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年,那自己豈不是也要被廢為庶民了?
  一不做,二不休,他們索性反……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名頭,舉兵起事!
  這些諸侯並非臨時起意,大部分都進行了三個月到半年的戰爭準備,尤其是荊王劉濞,籌備此戰的時間更是超過了三年。
  他們驟然發難,打了地方上那些郡縣一個措手不及,不少重要的關隘和城鎮失守,天下處處皆燃起烽火。
  晁錯咬了咬牙,躬身說:“陛下,要不您就按照那些逆……諸侯的說法去做?”
  劉啟一愣,沒反應過來道:“什麼說法?”
  “以臣之性命,去換取時機。”晁錯毅然,語氣鏗鏘,“他們用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那陛下將我殺死,那些人自然就失去了繼續作亂的理由,為您贏來出整兵籌糧的時間。”
  現在大漢官方處於劣勢階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諸侯作亂,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資籌備方麵,都未有任何準備。
  要知道大漢上一位叛亂的諸侯,那得追溯到入土成灰的魏王餘去了。
  那樣久遠的記憶,根本沒幾個人會把它當做現實參考。
  從關中調取存糧,指派將領整頓兵馬,這都需要時間。
  恰恰大漢地方上節節敗退,這樣的局麵讓不少人感到恐懼。
  他們甚至覺得在朝廷準備好一支精銳的部隊之前,那些叛亂者就會將關外全部擾亂。
  這樣的情況並非沒有可能發生。
  要知道從內因上來看,大漢並非三四十年以前那樣,老兵隨處能見,遇到戰事,輕輕鬆鬆可以征召十萬可戰之軍。
  現在大漢要找有大量作戰經驗的士卒,隻能去邊境地界找,總體人數可能都不會超過十萬。
  組建出一支精銳軍隊,其實沒有劉啟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而從外因來進行分析,那就是七國一同叛亂,不僅聲勢驚人,實際上破壞力同樣不菲。
  這叛亂的七國之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弱國。
  哪怕最為孱弱的膠東國,亦能征發出兩萬青壯年來投入戰場。
  至於荊國、城陽國、長沙國投入戰場上的士卒加後勤的人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共計超過了十五萬。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作亂的諸侯國是七個,卻不代表那些沒有作亂的那些諸侯國,心中就向著朝廷。
  畢竟政治立場不能以簡單的二極管思維去看。
  說到底,劉啟推動的削藩政策根本上是與所有諸侯的利益都相悖。
  他們沒有選擇造反,有的是顧忌著大漢軍隊的實力,有的是念及朝廷以前的恩澤,有的是想從中渾水摸魚謀求利益。
  可要讓他們死心塌地去支持劉啟平定叛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麵上保持中立,私底下卻暗暗與那些反叛的諸侯國進行聯係的諸侯王,並不在少數。
  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的,乃是齊王劉將閭。
  畢竟齊地起兵的城西王、膠西王、蓄川王、膠東王那幾位,全部是他的兄弟,要讓他去大義滅親,親手滅了這幾個兄弟……
  且不說他願不願意,現在的齊國也沒有這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