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誰為新皇?(1 / 2)

  第305章 誰為新皇

  大漢二十五年,二月初二。

  長安宮城大殿之中。

  太常叔孫通須發已白,但目光炯炯有神。

  看著神情肅穆的群臣,他深吸一口氣,接著中氣十足宣布道:“大行皇帝虛心納諫,善待臣子,有功必賞,亦心懷百姓,善政為民。

  根據謚法解,柔質慈民曰惠,儉以厚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興利裕民曰惠。

  故而先帝謚號可為惠,即漢惠帝。

  諸位可有異議?”

  這種早就商議完畢,隻是來走個過場的事情,自然無人提出反對。

  不過該如何定下劉盈的身後名,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其駕崩後的次日,那些重臣連續爭論了三、四個時辰,無數方案提出後又被推倒,最終才形成當前版本。

  他們所解決了兩個問題。

  其一是要不要給先帝廟號。

  畢竟他不適合“世宗”“中宗”等廟號,與唯一符合的“太宗”,又存在不小差距。

  雖說劉盈生前對臣子不錯,但在這個尚且要臉的時代,大家沒有選擇標新立異,硬上一個廟號給他。

  而第二個問題,就是該個先帝上什麼謚號。

  劉盈在位期間,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於是“武”“莊”“桓”這類偏向於贊頌開疆擴土之功的謚號就不適合他。

  可在文治上,他有所建樹,但是不多。

  那麼“文”“成”“康”這樣頂級和次頂級的謚號,想要安給劉盈,似乎同樣有些不合適。

  剩下謚號中,“仁”與“惠”的呼聲較高。

  慈民愛物曰仁,貴賢親親曰仁。

  柔質慈民曰惠,寬裕不苛曰惠。

  最終,考慮到劉盈親政的時間太短,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偏向柔弱,眾人選用“惠”來作為謚號,更為合適。

  不過謚號終究是因人而貴,而非人因謚號而顯赫。

  要不然的話,某位聖祖真就窮神知化、通達先知、睿智天縱、裁成天地?

  何況在劉盈之前用“惠”作為謚號的那位國君,乃是趙惠文王,他手底下有著廉頗、藺相如、趙奢,趙國在其統治的二十餘年裡,能和秦國相持而不落下風。

  隨著謚號定下,證明劉盈的時代徹底落幕。

  默默坐下的叔孫通,緩緩掃視著周圍神色各異的眾人,選擇獨善其身。

  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接下要商議的那些事情,他就不想插話的了。

  我現在就是個當吉祥物的糟老頭子,平時就教教學生,在典禮上宣讀一下旨意,可不想被迫站隊。

  你們權力鬥爭的事情,別來沾邊!

  於是叔孫通露出一副毫不關心外界的模樣,腦袋低垂,眼睛微微合上,佝僂著背,若是耳朵能夠自主閉上的話,沒誰懷疑他不會那樣做。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