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們沒有其他的主心骨,暫且隻能以侯位最尊貴的蕭祿為中心,不然更找不出一個讓自己服氣的人,便會變成散沙。
  沒有領袖和信仰的派係,不值得畏懼。
  二代徹侯們想要起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初代徹侯和二代徹侯的權力交接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尚且屬於目前大漢局勢下沖突較小,不會在明麵上引起鬥爭的矛盾。
  陳洛真正關注,並心中警惕的矛盾,是各種徹侯內部產生了分裂。
  在大漢建立後,徹侯們就做出了中央任職和地方就國兩個不同的選擇。
  中央任職的徹侯們,主要是原本就位高權重,從戰時到治理,他們的身份不會產生什麼變化,降低太多地位。
  那些地方就國的徹侯,主要是由於相比原本軍隊的職位,中央的官位數量大大減少,他們覺得自己地位一落千丈,心理難以平衡。
  那些地方就國的徹侯,權力和地位或許一開始與中央任職的徹侯相差不大。
  隨著時間延長,一切又變得不一樣了。
  中央任職的徹侯這十來年間,基本每隔個十天半個月,就有在劉邦麵前刷臉的機會,而且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朝廷頒布的最新政策,從中尋找到合法利好自己與封國的條款。
  地方上的徹侯發現自己和曾經的同僚相比,差距居然被拉得越來越大,大部分人肯定感到憋屈。
  當年你還是我的部下,現在咋還騎到我頭上來管我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們也要為自己爭取利益!
  因此地方上的那些徹侯,相互間開始加強聯係,一名徹侯發聲,除非他是陳洛、韓信這個級別的萬戶侯,否則不會引起上麵的重視,可十數名徹侯聯合在一起上書,發表看法,那引發的重視程度,完全不同。
  在陳洛的印象裡,地方徹侯第一次聯名上書,是在大漢十一年。
  是歲,齊地大旱,亦有蝗災,但是郡縣內處理並不及時,於是齊地有十數名徹侯共同上書,請求朝廷運送糧草救濟,並且懲處不作為的官吏。
  劉邦收到那幾卷帛書後,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直接是派了周勃和夏侯嬰前去調查,還親筆寫下旨意,去安撫那些徹侯。
  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齊地的徹侯這次上書事件,屬於是給其他徹侯打了個樣,讓他們知道這樣可以嘗到甜頭。
  畢竟除了齊地外,在趙地、三河地區就國徹侯們,內部亦存在聯係,他們見到的確有甜頭,自然明白聯合上書,共進共退,能夠確保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於是原本聯係就日益稀少的徹侯們,因為利益和政見的不同,開始分裂成了諸多派別。
  陳洛通過剛才觀察殿內徹侯們的站位,確實看出來了不少東西。
  哪怕有齊地徹侯亂入到趙地徹侯的聚集處,但更可能是前去找友人敘舊這樣的特殊情況,絕大部分人所站的位置,都符合地域特點。
  若將他們稱之為“黨派”,那自己目前至少發現有趙黨、齊黨、三河黨以及荊黨。
  為何沒有出現楚黨和長沙黨,主要是分封在這兩地的徹侯,與當地的諸侯王的關係密不可分,相比獲取朝堂的支持,他們更在意項羽和吳芮的看法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