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求賢令(1 / 1)

2024-02-12作者:靈麓夜行 第405章求賢令 【請注意,世界線變更程度上升13%】 【世界線變更程度:28%】 聽到驟然響起的係統提示音,陳洛不由得深吸一口氣。 好家夥。 世界線變更程度居然驟然上漲了13%,到了28%。 要知道上一次世界線變更程度到這麼高,還是自己剛到大澤鄉的那會,扶蘇登基為秦二世皇帝,與原本歷史產生了嚴重偏差。 當然,現在自己“教唆”劉徹,讓對方暫時性地放棄了罷黜百家的想法,同樣是導致歷史發生巨大改變。 故而世界線變更程度上漲13%,便不算什麼奇怪的事了。 不過總的來說,一切仍在陳洛的掌控範圍之內。 畢竟執政思想方麵的變革,自上而下改起來容易。 現在劉徹想著采用百家之長治國,但日後覺得儒家學派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選擇獨尊儒術的話,那麼用不著二十年,儒家便可以迅速興起。 現在世界線變更程度,和A股的牛市一樣,不過是虛高而已。 如果自己想要歷史回到正軌的話,隻需要稍加引導即可。 隻是“百家爭鳴”的狀態維持得久一些,總歸是件好事,陳洛還是希望盡量延長這種自民間到上層,皆是思想自由且活躍的狀態。 “對了,伯玉你那太學辦學所遇到的困難,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朕出手解決的嗎?”劉徹出聲問道。 這讓陳洛恍然想起他此次入宮的原因。 劉徹開始是想問自己太學辦得怎麼樣了啊。 不過驟然冒出了“罷黜百家”的提議,打亂了原本談話的節奏。 從重要性來說,它屬於國策,至於太學同樣屬於國策,不過早已定了下來,現在隻是在推進階段遇到困難罷了。 現在關於思想文化上的爭辯結束,劉徹則是將話題拉回正軌。 想了想,陳洛說道:“太學缺少博士,主要是因為我不了解各家學派有什麼賢良名士,這是我的淺陋之處。 而以我的名義,去請那些高士出麵,來太學授課,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給這個麵子的。 可如果陛下發布一道聖旨,說替太學求賢,聘請博士。 這樣一來,太學遇到的問題便得以解決了。” 大漢境內缺賢才嗎? 笑話。 現在天下太平七十餘載,缺少可以指揮大軍團作戰的將軍,但絕對不缺治經講學的博士。 平穩的時局,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立誌於研究學問的文士,完全不會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祖師爺那般,擔驚受怕,朝不保夕。 劉徹輕輕點頭,但沒有立刻答應下來,而是在思索陳洛提議中的利弊。 伯玉的要求合理嗎? 合理。 給太學聘用優良的博士,無疑是支持太學的建設。 朝堂上下都盯著這事在看呢。 太學若是辦得糟了,受到非議的人可不止陳洛,更有劉徹本人。 下達聖旨,詔令征召博士,是一件什麼難事嗎? 自然不是。 這就是一道簡簡單單的詔令,寫在紙上,指不定占不到三個巴掌寬。 至於劉徹為什麼沒有立刻答應陳洛的要求,他是在擔心另一件事,那就是萬一詔書下達到各個郡縣,卻沒有賢才趕來長安響應,那該如何? 他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 要知道劉邦在漢初時,同樣是下達旨意,想要讓鄉野賢才前來長安輔佐自己治理天下,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他親自派人去請的商山四皓都拒絕了邀請。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徹擔心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 劉邦有打天下的威信在,那些文人尚且都不願搭理,要是發生這麼一遭,對自己的威信打擊甚重。 隻是他倒不好把自己的擔憂簡單直白地告訴陳洛。 於是劉徹頓了頓,方才開口道:“伯玉,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大漢疆域遼闊,朕的旨意傳達下去,恐怕最多就隻能到縣裡,萬一那些賢才沒有看到,或者覺得長安路途實在遙遠,那又該如何?” 陳洛聞言,瞬間明白了他心裡的擔憂。 您這是怕一道旨意下去,沒人搭理,落了麵子啊。 沒有選擇直接點破,陳洛揉了揉下巴,笑著回答,“我曾遊歷大漢諸地,很少見到貧困的文士,當初感到疑惑不解,諸子百家鮮少教學經商的門道,他們莫非能從中學到致富的知識?

後來我倒是明白了,民間記載著古籍的竹簡甚貴,而紙張書寫雖稍稍便宜,但一卷書籍的價格,可以換得普通百姓三五日的口糧,各種厚重的注釋版,價格更要抬升一倍不止。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家境貧寒者,斷然是不忍將果腹的食物換取經書,而能長期閱讀經典學習者,不說頗有家資,但必然是不愁吃喝。 這樣的人想要一般居於郡縣之中,不會住在偏僻的鄉裡,陛下的詔令必然會傳到他們的耳中。 何況大漢國力蒸蒸日上,文士的待遇比周朝以及秦時要好得多。 孔子的政見未被真正采納過,周遊列國數十年,抱負未得施展。 叔孫通在秦代遇到小人迫害,被迫逃出長安,最終歸附高祖,得以任太常之位。 這難道不是說明才學之士,在大漢更能受到重用嗎? 連我這樣才學淺陋的人都可以意識到這點,難道那些真正的賢才,會感受不出來嗎? 隻不過他們之前沒有機會,現在陛下求賢令下達之後,想必他們定然是迅速籌備好行囊,日夜兼程地趕來長安。” 他這番話,是將劉徹心底最大的擔憂給打消了。 隻要自己求賢的詔令得到響應,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頓時,劉徹臉上綻出笑容道:“那伯玉你可要早些籌建太學場地了,朕這道詔令下達之後,若是那些前來長安的賢才望著空蕩蕩的白地失望離去,朕可是要拿伱問罪的。” 這話單從內容來看,倒像責怪。 不過劉徹所用的語氣和善,臉上掛著笑容,故而稱為勉勵更為合適。 “我一定不負陛下的期望,挑選出真正的飽學之士,將他們在太學之中任教。”陳洛起身行禮。 …… 次日。 一道詔書從未央宮中發出,劉徹的旨意傳向整個大漢。 “朕曾聽聞國家沒有賢明的君主,那麼德才兼備的大臣,便發揮不出自己的智慧;而庠序中沒有合格的老師,那麼聰慧的學生,便會趨於懶惰。 太學作為大漢的最高學府,將在明歲招收整個天下舉薦的賢良,而想要成為這些人的老師,必然是需要飽讀詩書,明悟經典的人。 寶劍藏在鞘中,不用於砍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鋒利。 明珠藏在匣中,不用於展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光輝。 才學藏在腹中,不用於教學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厚重。 朕希望諸位飽學之士可以前來長安效力,在太學之中不吝嗇地發揚將自己的才學。 擔任太學博士者,按六百石待遇論,任期滿五歲,可自行選擇是否轉任其他同等俸祿的官職。 至於擔任太學博士的要求,沒有學派的限製,但需要對自己所學的經典有真正的感悟,並且理論基礎與口才兼具。 朕與維新侯隨時等候諸位的到來,聽聞您的賢名,願意吐哺相迎。” 劉徹在詔書內的姿態可謂放得很低,態度相當誠懇。 尤其是待遇安排,簡直拉滿。 太學博士對標六百石官員,而且擔任滿五年之後,可以選擇轉任其他官職。 哪怕對無心入仕者,這個崗位亦是有致命吸引力。 常言道:“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君”。 可地方上的縣令,亦不過是四百石的官員,但已經是絕大部分百姓眼中高不可攀的存在。 這般身份換算到後世的反黑劇裡,若不是正派人物的話,基本上就是前期的小boss了。 秩六百石則是更進一步。 擁有這樣的地位,無論是放到地方還是留在關中,在政治鬥爭中都不再屬於單純的棋子,而是可以簡單知曉背後的脈絡,當然,離真正的高層以及成為執棋者,還有一定的距離。 不過作為官場起步,算得上相當之高。 要知道陳洛憑借著檢舉膠西王的功績,加上陽夏陳氏子弟的身份,初入官場的時候也就是秩六百石。 因此六百石的官位,實屬不低。 靠軍功入仕,或許熬上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升到六百石,除非立下數次戰功,方可憑借功勛,獲得六百石的位置。 故而對有進取心者來說,太學博士的位置無疑是他們最為合適的跳板。 何況太學中教書五年,他們教過的那些學生,亦是他們未來從政的重要資源。 畢竟受察舉製推選上來的那些賢才、孝子、廉吏,即使大部分趨於平庸,但數量擺在那裡。 未來自己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求人幫忙,官府中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學生,哪怕學生本人的權柄沒有大,但是有這層師生關係在,他能夠幫你引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這樣一來,麻煩自然解決。 至於隻求一個安穩,太學亦是好去處。 畢竟六百石的俸祿不低,換在官場中的其他位置,幾乎清閑不下來,而且需要勾心鬥角,提防小人,在太學內擔任博士,主要任務就隻有教學工作,同僚間的利益糾葛不多,關係相對簡單。 總而言之,見到這封求賢令而不心動的賢才,少之又少。 …… 一時間內,大漢境內的諸多學派,瞬間震動。 這封詔書上的邀請,讓他們難以拒絕啊。 某位垂垂老矣,胡子花白,快要走不動道的老人,看著這封詔書不由嘆息。 “老朽青年之時,才學尚淺,遇到高皇帝的求賢令不敢去應下,待到年富力強,卻沒有見到過類似的詔令,沒想到半隻腳快踏入棺材裡了,卻又有天子下詔求賢,唉,唉,時也命也。” 語氣充滿著感慨與無奈。 大概這即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具象化吧。 上一位天子下詔求賢的時候,他太年輕了,沒有足夠的底蘊與勇氣趕去長安,引薦自己,往後近六十載,卻沒有再遇到過類似的求賢令,滿腹才學與熱血,終究是淪落在地方上,如果一直如此,他回想起來,可能隻會有淡淡的遺憾,但又一份全新的求賢令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下達,乃是將這份遺憾瞬間放大無數倍。 門下的學生見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想湊上前來安慰,老人卻舉起拐杖驅趕他們。 “走走走,你們莫要留在我這裡,快些回家收拾行李。老朽亦想著坐馬車趕去長安,去那太學執教,可真要動身的話,估計得半路上這身子骨就撐不住了。可你們不同,哪怕是靠著一雙腿去走,你們也給我走到長安去。” 老人門下的那些弟子默然無言,皆深深行了一禮。 次日清晨,天色蒙蒙亮時,他們結伴來向老人告別。 這些人不知是被求賢令的高規格打動,還是受到老人那番話的觸動,他們打算共同前去長安闖一闖,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去聘上太學博士的位置。 除了老人門下年歲最小的那位弟子。 他向老人說出了留下來的理由,“您並無子嗣,若是我們全部都離開了,那麼這段時間裡,誰來照顧您以後的生活呢?何況師兄們的才學都在我之上,太學的名額是有限的,我覺得自己爭搶不到這個名額。您一直教導我們‘孝義’,現在就讓弟子用行動來踐行吧。” 老人聞言,望著離開的那些弟子的背影,又看向這位關門弟子,長嘆口氣,接著用拐杖輕輕敲了這個關門弟子三下,沒有再逼對方離開。 “或許你將來的成就,會更在你的師兄們之上吧。” ———— 帝下詔求賢,言曰:“國君昏昏,臣賢將勇,為之奈何;師者庸庸,慧若項橐,終趨於惰。故求賢天下,不使劍封鞘中,珠藏匣內。” 各派聞之,皆願往。 時人曰:“天下賢才,齊入彀中。”——《史記·武帝本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