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作者:靈麓夜行 第391章察舉之必要 “察舉製。”劉徹聞言,手指敲了敲案牘,輕聲喃喃,“有點意思。” 察舉這個概念並非首次出現。 高祖十一年,劉邦便發布過一道要求各地舉薦“賢士大夫”的詔書。 詔書中言:“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這封詔書的頒布,可以算是推行察舉的雛形。 無獨有偶。 孝文帝時期同樣有詔書下達。 “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這次察舉不僅新規定了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的內容,同時規定縣乃至於鄉要根據人口規模進行察舉。 “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至於文帝十二年再度下達詔書。 “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這代表著察舉的內容中新出現了廉吏這一科目。 綜上所述,察覺這個製度並非什麼新概念。 不過陳洛的提議,乃是讓察舉製常態化、製度化、規模化。 畢竟無論是高祖時期,亦或者文景二帝時期,察舉製隻是選拔官員的補充手段,選拔的人數稀少,每次少則選拔二三十人,多亦不過百人,外加時間不固定,有時候可能十來年都不舉行一次。 當然,陳洛知道,這與時代背景不無聯係。 高祖、惠帝再到文帝初年,開國勛貴大部分健在,功臣派掌控著大漢的主要權力,甚至可以製衡皇權。 功臣、徹侯的後人若想出仕,那麼他們的子嗣自然可以占據朝堂中高層的位置,若是去往郡縣、諸侯國內做官,至少都是縣令起步,哪怕不染指中央權力的陽夏陳氏,在地方上亦有子弟擔任到郡守一職。 畢竟家族的權力與地位需要維護,後代隻要稍微有些出息,老一輩還是願意把他們往上扶一扶。 限於時代背景,察舉確實不能大規模的實施。 官位就那麼多,若是召來賢才,卻沒有合適的位置安排給人家,累積下來,那些賢才會有怨氣,就如同別人送來千裡馬,你卻讓它每日閑置在馬廄內,暴殄天物,世人便會惋惜千裡馬的境遇,嘲弄你的無知,再無人願意將千裡馬送上門來。 待到時代繼續向前發展,到了孝文帝晚年時,第一、二代功臣派,基本上全部退出了朝堂權力中心,尤其是家中後輩較為拉胯的,比如平陽曹氏、酂地蕭氏、留地張氏等,已經基本退出了權力中心。 當時朝堂的勢力,以賈誼代表的文臣為主;至於關外,則是各個劉氏諸侯王盤踞一方。 在孝景帝登基之後,為了打擊劉氏諸侯王在地方上過於龐大的勢力,導致出現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的平定,則間接性地促成了軍功派的興起。 軍功派的領袖乃是周亞夫,與功臣派存在千絲萬縷的聯係。 因此在景帝年間,走軍功入仕才屬於正途,察舉的次數更是少得可憐。 直到劉徹登基,無論是功臣派、諸侯王還是軍功派,勢力已經不復當初,而現在看似風生水起的外戚,實際上是依附於皇權存在,並不像前麵的那幾個派係一樣,有著製衡皇權的實力與地位。 外加大漢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人口和戶數幾乎翻了一倍有餘,再加上拆分諸侯國,故而新設了不少郡縣。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空缺的官位出現。 劉徹想要任用一批能官乾吏,而非僅僅填滿地方上多出來的官位,那麼察舉製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天下人才多若江中之鯽,陛下的求賢之心如同拋下去的餌料,讓賢人願意匯聚在一起,而采用察舉製,則是將這些賢才全部‘撈’上岸,為陛下所用,為大漢所用。”陳洛采用類比來形容人才與察舉之間的關係,聲音緩慢。 劉徹揉了揉下巴,陷入思索。 他在思考察舉製的優劣。 現在自己手下確實缺少可用之才,無論哪個方麵,感覺都差點意思。 如果按照竇太後的想法,大漢繼續采用黃老之術治國,那現在的配置完全足夠,但自己未來想要開疆拓土,前方沒有所向披靡的將軍,後方糧草無以為繼……那想要在戰場上獲得勝利,除非敵人同樣爛得一塌糊塗。 在和敵人比爛中獲得勝利,雖說同樣是一種勝利,但劉徹不喜歡。 漸漸的,他開始考慮起如何推行起察舉製。 大概過了一刻鐘,劉徹抬起頭來,“想必伯玉思考這個問題挺長時間了吧?” 頂層政治製度的設計,並非朝夕之功。 每個小政策的變更,都極大可能影響到萬千百姓。 好比商鞅變法之時,由井田製變為土地私有製,看起來隻是簡簡單單地更改了土地所有關係,實際上對當時的秦國百姓是極大的激勵,耕戰強國,有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至於陳洛提出來的察舉製,看上去隻是選拔人才的一種製度,但契合地切中了當今大漢百姓心中的苦悶,這也是劉徹認為陳洛已經思考這個問題良久的原因。 陳洛答道:“在下曾遊歷四方,結識了許多有識之士,才學、品行,皆上上之資,勝我遠矣。 隻是我問詢他們為何不入仕做官,造福百姓,這些人乃是無奈嘆息。 這樣的事情遇到得多了,我便開始思考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待到這次南下賑災,於廬江見太守失德,我更是憂心。 若地方上的官吏中乾實事者少,蟲豸、碩鼠者多,那陛下的推行善政,卻被曲解成壞的意思,那麼百姓亦會產生怨氣。” 說到最後,他不忘再給廬江太守補上一刀。 讓對方死得透透的。 冷哼一聲,劉徹目光沉沉道:“那家夥,食君之祿,卻吸食民脂民膏,確實該死啊。 得虧有你發現了,要不然無人揭穿,他還能一直高枕無憂下去。 隻是朕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采用了察舉製之後,如何確保推舉上來的那些官員屬於適合的人呢?” 對於這個問題,陳洛早準備了腹稿。 不過他稍作思索狀,頓了小會,方才繼續答道:“我覺得可以從察舉的要求中入手。 其一乃是賢良者,考其當世要務和治國治民等問題。 可派其去往郡縣或是在朝中擔任六百石官員歷練數載,再依據表現是否升職。 其二乃是明經典、法規、法令者,考其大漢地方疑難案件。 可以下放地方協助,當地官員處理政務,再依照往後表現去安排其前程。 其三乃是勇武且知兵法者,考其禦、射、力。 可以派遣至邊關,擔任百夫長,按照軍功提升他的職位。 其四乃是通術數者,考其算術。 可以派其前去統籌大漢各郡各縣的田地、戶數、口糧,依表現而進行嘉賞。” 他將整體上的計劃匯報完畢,每項內容都有講究。 賢良者治政,明法者定規,勇武者征戰,曉數者稽查。 尤其是第四點,更有深意。 要知道墨家的思想中倡導平等,並不符合統治者的思想。 哪怕它當下在民間具有強悍的生命力,但若是一直沒有上升通道的話,最終隻會趨於小眾,在亂世中凋亡。 故而陳洛提出了算術一科。 墨家子弟要不測算工程數據,要不就在商隊中核對貿易金額。 兩者都離不開數學計算,他們日復一日,熟能生巧。 在算術一道上,當世沒有其他學派的實力會比他們更強。 讓墨家子弟有了合理進入官場的渠道,則是讓墨家未來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算是陳洛的一點私心,給墨家留了道“後門”。 聞言,劉徹甚是滿意,微微頷首。 伯玉並沒有胡亂定下標準,這些人才正是他所渴求的。 不過仔細思考大漢之前向民間征求賢才的事例,發現陳洛的提案上,似乎存在著某些疏漏。 想了想,他又說道:“大漢以孝治天下,孝子亦可作為世人表率,推薦孝子出仕,世人亦有典範;而伯玉剛才所言僅是在鄉野遺才之中,地方上如果有清廉官吏,同樣應該有更進一步的機會嘛。” 孝子、廉吏或許在政治層麵不會有什麼傑出的表現,但與大漢的治國理念相符,適合精神層麵的宣傳。 “陛下英明,我日夜思索的內容沒想到仍有疏忽,還好有您查補啊。”陳洛驚嘆一聲。 不過他其實心裡清楚。 有文帝年間的察舉先例,外加大漢國情,“孝子”和“廉吏”這兩項內容,基本不可能被廢除掉。 之所以自己開始閉口不提,那是因為自己一個人把所有事項全部安排好了,那劉徹該說什麼?
坐在上首位置不斷點頭,說“對對對”?
隻想著逞能的話,那自己這樣做的話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萬一劉徹心裡有什麼不滿,反倒容易使得事情辦不下來。 因此留下幾個“漏洞”,讓對方有參與感,顯然更為合適。 “對了,伯玉說的考核,是用什麼方式考核?”劉徹揉了揉下巴,興致盎然。 陳洛抿了抿嘴道:“這些受到推舉的賢才、孝子、廉吏們,可以集中進京,然後再在大殿上,由陛下親自出題考校,根據他們成績的優劣,以作為委派職位高低的標準。” 其實自己最開始不是沒有想過一步到位,直接推行科舉製。 可時代條件並不允許。 每個時代出現的那些較為固定的政治製度,就沒有偶爾,一定是契合時代發展的必然。 科舉製的前提,其一是天下有足夠多的讀書人,其二則是科舉考試內容相對固定。 現在的大漢有足夠的讀書人嗎?
哪怕是勛貴家中,那些武將子弟都有不識幾個大字的存在,更別提平民百姓了。 大漢整體的識字率,恐怕不到百分之三。 而且識字的那些人中,可以解讀經典,有過係統性學習的人,乃是十不足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是連舉行科舉考試的基礎都沒有。 至於科舉考試的內容該如何製定,爭端恐怕停歇不下來。 現在的大漢雖不至於百家橫行,但各種流派皆有盛行的地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擁護的基礎。 哪怕歷史上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內部都分裂成了數個派係,打生打死數十年,最後決出勝者。 別提現在還有這麼多家學派,要是單獨以某家之言去出考試題目,那其他學派的子弟恐怕會生出怨言,甚至以那家占了便宜的學派,內部各種派係亦會是給出五花八門的回答,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想要解決,除非強迫別家子弟改換門庭,再以一家之言作為考題,這樣勉強可以解決考題上問題。 但是解決考題,強製統一思想,或許隻需要二三十年,使得天下讀書人增長,要花費的功夫可能需要上百年。 而在這段時間內,能夠讀書的無非又是原先的功臣派子弟,於是走回了之前的老路,讓原本失勢的那些權貴又重新起復,而且經歷過失勢的階段,恐怕他們會對“書籍”這一起勢的依靠,把控得更加嚴格,不利於知識的傳播。 這不是劉徹所希望見到的情況。 故而陳洛最終的選擇,還是原本歷史上的這一階段的察舉製。 它的確是最符合大漢現狀的選官製度。 “那朕出題的標準,這些地方上的賢才並不了解,那又該如何?”劉徹問詢,考慮得相當周全。 揉了揉下巴,陳洛應聲,給出解決的辦法,“在考核開始之前,可以安排這些人在某處地方集中統一學習,並且提前檢驗一番他們的學識水平,再讓陛下考核。 比方察舉時間定在每年二月,而這些賢才則在四月前趕到長安,學習三、五個月,然後陛下則在九月份對他們進行考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