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漢風雨飄搖的5年(上)(2 / 2)

  長沙國進行第一輪權力更替的時候,僅有小部分吳芮時期的老臣能繼續保持住原本的地位,至於其他重要或不重要的位置,都會被換成吳臣自己的故舊。

  畢竟他擔任長沙王太子超過二十年,一套較為完整的班底還是有的。

  可問題是吳臣才讓一半的故舊於朝堂任職,便先行薨逝。

  等他的長子吳回繼承了王位,同樣是有自己的親信,自然不會再用他父親的班底。

  於是長沙國朝堂上各種官職又出現了頻繁調動。

  結果同樣的事情又再次發生。

  哪怕吳右有天縱之資,可麵對自己祖父、大父、阿父留下的“政治遺產”,腦袋是一個比兩個大。

  比起一窮二白但結構簡單的政權,接手看似繁花似錦實則波譎雲詭的國家,顯然處理起來更加復雜。

  何況吳右能力尋常,讓他來處理這樣的事情,實屬是為難他了。

  而大漢二十一年四月,吳右繼位的次月,趙佗以長沙國在關隘處為難他們的商隊,而且滯留發往南越的貨物為由,征召士卒一萬七千,陳兵兩國邊境。

  這讓本就有內憂的長沙國,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

  當這則消息傳到長安時,不少人都震驚了,覺得大漢六年南征之事,恐怕又得重現。

  畢竟他看似句句責備著長沙王的不作為,實際的關注點並不在吳右的行為,不在那幾支小小的商隊。

  不過在行為上,趙佗還是頗為克製。

  他僅是陳兵邊境,並未有其他過火的跡象,甚至為了避免擦槍走火,南越國的軍隊離長沙國的土地還隔著三五十裡。

  畢竟在這十幾年裡,靠著和大漢不斷進行貿易,南越國發展速度遠超從前,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年一個臺階。

  他們國內的那些貴族和高官本身大部分本身就來自中原,或者受到父輩影響,生活習慣本身與大漢差異並不明顯,貿易往來頻繁,同樣是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而且華夏文化傳播速度加快,影響到了那些蠻夷土著,對於鞏固趙佗的統治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南越與大漢交好是百利而無一害。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趙佗一意孤行,選擇與大漢交惡,那必然會引起國內不少高層的反對。

  因此呂雉以及朝堂上的那幾位重臣,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都是看出了趙佗的根本用意。

  他並不想挑釁大漢的威嚴,但又想從衰弱的長沙國那兒謀取一些好處,故而有此舉動。

  想明白對方想要什麼,那麼應對起來就不是什麼難事。

  於是一封帛書從長安送出,抵達長沙國和南越國的邊境。

  首先,大漢認可了南越的訴求,讓長沙國在近三年內,降低對他們部分商品關稅,並且增加一條新路線與南越進行貿易。

  其次,南越國妄動刀兵的行為遭受了譴責,即使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這樣做無異於挑戰大漢。

  帛書上所寫的具體詞句,乃是“東周諸侯相伐之事猶在眼前,無故而征兵,欲重現舊事乎”。

  這頂帽子扣得相當之大。

  不過帛書上很貼心地提出了解決方法。

  大漢二十一年恰好是南越國派出使團前來長安進行朝貢的時間點,因此趙佗需要獻出厚重的禮物,向天子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