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作者:靈麓夜行 第386章韓信的問題 與陳洛交談了幾句後,韓信生起了不小的興趣。 如果對方這樣的人物出現在七八十年,乃至上百年前,自己心裡不會有絲毫驚訝。 亂世多良將。 春秋戰國五百載,將星璀璨,冒出了孫武、樂毅、田單、白起、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流甚至超一流名將,而秦末亂世,短短數年,更是有項羽以及自己這兩個獨一檔的存在,至於一流名將,多如繁星,敗在自己手裡的都不下一掌之數。 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總有英雄手持長戟,怒而奮力。 待到天下安穩,世人心中缺了那股子“氣”,將星便漸漸暗淡。 這幾十年來,大漢勉強夠得著超一流標準的,韓信覺得也就周勃家那小子了。 一流將領倒還有不少。 可與秦末的盛況相比,大為遜色。 不過自己曾與江寧感慨探討過這個問題。 陳洛的觀點一針見血。 天才乃由百分之一的天賦與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組成。 雖說那百分之一的天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亦不能忽視。 哪怕天才隨隨便便就可以參悟出真理,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好比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創建了微積分,但他試圖去炒股謀利,卻被狠狠割了韭菜,虧掉了近十年的工資,最後留下那句名言“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算不準人類內心的瘋狂”。 要知道數學與股市之間的偏差,可遠比文學到科學,農事到兵略之間的差別要小。 而這些方麵的天才走偏到另一條道路上去,那他們恐怕連水花都濺不起來。 若是軍事天才大半輩子都沒機會接觸行伍,終日與柴米油鹽打交道,唯一沾染血腥的機會是庖廚的案板,無人知曉他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潛力,埋沒在鄉野之中,成不了名將。 要知道白起都不是一上手便執掌數十萬軍隊,而是從軍隊慢慢鍛煉成完全體,靠著功績揚名,最終一步一步成為大良造,成為六國將領最害怕的敵人。 沒有前期的那些“經驗寶寶”,他想要成就殺神的名號,恐怕沒有機會。 恰恰從惠帝年間到當今,除了持續了不到一年的七國之亂,其餘時間皆是天下太平。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指揮數十萬人進行大規模的軍團會戰,小型戰役都得在邊關等不長眼的匈奴人來侵擾,才有機會進行還擊。 太平盛世多瑣碎政務。 因此治世能臣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名聲不顯,漢初那十幾年間隻靠蕭丞相與江寧扛大梁,倒是這幾十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丞相。 不過這反倒印證了陳洛的說法。 天才亦要在正確的方向上經過一點的鍛煉,方才可以閃耀光輝。 如此想著,韓信微微瞇眼,從陳洛臉上掃過。 按照江寧的說法,自己麵前這位陳伯玉沒進過行伍,便有如此見識,莫非是有人專門教他這麼說,來討我歡心的?
生起一絲疑心,他決定專門設問,再從回答中探得虛實。 當然,哪怕對方的回答不盡人意,自己也不會點破,畢竟對方是陽夏陳氏子弟,看在江寧的麵子上,沒必要鬧得不快,若是講得精彩,那自己或許可以將當年燒點的那卷兵書版本重新寫下來,贈與江寧的這個後人。 “伯玉啊,你說喜歡看我那幾卷兵書,我可否出題來考考你。”韓信沉聲問道,“我也好在考驗中來看看你的水準,到時候好給伱送去合適的兵書。” 剎那間,屋內眾人皆是呼吸放輕,動作整齊劃一,全部扭頭望向陳洛,宛如經過排練。 他們眼中的艷羨滿得快要溢出。 好家夥。 我們連挨淮陰侯罵的機會都沒有,他卻要專門出題考你。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今晚我們就夜讀《春秋》,呃,夜讀《淮陰兵法》!
猶豫一剎,陳洛平靜地點頭應道:“還請韓大將軍出題。” 自己之所以遲疑片刻,是在思考韓信的題目會是什麼難度。 要知道當年宴飲,除了比試射箭這樣的“武鬥”外,還有“文鬥”,即是提出軍事上的假設,來讓與宴者破解。 韓信提出的問題,曹參、周勃偶爾可以解開一到兩題,自己則總共都隻解開過十來題。 有些題目甚至問完全場,都無人解答,他們就會選擇抱著題目去找項羽要答案,然後得到固定的答案就是“是平原嗎?是就帶著三萬騎兵沖過去,不是的話就退到平原,然後帶著三萬騎兵沖過去”,聽完後,韓信倒被氣得不輕。 這足以反映出韓信提問的難度,一般人真答不上來。 雖說陳洛自忖他比當年的水平提高了不少,但韓信真要問出那些極度困難的題目,自己估計給不出完美答案。 不過現在他是在考察晚輩,應該不至於難度拉到很高。 “若是伯玉你有三萬步卒,攜帶半年的糧草,敵軍有五萬士卒駐守關隘,城西有河,城內糧草足以用三個月,而你要盡快打下這座關隘,該如何去做?至於關隘不算險關,城墻較為低矮,若是十比一的兵力攻城,則可在三個時辰內攻破。”韓信將問題說出。 屋內其他人聽完後,紛紛開始低頭思索。 現在淮陰侯是向伯玉提問,不代表自己可以放棄思考,隻在邊上等著答案揭曉。 學而不思則罔。 韓氏屬於軍功貴族,哪怕沒有參軍,但子弟多多少少會接觸到兵法之類。 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 因此他們根據韓信給出的條件,已經開始進行分析。 韓旭同樣在內心嘀咕起來。 題目中強調己方以十比一的兵力攻城,可在三個時辰內攻破,屬於必要的解題步驟。 至於題目中的其他附加條件,則屬於將領要把握住的機會,將它們利用起來,達成一舉攻破關隘的前置條件。 他的想法,與屋內絕大部分人的想法相似。 而圍繞著這些條件,韓旭繼續深入思考三個方麵。 其一是己方糧草多於關隘守軍。 若是在圍城戰將守軍糧食耗光的話,那麼部分守軍必然會因為饑餓失去戰鬥力。 雖說形成十比一的兵力差,是不可能,但至少可以將兩方戰鬥力持平。 其二則是城西有河。 要知道城西有河的話,若河流的地勢較高,可以試著引水淹城。 到時候水勢上漲,外加城墻低矮,那麼城內守軍的處境就會相當尷尬。 進攻關隘的難度便是大大降低。 其三則是進攻前應當在河對岸紮營。 這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遭受敵軍偷襲。 畢竟軍隊渡河的時候就是最脆弱的時候,基本上沒有防禦手段,何況渡河的動靜不小,基本掩飾不住,哪怕是在夜裡偷渡,巡視的守軍都能發現。 不得不說,韓氏子弟還是有兩把刷子。 換成普通人來應對這樣的局麵,大概率會手足無措。 他們在短時間內思考出來思路,中規中矩,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錯誤。 如果在戰場上用出,同樣不會屬於敗筆,至少不會導致軍隊走向慘敗。 而聽完問題的陳洛,倒是陷入了沉默。 大意了,這道題目並非以前聽過的那些老題。 也是,以韓信的能力,想要設計出全新的場景,再在此基礎上設問,不是難事。 不過這道題目確實有點意思。 強調己方的三萬軍隊皆是步卒,到底是為了在機動性方麵進行限製。 還是被項羽的沖陣言論給整怕了? 輕揉下巴,陳洛先把亂七八糟的想法先放到一邊,繼續思考。 韓信的題乾裡有陷阱。 這道題目是標準意義上的“韓式軍事題”,存在迷惑項。 單看兩軍糧食儲備上的差異,或許會讓不少人想著從存量差上入手。 但陳洛了解韓信的出題風格,若是想著從這方麵解題,便大錯特錯。 題目明確給出了兩方存糧的差距,但屬於上帝視角,真在戰場上領兵打仗,能得知城內守軍的大致人數就算不錯了,想要清晰了解城中的糧食儲備,屬於無稽之談。 除非你在城中提前安排好了細作,而且這名細作還得擁有一定地位,可以接觸到糧食儲備的相關內容,但在大軍兵臨城下,細作想要傳遞情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何況韓信並未給出敵軍中有己方細作的條件,那麼就不能在題目的基礎上隨意添加條件。 不然自己說開著強襲高達,直接把城墻轟開,豈不是無敵的。 這個“上帝視角”的坑,當初可是把曹參、周勃等人都坑進去過,這些人栽了兩三回,後來學乖了,首先便開始考慮韓信的問題中哪些條件屬於盲區,才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至於城墻低矮、城西有河之類的條件,算是乾擾項,可以將它們利用起來,但絕非使用它們即能贏得整場戰役的勝利。 韓信的問題往往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紮實的軍陣基礎,才可以得出最終的答案。 那麼真相隻有一個。 陳洛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說道:“韓大將軍,以我的思路,需是誘敵主力出城,而趁機襲城破之,奪取關隘。” 屋內其他人紛紛愣住。 這和他們的想法差了十萬八千裡。 靠著圍城消耗守軍糧草,難道不是明擺著的最優解嗎?
韓信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隻是問道:“如何誘敵出城?” “背水結陣,敵軍若見,必然來攻。”陳洛流暢地應答。 韓信聞言倒是一愣,接著笑說:“你這是化用我當年井陘關與匈奴那戰的思路啊,不過沒錯,背水結陣,敵將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必以主力出城而攻,而且他們知道自己餘糧不多,必然想著一舉擊潰,嗯,留守之軍不會太多。 這個時候你再派軍繞行攻城,對方主力又在正麵無法迅速擊潰你背水結陣之軍,便是陷入纏鬥,無法回撤。 待到城破,那麼敵軍必然士氣一落千丈,然後被輕鬆拿下。 你這個答案,我很滿意,到時候我給你的兵書,會專門用心寫一份。” 說完這些,韓信亦是有幾分恍然。 自己很久沒動筆寫過兵書了,縱使近些年裡,他一直保持著以前的習慣,會去翻閱各地的地圖,與史書、戰報上的記載進行對比,在腦海裡模擬相應的場景…… 可他卻懶得提筆,將心中的感悟落於紙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或許是因為當年有人催著想看稿件,自己方才維持著動力吧。 現在那個人不在了,但他的後輩似乎有同樣的興趣,可以讀懂自己的兵書。 那就寫給他看吧。 “多謝韓大將軍誇獎,多謝韓大將軍贈書。”陳洛起身行禮。 屋內的其他人,完全聽傻。 自己連思路都沒跟上,結果發現問答居然已經結束,看起來韓信對答案分外滿意。 莫非這就是強者?
至於聽到韓信後半段的內容,眾人望的羨慕之色更濃。 按照韓信原本的說法,是與陳洛進行書信往來,但現在則加碼到專門給對方寫一版兵書。 這樣的待遇代表著什麼,那些陽夏陳氏子弟可能隻覺得特殊,但淮陰韓氏的子弟,簡直下巴都要驚得掉下來。 之前陽夏文貞侯去世,家主焚燒手稿,以表紀念,而後再未動筆寫過兵書。 別說單獨寫書的待遇沒人享受過,就是寫書都沒寫過啊。 不過待到內心震撼勁過去,他們恢復理智之後,倒是想清楚了。 韓信之所以願意專門再寫一版兵書,確實是欣賞陳洛的表現,外加對方陽夏陳氏子弟的身份,雙重因素疊加,方才有現在的效果。 兩個原因,缺一不可。 “難道不能圍城作戰嗎?”仍在糾結問題的韓緯,弱弱問上一句。 韓信聽見這話,用寵溺且無奈的眼神望著自己這個曾孫,仿佛在說“沒事了,自個玩兒去吧”。 片刻後,他悠悠嘆了口氣,像在感慨,又像在回答問題般道:“所幸大漢太平無戰事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