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作者:靈麓夜行 第392章壞了,我成校長了 論證完察舉製的必要,以及具體的推行方案之後,陳洛總算是鬆了口氣。 總的來說,察舉製屬於時代向前發展的產物,比起軍功取仕以及父死子繼要先進得多,縱使先進程度比不過以後的科舉製,但更加符合漢代的實際情況。 就像在民主社會想要弄出個皇帝,會被抨擊獨裁、專製、不可理喻,屬於開歷史的倒車,可在生產力尚且落後的古代,皇帝的存在有利於中央集權,驟然廢除,將帝製取消,隻會導致天下混亂,九州分裂,地方軍閥擁兵自重。 東周即是如此,相較幾百年前,漢代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進步,從青銅時代邁入了鐵器時代,但並未發生真正的質變。 與此同理。 在漢代,知識不再局限於貴族手中。 造紙術即使已經出現了幾十年,雖說作坊尚未普及到各個郡縣,但紙張的成本比竹簡降低千百倍,很多典籍已經被刊印出來。 隻是普通百姓並不重視知識,桎梏源於思想。 就好比經過一日勞累,在華燈初上時,拖著滿身的疲憊回到家中,這個時候你是願意打開手機點頓外賣,接著美美地刷起抖音、看起小說、玩起鏟鏟,還是爭分奪秒地抓住寶貴的時間空隙,坐在書桌前琢磨厚重復雜的資料,為考證、考公做準備?
渴求安逸,乃人之常情。 主動地去高強度去學習新知識,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做到,大部分人會選擇待在舒適區,得過且過。 科舉製的推行,短時間內甚至會加強階級固化,待到時間推移,才會有寒門子弟慢慢崛起。 站在劉徹的角度,他肯定不希望困擾自己大父和阿父的問題再出現自己身上。 因此察舉製,便成了唯一選擇。 低頭思索的劉徹,神色看不出喜怒。 過了一小會,他緩緩抬頭,開口道:“伯玉,那些人最終的考核沒有通過,那是將他們遣回原籍,還是讓他們繼續留在長安呢?” 兩個方案,各有利弊。 若是將那些征召察舉而來卻達不到標準的孝子、士人遣回,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告誡地方上的那些官員不可隨意舉薦,糊弄了事,朝廷有著嚴格的評判標準。 但如果同一期中不合格的人數太多,遣回原籍反倒會產生不良影響。 設立專門的講學機構,有著講師指導負責,便於迅速提升受舉薦士人的水準。 隻是相應的場地開支、導師人選、講學內容,就成了問題。 麵對劉徹拋來的這個難題,陳洛靜心考慮片刻,震聲道:“稟陛下,我以為朝廷設立專門的機構更為合適。” “伯玉說說看。”劉徹問道,即使早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並非獨斷專行的君主,隻要有道理,而且不損害自己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容忍與之相悖的想法。 頓了頓,整理好思路的陳洛開口,“察舉製最終能否成功,在於人心,在於舉薦者,亦在於受舉薦者。 察舉變成了利益勾結,成了舉者與受舉者之間的交易。 待到受舉者將來有一日又成了新的舉者,又有新的受舉者加入到這張關係網中。 那麼官官相護的情況,必然在未來出現,就違背了今日定下察舉之本意。 單純將這些人遣返回原籍,並不能徹底切斷原來的關係網,反倒會深化他們的聯係。 如果在長安設立專門的學府,成為常態化的存在,哪怕這些士人暫時性的不合格,但仍舊可以允許他們在其中學習兩到三年,舉者與受舉者的聯係自然會淡化,他們感念的定是皇恩浩蕩。” 陳洛所言中的構思,可謂“官學”,即官辦學府。 這個概念並非什麼新鮮玩意,從商周開始其實便開始出現,隻是招生範圍局限於貴族子弟,規模很小,現在廣納天下賢才,這座學府內的象征就完全不同了。 揉了揉下巴,劉徹先考慮起成本問題,“在長安城內建起容納大漢群賢的學宮,那就是知識與思想的象征,不能簡陋,但要是太過闊綽,裡麵隻住著三五百人,是不是又顯得有些浪費呢?” 大漢要建學宮,那斷然不能摳摳搜搜,讓賢才覺得小氣。 可若是太過寬敞,導致大量房間閑置,似乎又顯得賢才不願出來效力,自己並非聖君。 看出劉徹的憂慮所在,陳洛趁熱打鐵道:“建好這座大漢學宮,在下覺得除了專門招收察舉上來的人才,亦可從長安附近的百姓中挑選一批聰慧孩童培養,悉心教導,待到十餘年後,他們皆是可用之才。”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這話是絕對沒有說錯的。 隻是現在沒有推行義務教育的土壤,更沒有推行義務教育的受眾,但可以試著先在長安弄出這麼一小塊的“試驗田”。 聞言,劉徹臉上略顯猶豫。 原本隻招收賢才的的話,每年最多就三五百人,但如果加上陳洛提議的孩童,那又是三位數起步,奔著大幾百人去的。 若是單純創辦學府,那自己完全支持。 可從小開始培養一批孩童,屬於完全沒有先例,外加需要的時間拉得太長了,充滿著不確定性。 陳洛沉聲道:“陛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將孩童從懵懂無知培養成合格的官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正是有了這份不容易,他們才會念著大漢的好,念著陛下的好啊。 將來陛下頒布的旨意,這些人不會違背,哪怕有天大的困難,依舊忠心耿耿去執行。” 其實這話不該由自己在這個時間點說出,但它確確實實可以打動劉徹。 劉徹最不放心的勢力是哪些?
開國功臣派、軍功勛貴派以及外戚。 讓他們完全盤踞官場,成了氣候的話,欺上瞞下並非什麼難事,而且一味地遏製不是辦法,畢竟將這些人全部罷官,那該讓誰來做事?
察舉製的實施,能夠治標。 而自己專門培養一批官吏,用起來更是放心。 吐出了口濁氣,劉徹目光重新堅定,“既然有利於大漢,朕又有什麼好猶豫的呢,這學宮,就這麼辦下去吧!” 縱使沒有正式下詔,但陳洛了解這位天子的性格,做完決定之後,不會前怕狼後怕虎,再度反悔。 於是他鄭重起身,行禮道:“請陛下給學宮賜名。” “嗯……此學府乃是大漢最高學府,擔得起一個‘太’字。”劉徹平穩的聲音微微上揚,“稱為‘太學’吧。” 【叮! 檢測到玩家目前正處於歷史場景:察舉製定,太學府立。 該場麵係統評級為“福澤萬世”。 請問玩家是否選擇打卡。】 “打卡。”陳洛在心底默念,對於久違的打卡係統突然出現,並不驚訝。 隨即,一張相片自然而然地收錄進了係統相冊。 金碧輝煌的未央宮內,君臣二人一站一坐,神色莊重而又肅穆,而他們的身後似乎浮現出無數虛影,是經史子集的厚重,是蕓蕓學子的期盼,是知識世代傳承所點燃薪火照亮的希望。 殿外,晴空如碧。 【叮! 恭喜玩家歷史名場麵打卡成功。 獎勵壽元10年,自由分配點10點。】 【叮! “察舉製定,太學府立”屬於特殊成就。 恭喜玩家觸發,打卡成功後附加特殊獎勵——巍巍太學府。 今後隻需要太學存在,且師生數量大於五百人,它便能源源不斷地每二十年為您固定提供一點可自由分配的點數。】 第三個特殊獎勵!
自己作為太學建立的唯二提議人,達成這個成就不足為奇。 大概是太學的重要性比不上墨家學派與長安城,所以後兩者是每十年皆固定提供一點可自由分配點,而太學則是需要二十年,還有著師生人數大於五百人的限製條件。 但陳洛已經很滿意了。 要知道如果達成十年產生十點的可自由支配點數的平衡,意味著自己哪怕不參與任何歷史事件打卡,都可以長生不死。 而【巍巍太學府】的師生數量要求,根本算不上什麼障礙。 要知道太學府每年入學的賢才就是兩百人起步,再加上可以招收孩童入學,那麼每期入學人數就超過了下限,這還是沒有加上老師的情況。 “至於這太學由誰來負責,伯玉,朕覺得你最合適,相信你可以將它辦好,有什麼困難盡管來找朕說,沒有問題吧?”劉徹的話語打斷了陳洛的思索。 這樣的安排屬於情理之中。 完成了賑災之後,陳洛官位必然更進一步,而這家新創立的學府乃是由劉徹親自賜名,更屬於大漢官方的最高學府,掌握太學,等於擁有了相較獨立的人事權,並在名義上算是一方機構的領導者。 陳洛點頭應下,“我定不會辜負陛下囑托,認真辦學,培養賢明、清廉的官吏。” “好啊。”劉徹滿意地點了點頭,“那以後這太學之長便由伯玉伱來擔任了,暫定為比兩千石的俸祿,你看如何?” “願為大漢培養能臣廉吏,個人俸祿並非我所追求的。”陳洛答道,心裡卻冒出了股說不上來的奇怪。 太學之長,這職位該叫什麼好。 莫非是學長?
豈不是以後旁人皆喚我為……陳學長。 不過拋開稱呼不談,這太學之長的位置其實相當有分量。 後世某位物流專家,在擔任校長後,內部影響力迅速提升,就是因為軍校內前幾期出去的學員,在經歷了戰爭,立功之後,迅速走上高位。 靠著“師生之誼”,常凱申從中借力頗多,打造了屬於個人的中央軍,借用軍權去染指政治權力。 自己成為太學之長後,雖說無法染指軍隊,但太學成為取仕過程中的重要途徑,哪怕他不用這份“師生”名義去謀利,那也沒人可以忽視陳洛的相關影響力。 何況他並不需要用太學之長這種身份,亦能影響到軍隊。 且不說陳洛與韓信有了聯係,可以與軍中的淮陰韓氏子弟牽線搭橋,外加衛青正在學習,霍去病正在成長,他們兩人的未來在軍中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自己從未有過親自帶兵打仗的經歷,在軍方同樣會有著不小的麵子。 陳洛深吸一口氣。 無論如何,他有了“太學之長”這重身份,可以早早做出各種布局。 單說太學中的課程設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足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未來朝堂的格局,帶來無數變化。 成為“學長”,乃是自己撬動大漢的第一步。 ————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來賓們: 秋風送爽,萬裡無雲,今日乃是長安大學建校兩千三百周年,在這個隆重而又萬分重要的日子裡,我陳濼很榮幸作為教師代表上臺發言。 有詩雲:“太學逾千載,半部華夏書”,講的便是長安大學深厚的歷史。 追憶歷史,長安大學前身乃是古代太學,誕生於漢武帝時期,經歷了兩千三百年的風風雨雨,期間走出過無數重要的政治家、哲學家、數學家,可以說它為華夏乃至世界的進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土壤。 根據歷史記載,最初的太學的校長乃是維新侯陳珣,太學第一期招收了一百零九名孩童,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都保留在了歷史文獻當中,也保留在我們學校的校史館內,而他們每個人都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或撰書立學,或征戰沙場。 而我們站在歷史長河的下遊,對於學府這些前輩們,應該抱以尊敬,去學習他們的精神,不荒蕪了自己的人生。 臺下想必是有不少大一新生,那麼你該想想,自己未來四年該如何學習,應當早早做好準備,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至於臺下將要邁出校園的那些大四學生,你們要知道奔走紅塵不是一件易事,碎銀幾兩往往難為人心,希望你們可以要找準時代的脈絡,在變化與發展中贏下挑戰。——《長安大學建校2300周年上陳濼教授講話(節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