516年正月初五,齊軍終於攻占了鄆邑。 有人說,你搞錯了吧?十二月二十四日攻城,正月初五攻占,隻有十一天,哪來四十餘天? 沒搞錯,因為那一年有一個閏十二月。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齊景公武力幫助魯昭公的軍事行動,雖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付出了慘重代價! 耗費了大把軍糧,犧牲了大批戰士,毀損了大量武器戰車,齊景公心裡那個肉疼啊。 如果每攻一城,齊軍都要付出如此代價,那要把魯侯送回魯國,寡人還不成了窮光蛋了? 鄆邑之戰,讓齊景公迅速調整了幫助魯昭公回國的戰略部署。 絕對不能這樣為了一個魯侯而揮霍國力軍力,賠本買賣做了一次也差不多了,不能為了別人將自己的老本都給賠光。 齊景公率齊軍班師回臨淄,對魯昭公道:“寡人已經幫君侯打下了鄆邑,這是第一步。接下來,寡人還會繼續幫助君侯的。 但貴國情況復雜,君侯也看到了,鄆邑軍民的眼裡,居然隻有季氏,沒有國君。 所以此事需從長計議,不能一味靠寡人用武力解決。 寡人以為,君侯先居於鄆邑,相信貴國忠君愛國人士會踴躍投奔,君侯在鄆邑推行仁政,積極招兵買馬,擴大影響。 寡人留下部分兵馬幫助君侯守城,諒季氏也不敢興兵來犯。然後,君侯想要攻占哪個城邑,寡人幫助君侯攻占哪個城邑。” 魯昭公感激不盡,他也相信隻要自己居於鄆邑,不多久,便會有大把的國人來投奔自己。 到時自己兵強馬壯,就能以自己為主力,齊軍輔助,討伐季氏。而不是現在這般,全部靠齊軍。 這位齊侯,考慮問題還是很長遠的。 這是為了寡人好啊,魯昭公很感慨。 公元前516年3月,離開魯國五月之久的魯昭公,總算回到了魯國。 當然,他沒有回到都城曲阜的魯宮,而是進駐了鄆邑。 不管如何,鄆邑是魯國城邑,魯昭公也算是回了魯國。 剛回到鄆邑的魯昭公雄姿勃發,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有大把的事要做。 發出安民告示,安定鄆邑軍民;派人積極聯絡各城邑,以求各路人馬來勤護;到處散布季氏之罪,號召仁人誌士行動起來,維護周禮王製,打倒亂臣賊子等等。 史料沒有記載有多少魯國人因此而投奔了魯昭公,但有一個大國諸侯坐不住了,宋國國君宋元公。 宋元公認為自己有能力幫一把可憐的魯昭公,當然,他不想動刀兵,他想到的是晉國。 魯國這樣的大事,非得晉國老大出來才能夠得以解決。 宋元公決定親赴一趟晉國,當然,這種好事必須要讓魯侯知道。 宋元公的使者到了鄆邑,向魯昭公表達了宋元公的態度,告知了宋元公的具體舉措,這讓魯昭公非常感激。 但宋元公卻是一個實在沒有能力的人,因為他剛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魯昭公不久就赴晉國,但突發疾病,最後居然薨於途中! 魯昭公聽聞宋元公薨的消息後,不勝遺憾。 當然,他沒想到的是,在春秋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絕對是既低調又重要的鬥爭領域。 宋元公的死,成了阻攔自己回國大業其中一頭攔路虎。 倒是齊景公,對宋國居然有心幫助魯侯之事上了心。 盡管齊景公很心疼自己在魯昭公身上花了大把的投資,但他更清楚,此時撤資意味著白白損失。 更何況,連區區宋國都有意幫助魯侯,自己堂堂大齊國國君,怎麼能屈居宋國之下? 齊景公下令,齊軍出動,繼續討伐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