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石達開4月圍梧州(1 / 1)

華夏二年四月,烈日照在梧州城外,給黑旗帶了金色的光。殺聲震天,響徹梧州城。   馮子材的三千紅旗營,突襲梧州沒有成功,被擋在城下。石達開怕馮子材上頭,親自帶著李秀成和劉永福,以及三千黑旗營來增援馮子材。   石達開指揮若定,太平軍擺開陣勢,圍三缺一,威脅清軍馬上投降或者離開,不然就要打破梧州,城內化為飛灰。   梧州清軍當然拒絕,還反過來勸石達開,找個機會給太平軍反戈一擊,清軍可以原諒他,送他榮華富貴,還有大好前程。   石達開氣笑了,馮子材主動請纓為攻城先登,他沒有同意。石達開更在意太平軍的生命,他不要用人命堆出來的城。畢竟打梧州是想調動清軍,為太平軍打桂林減輕壓力。   三千黑旗營列陣城下,陣容完整,以火炮試探性攻城。炮火不斷,在城上收割一條條生命。   這次來的還有土家營,石達開的少數民族鐵粉,大黎壯族人最多,他們強悍、狂野、放蕩不羈,有著極強的進攻欲望。   石達開將盔甲,長槍盾牌,冷兵器一股腦地配置給土家營,一點都沒有把他們當成外人,讓馮子材帶他們,埋伏在清軍逃亡廣州的路上。   清妖勢大,殺官造反,石達開需要團結所有力量,建立民族統一戰線。   石達開認為,華夏文化的脊梁骨被打斷了,大清的漢人官都是一些蠅營狗茍之輩,所以每次攻城,他從沒有說刀下留人!   石達開不急著打下廣西,他更在意華夏文化的復興。隻要文化自信回來,他相信華夏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為了華夏文化復興,石達開認可華夷之辨,過去華夏族居於中原,是文明中心,逐漸產生了華夏血統和華夏禮義的觀念。   石達開當然知道,觀念會變得,先秦華夷區分的標準是禮儀。漢晉分裂時期,華夷的標準成了血緣。   那麼石達開作為老大,他未來的政權選擇哪一種觀點,作為民族政策?   他選擇全都要,包括血緣,地緣,還有衣飾、禮儀等文化。   石達開認為,自古以來在思想上,“華夷之辨”就有深刻的民族主義色彩。古代華夏放眼世界,史所罕見,有最強烈的民族主義。   春秋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左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論語》:“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大漢以後,儒家學說,內諸夏而外夷狄,主張以夏變夷,從而使華夷觀日益彰顯。   石達開的手下,不要大清官員,投降可以,交出權力,還想做官,那是做夢!他要打碎大清這個舊世界,包括大清官員。   太平軍的公務員沒啥做官的經驗,難免會犯錯誤,隻要不是主觀上奔著錯誤去的,都可以原諒。   石達開是通情達理的人,隻要是為了太平軍著想,他都不會怪罪,允許犯錯。   石達開相信華夏文化復興,到那時,江山如此多嬌,值得天下英雄豪傑盡折腰。   石達開在梧州城外不急,他眼光看的很遠,從玄門裡抽調廣東本地人,組成情報小組,代號按照前世看的,香港電影人物命名。   香港組有周星星,陳浩南,澳門有零零組,從一到九。讓張釗統一管理,走水路混去,埋伏在香港澳門,等未來需要的時候,發動起義。   廣西清軍很尷尬,他們麵對石達開的民族統一戰線,很快遭遇了困境。   梧州知府知道石達開不要留它狗命,已經做好了與梧州共存亡的想法。他好言勸說梧州地主,要他們要麼抵抗到底,要麼退去廣東。   他想的很美,他要做一個英雄,要梧州所有人陪著他一起死。他想和石達開打到底,戰到一磚一瓦,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地主們都不同意,這是他們的家,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憑什麼讓他們背井離鄉啊。   而且太平軍宣傳,隻要投降,把土地和財產的一半獻給南王,就可以不死。這次土家和客家地主達成一致,沒有一個答應梧州知府。   他們想坐山觀虎鬥,誰贏他們跟誰。故土難離,他們擔心走後,再也沒有機會回來。   石達開的太平軍,有糧食危機。有公務員站出來,希望不要采取聖庫製度,馬上打下梧州,以後要仿照大明的經濟模式。   他為石達開考慮,給出軍民分離的提案:“軍糧補給有限,不能白白用來養活累贅。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嗯?”石達開冷冷的看著這位公務員,看看他想乾什麼。   朱亮和很多公務員也支持可以試試,石達開心裡不樂意,不過既然大家都支持,他也不是獨裁者。   朱亮的後勤營,開始做實驗,上萬梧州百姓,在城西十裡,開圩市,營販運。石達開向深山各寨送去通告,表達的善意。太平軍麾下的土家營,現在派上了用場。   為了節約糧食,黃玉坤還製定供糧標準,將百姓的糧食消耗控製在一個月五十斤。   一名普通士卒,一個月供糧九十斤,可保持戰鬥力。   普通百姓,不用乾什麼重活,勉勉強強吃飽就行,他們要是吃舒服了,太平軍還擔心他們不乾活。   為了提高百姓乾活積極性,朱亮給出賺糧食的方法。比如參加太平軍的修路築城,為後勤營起鍋造飯。   石達開從土家營中挑選機靈的,向土著送信,進行貿易,他們前去溝通不會讓土著產生抵觸的情緒。   以前漢人和土著的矛盾,最容易爆發在貿易上。   一些漢人奸商誆騙土著,還自鳴得意,把辦法傳授給其他人。土著腦袋轉不過彎來,等到他們發現吃虧,直接動刀子了。   兩廣的商賈,風評不太好,他們目光短淺,大都賺一筆就跑,然後換一個地方坑蒙拐騙。   而石達開不一樣,土著深入了解,發現太平軍言行如一,自然願意跟著南王乾。   太平軍在梧州城外,營建的最大圩市,距離江邊不遠。朱亮負責,有固定的商鋪,不需要報備,管理相當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