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作者:靈麓夜行 第377章賑災結束,返鄉祭祖 自打陳旭和廬江太守經過一番“友好交流”,賑災一事迅速步入了正軌。 原本流離的災民,被迅速地妥當安置起來。 之前處於未能完善的統計,迅速開展起調查工作。 不過效率感人。 這次並非有誰在背後有意引導,純粹是因為那些基層官吏能力有限。 平日裡他們核對征收的糧食,就算是重活累活了,現在統籌安排數千災民的賑災任務,等於說是把難度往上調了兩檔,他們沒有那個能力去完成知道吧。 不過陳洛派出李序等人,四處去當“救火隊員”,好歹是將賑災工作給平穩接過,基本完成了。 隨著雨過天晴,洪水退去,官府最後再分發一次足量的救濟糧,聚集在舒城外的災民散去,返回各自的家鄉。 房屋被沖垮了,耕作的田地幾乎被泡成泥潭,可他們祖祖輩輩的根就在那裡,哪怕因為災害不得不逃離,但終究舍棄不掉,是最後要回去的地方。 這樣的鄉土情節,獨屬於農耕文明。 哪怕後世時代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地位不斷抬升,但幾千年來農耕文明帶來的觀念,仍然根植於絕大部分人的心中。 故土難離、衣錦還鄉、落葉歸根這樣的思想,或多或少,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頭,最終構成了華夏文明的底色。 隨著賑災結束,陳洛跟著陽夏陳氏的車隊離開舒城。 洪災泛濫區即是南郡、江夏郡、廬江郡三個地方。 自己耗費將近四個月,除了江夏郡的賑災沒有親力親為,其他的兩地基本都是耗費了無數心力,將短期內的影響基本消除。 至於這場洪災的長期影響,則是關乎當地生產經濟恢復情況,他不可能留在南方盯上一年半載,說到底,後續還得靠各個地方的官員負責。 “伯玉,你這次將賑災的事情辦得很好,很有大局觀,從全局的角度解決問題,不留下禍患,這是讓我非常驚喜的,陽夏陳氏新一代,大概就交由你來帶領了。”離開舒城的車隊中,陳謙選擇與陳洛同乘。 這些天裡,他去實地觀看了陳洛的賑災效果,以及問詢了陳洛的賑災思路。 其中最讓陳謙嘆服的,乃是“工賑”。 要知道籌建營地、安排醫者這類事務,他一樣可以考慮得到,最後達成的效果不會比陳洛現在差多少。 但是“工賑”則是屬於開創性的思路,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完全不會想到這麼一條救災方案,用以替代直接發放糧食去救災。 而且仔細一想,在這類時間拉得較長的賑災上,工賑確實就是最為合適的方案,可以將有限的糧食發揮出它們最大的作用,並且留下可以福澤後人的基建,隻需要每年耗費少量人力進行維護修繕即可。 “不足稱道。先秦之時,齊景公反對賑災,晏子提議調用災民修築露臺,以發放口糧為報酬,最後救活了無數百姓。”陳洛搖了搖頭,謙虛說,“故而我這隻是吸取了前人的智慧罷了。” 自己以工代賑的想法的確不是憑空產生的。 不過晏子的巧妙選擇,並非陳洛靈感的來源,後世以工代賑的大量推廣實行,才是他思路的根本。 陳謙笑了笑說:“知曉這件事情的人何止千百,但唯有伯玉你一人真真正正地成功化用,造福了百姓。 那看來前人的智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吸取到的啊。” “若有機會,我會找時間把工賑的方式方案,按條理去編撰成小冊子,送給家族。”陳洛揉了揉下巴。 工賑如果可以推廣,並且按照實際情況,得到一定範圍的應用,那無疑是件大好事。 要知道一味地分發糧食,救濟災民,那對中央財政無疑是道考驗,若是太平盛世還好,扛得住這樣的負擔,但換成新建立的政權,或者說步入衰落的王朝,接連不斷的大災,完全就是致命考驗。 何況單純地發放糧食救災,導致的貪腐亦是數不勝數。 從上往下,每個環節過一道手,能有三成糧食發到災民手裡,都能說那些賑災的負責人屬於清官廉吏了。 電視劇中往米裡摻沙子的解決辦法,放在現實,不說收效甚微,那也是毫無用。 那些貪腐救濟糧的官員,難不成會排隊領糧食,還是把它們拿到家裡自己吃?
早在無數個環節之前,這些糧食還在倉庫裡的時候,它們就可以被搬走了。 至於裡麵沙子,並不需要這些大人物去挑揀出來,不會硌到他們的牙齒。 但工賑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製這樣的情況。 畢竟不同於分發糧食賑災,數量多少由官員們製定,工賑的情況下,災民們真做了事情,得有相應的糧食發放下來,做事拿不到糧食,那成百上千的災民,真會鬧事,把他們的烏紗帽給掀飛。 有了顧忌,那些官員自然不敢膽大妄為。 “這是好事。”陳謙輕輕點頭,在心底盤算一番後,再抬起頭來,“伯玉伱將這則小冊子寫好之後,估計阿父和大父向朝廷建議,以後遇到災情,可以多多采用這樣的手段,解決救災之事。” 當然,還有一些話,尚且處於思考階段,陳謙便沒有明說出來。 那就是工賑與墨家弟子的匹配程度,相當之高。 這不是說墨家弟子需要救助,畢竟墨家有商隊存在,哪怕一地遭災,當地墨家弟子隻要不是因為憐憫,將自己的口糧全部分發給了災民,那他們絕不至於餓肚子。 而他沒有說出來的那些想法,是指墨家弟子平日裡無數設想與構思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工程”,但苦於人力不夠,隻有極低的比例,可以落在實處。 哪怕陽夏的百姓非常樂意去幫助墨家弟子,去實現那些構想,但他們終究還是得打理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隻能在農閑的時候出麵幫忙。 可如果有了工賑,墨家弟子就多出來了一條實現設想的道路。 那些災民對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並不會有特殊要求,還挑三揀四。 隻要最後有一口飯吃,可以在大災中活下來,那他們就知足了。 而且按照陳洛的設計,以工代賑的災民得完成一定的額度,通過核驗,方才可以拿到每天分發的口糧。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絕不會在做工的時候糊弄了事。 這簡直是每個墨家弟子夢寐以求的情況。 原本他們腦海裡不知道多少年才有機會實現的設計,可以在兩三年內迅速落地。 對於一名工匠來說,可以見到自己的設計可以變為現實,無疑是最令他們最為自豪的事情。 “有了家族支持,想必朝堂上下會更重視工賑這一方式。”陳洛點了點頭,緊接著說,“我和李序商議過,讓墨家弟子參與進相關設計,能夠提供很大幫助,到時候大概還需要家主或太康侯再與墨家那邊進行協商溝通。” 陳謙聞言,不由得一愣。 莫非你連這個都考慮到了? 就連長期與墨家進行交流,明白他們需求的自己,都才剛思考出了一個模糊的雛形啊。 而你身邊和墨家相關聯的人物,隻有李序一個人吧?
頓時,陳謙沉默了。 不論對方是怎麼思考到這個問題的,這個切入角度都無比正確。 他不由得把對陳洛的評價,再往上提了個檔次。 “沒問題的,家族促成這件事情也有利於墨家的發展,阿父和叔父他們會同意你這個想法的。”陳謙自然不會反對這般正確的思路。 頓了頓,陳洛輕揉眉心說:“說到底,災害來臨的時候,無論處理賑災的方案多麼完善,但最終的傷害都已經造成了。 現在大漢是三年耕,方有一年之蓄。 而往往不可能連續五六年皆是豐年,於是遇到荒年、災害以及貪官汙吏,百姓存儲下來的積蓄就為之一空。 這才是我為之感到悲哀的事情。” “說到這個,廬江太守那些人,家族出麵會解決。”陳謙接話。 廬江太守乃是兩千石的官員,雖然不是“中兩千石”,但在大漢也是身份最頂尖的一批人了,陳謙沒有正式繼承陽夏侯這一爵位,故而在廬江隻能以勢壓人,先把事情進行推進下去,先把賑災給完成了再說。 待到自己回了陽夏,以陳氏的手段,有十數種方式可以讓他下臺。 笑了笑,陳洛擺手,輕描淡寫道:“之前在廬江地界人生地不熟的,需要家族幫忙解決賑災問題,,但回到長安之後,我彈劾廬江太守就不是什麼難事,倒不再需要家族出麵了。” 在政治上,用力過猛往往會容易弄巧成拙。 對付廬江太守,最適合的解決方式乃是禦史出麵,上書彈劾,到時候陳洛自己就可以和趙綰商量。 何況賑災結束,自己回京述職的時候,定要親自麵見劉徹,到時候隻用原原本本地將廬江太守的行為說出來,他最後能不能平穩落地,都不好說。 “行,廬江的事情確實算不上什麼大事。”陳謙揉了揉下巴,陷入思索。 見到陳洛如今的品行和能力,自己回到陽夏之後,肯定要跟阿父好好說道一番。 他知道阿父這些年來,就是想等陳氏後輩出現俊彥,帶領家族再度輝煌。 可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而且他的幾個兒子裡,同樣沒有能夠達到阿父的標準。 橫空出世的陳洛,則讓陳謙燃起了希望。 單從賑災過程中的表現來看,陳洛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外加年輕,更是他的資本。 想到這,陳謙稍稍揚起頭來,望向陳洛的目光帶著幾分復雜。 如果自己對阿父的勸說起到效果,家族願意壓下重注,把陳氏未來維持昌盛的可能放在陳洛身上。 那麼自己麵前這個年輕人要扛起的擔子可不輕啊。 抿了抿嘴,陳謙緩聲問道:“伯玉,你此後回長安,可有作何打算?” “或上書以求革新。”陳洛沉吟道。 自己見到廬江郡眾官吏的離譜表現之後,便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當今的政策是否出現了問題? 但他仔細想來,大漢立國至今不過七十餘載,前麵的幾位天子,無論高祖、孝惠帝、孝文帝還是孝景帝,都屬於超過水準線的皇帝,製定的政策都是休養生息的善政。 故而大漢的政策並不存在嚴重的毛病,至少沒有致命的結癥。 隻是話又說回來,善政亦需要好的執行者。 比如陳洛便是想到歷史上的熙寧變法。 新政中的《青苗法》規定百姓可以向官府借種,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緩解耕種的壓力。 隻是想要表現自己,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謀求上升道路的官吏,則是用強迫的手段,讓治下的百姓來借用官府的種子去耕種,惹得民怨滔天,最終變法失敗,王安石下臺。 回歸現實,大漢現在的政策沒有問題,但基層的官吏出了問題,那同樣需要重視。 如果放任官吏腐敗下去,根子壞了,終究會影響到整個天下。 因此自己想試試革新,在爛瘡尚未徹底流膿感染之前,將它給治好。 “革新……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啊。”陳謙深吸了一口氣,他原以為陳洛會說出爭取進步,擔任丞相這類回答,沒想到自己還是想的層次太低了。 想了想,他繼續說:“如果你真打算革新秩序的話,我會盡可能為你爭取到家族的全部支持。 到時候遇到什麼困難,寫信來陽夏就好。” 現在沒有阿父的首肯,自己大不了包票。 隻能盡力承諾。 點了點頭,陳洛鄭重應下道:“好,我知道了。” 他明白接下來自己將擁有陽夏陳氏的全力支持,底氣將更加充足。 至於如何爭取到陽夏陳氏的支持嘛。 現在陳氏做主的不就是自己那兩個兒子。 從他倆開襠褲都不穿的時候,自己就認識了,什麼秉性,那是了解得一清二楚。 拿捏住他們的心理,爭取到支持,不算什麼難事。 “嗯……那我來和你說說祭祖的流程和規矩。”陳謙換了話題。 聞言,原本神遊的陳洛不由得挺直了背。 家中後輩怎麼祭祀他的,自己還真沒好好了解過。 現在可得好好聽聽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