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接待那些徹侯與諸侯王,哪怕有細節沒有周全,也不會被怪罪。
  陳洛笑著點了點頭,行禮作別道:“那我這就進去找叔孫太常,至於外麵維持秩序的事,就要靠趙太樂來多操心了。”
  “定不負丞相期望。”趙午受寵若驚,語氣帶有幾分激動。
  “相信你可以。”說罷,他伸手拍了拍趙午的肩膀,方才跟在侍從的身後,亦步亦趨地走進了宮城。
  自己之所以在殿前“浪費”差不多一刻鐘的時間,自然不是閑的沒事打官腔,將一句話掰成十句說。
  這次朝慶確實隆重,規模一大,參與進來的人員就錯綜復雜起來。
  故而每個人進場,不僅要有秩序,還得排次序。
  那一刻鐘裡,陳洛最主要的就是向趙午強調這方麵的問題,作為後輩,對方不了解大漢徹侯和諸侯王的恩怨,那裡麵的彎彎繞繞可謂是一點不少。
  要知道因為戰功、利益分配還有口角糾紛,部分徹侯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讓那些有矛盾的徹侯走在一塊兒,指不定就互相陰陽怪氣起來,引起爭執。
  沒有矛盾的徹侯進入宮城,亦要按照嚴格的次序。
  一名三千五百戶的徹侯和一名兩千戶的徹侯共同抵達,那麼該先放誰進去?
  單看受封的戶數,自然是讓那三千五百戶的徹侯先走。
  若加上新的條件,比方那三千五百戶的徹侯已經就國,那兩千戶的徹侯則在長安擔任中層京官,處於實權部門。
  有了這層身份的差異,那麼又該先放誰進去?
  甚至身份的砝碼可以繼續在天平上添加,那三千五百戶的徹侯姓項,實際上是項羽的親戚。
  可那兩千戶的徹侯姓劉,還叫劉喜,乃當今皇上的兄長,荊王劉濞的父親。
  在這樣的情況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誰先邁腳跨入宮城?
  處理不好這個問題,那不等朝慶結束,趙午就要因為左腳不能踩著右腳起飛而被罷官免職。
  製定出來的儀禮是死板的,隻規定了最基本的方案,僅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現實並非絕對理性,因此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把握平衡,懂得變通。
  陳洛擔心趙午是那種死板的人,因此留下來與其交談,明裡暗裡都提到了這些問題,不過他發現對方的底線擺得恰到好處,自己於是放下心來,果然是讓叔孫通得意弟子,擁有一樣靈活的道德……處世之道。
  隻是陳洛留在這裡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即是為這趙午站臺撐腰。
  趙午的夫子叔孫通有底氣鎮住徹侯們,但他沒有那樣的本事。
  陳洛抵達宮城時間恰好卡在這個時間,是因為大部分“權貴”都會在這個時間之後到來,那些人的身份在當今大漢,是誰都不能小覷的。
  那些人要讓趙午不順心,趙午隻能賠笑。
  可陳洛在這裡站了一刻鐘,與趙午親切地交談,並且在分別時拍肩誇贊,意味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