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留下的體係之中,功臣派和外戚派需要互相製衡。
  樊噲乃戰功封侯,又娶了呂雉的妹妹,因此他的身份在兩邊都會得到認可,位列三公之一,能夠服眾。
  等到樊噲去世,接任太尉的人選在朝堂上經過好一番爭論,沒想到劉盈提議讓呂產接任。
  大部分朝臣齊聲反對這項決議,讓仗都沒打過幾次的毛頭小子出任太尉,掌握大漢第二高的軍事權力,不是開玩笑嗎?
  雖然有韓信這樣的先例在,但韓信是韓信,不是什麼人都能碰瓷的。
  陳洛那段時間還在代國地方上的各個縣城之間奔波,對於長安朝堂上具體發生的事宜,並不了解。
  等他回到代城,一切已經塵埃落定,得知的乃是最後結果。
  右丞相周勃重新回到太尉的位置上,宣齊國國相曹參回到長安,擔任右丞相之位,而被提名太尉的呂產掌禁軍南軍,他的堂兄呂祿掌禁軍北軍。
  長安朝堂上的人事變動出乎了陳洛預料。
  前幾步的動作,看似沒有什麼毛病,屬於合理合規的調動,但是關於呂產和呂祿的任命,方才能看出關鍵。
  要知道長安城內最主要的駐軍就是禁軍。
  而且他們並不隻是負責宮城,還需要在城外乃至整個京畿三輔進行巡邏,有必要的話,甚至會調動出去進行作戰,劉邦親征南越時,率領的主力就有禁軍構成。
  南北禁軍的人數合計兩萬,稱得上整個關中地區最為強悍的戰力。
  讓周勃擔任太尉,卻讓呂產和呂祿掌握禁軍,那麼周勃名義上是太尉,可缺乏對禁軍兵權的實際掌控,若是真火並起來,定然不是呂產和呂祿的對手。
  不過在當時朝臣的眼中,那次鬥爭是功臣派占據了上風,三公的位置上分別是陳平、曹參、周勃、張蒼。
  除了張蒼以外,其他人皆是功臣派的元老。
  不過功臣派的優勢僅持續了一年不到,身體在秦末戰爭中受到過多暗傷的曹參在大漢十七年去世,那場風光的葬禮在後麵看來,似乎是場盛大的落幕。
  右丞相的位置由呂雉親近的審食其接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此後,朝堂上的局勢開始向著外戚派傾斜,加上呂雉本身就有臨朝執政的權力,外戚派的聲音逐漸大了起來。
  原本功臣派寄希望於再忍一忍,等到大漢十八年,劉盈及冠,親自處理政事,借此節點讓他們翻盤。
  不過劉盈及冠後,卻遲遲未獲得親自處理政事的權力,大部分政事依舊交由呂雉來處理。
  緊接著就是陳平“棄暗投明”,作為功臣派領袖之一,在早朝時對審食其表示支持。
  這對於功臣派來說,最主要造成的乃是心理上的打擊。
  不過身在代地的陳洛,倒不關心長安是憂呂雉主政,或者由功臣派掌握朝堂。
  他們的能力都不差,實施的政策方針都是休養生息。
  因此兩方的爭鬥主要是圍繞著權力在進行爭鬥,而非雙方的執政理念存在差異。
  而在呂雉初步掌握了朝堂後,有問詢過陳洛是否願意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