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代地四載
  大漢十九年。
  北地,代國,代城,樸實無華的國相府內。
  正在休憩的陳洛用手撐著下巴,半瞇著眼,望著墻壁上有著密密麻麻標注的地圖,每一筆都由他親手記錄。
  這座城市在大漢六年雖然沒有被匈奴人攻破,但是它亦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據記載,當時此地是“困數月,糧草近絕,多餓殍,城外馬嘶戰鼓通夜未斷,聞之,皆惶然”。
  後來在漢匈戰爭結束後,原本的代王劉喜毫無作為,被劉邦治罪,罷免了他的王位,降為了荊地的一名千戶侯。
  不過那是他兒子的地盤,他過得倒不算寒顫,排場什麼不會比從前差太多。
  陳洛在大漢十五年的朝會上遠遠瞧見過他,當時劉喜身形乾瘦,但氣色紅潤,一看就知道保持了下地耕作的愛好,加之有充分的營養保障,比日夜操勞的劉邦更加健康。
  若是換到後世,就是那上午公園遛鳥,中午侍弄花草,下午麻將撲克,晚上早早睡覺的大爺,看似年邁,卻比996的究極打工人更加健康。
  而在劉喜走後,代地則改國為郡,設立代郡。
  隻是幾乎沒人願意來這兒擔任郡守,地方官場上流傳著“寧去河內窮苦縣,莫在代郡把身陷”,這般言論傳播度不低,足以看出代郡在地方官員心目當中乃等同於龍潭虎穴,得不了便宜,還容易惹得一身騷。
  畢竟河內郡屬於中原地區,地勢平坦,人口眾多,哪怕經歷戰亂,可恢復速度不慢,在這樣的地方任職,官員是最容易出政績的,哪怕在最貧困的縣城,隻要不碰上天災,都可以在任職期間有一番作為。
  相比起來,在代郡的日子就沒有這麼好過。
  在底下的普通縣城,首先要麵對的問題就是人丁稀少。
  在農耕社會,人口即是生產力。
  如果縣城內的百姓比郊野麅子還要少,那則會出現土地耕作不過來,逐漸荒廢的現象。
  麵對這種問題,普通縣令能有什麼辦法?
  自己治下縣城內的百姓數量稀少,可這也不是一縣一城的問題,整個代地都是這個樣子。
  而且代地偏僻,遠離中原。
  河內、河東等三河地區,哪怕因為戰爭成了千裡白裡,隻要安定下來,那麼百姓自然會從四方遷移過來,過個五六年,便能將縣城填個七七八八。
  沒有優渥的地理條件,想要緩解代地人口數量不足的問題,隻有讓當地百姓多生多育了,來增加勞動力人口。
  代地極少有官員願意推行這類事情。
  一代新生嬰兒成長為青壯年勞動力,至少需要十五年,耗費時間實在太長,他們在任期內費心費力地做這件事情,大概率是給下一任,甚至說下下任接任者做嫁衣。
  到時候指不定有人會借著自己種下的桃子,來指責自己在任期上“挖坑、栽樹、施肥”,毫無作為。
  要不然為何別人一就任就收獲了鮮美的果實,而你任期上隻見灰頭土臉?
  故而代地官員產生擺爛心理,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