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還命令張釗帶所有海軍,沿著海岸線,東征,把沿海地區全部拿下。 他的任務是和石達開合擊廣州,他的具體任務是看住英軍艦隊。石達開覺得英軍可能會參與,如果他們敢於開火,那就消滅他們,順便解放香港。 華夏三年二月二日,石達開在梧州的誓師大會剛開完,登上水軍船隻還沒出發,馮雲山的二兒子馮華夏報告,前方情報回來了。 馮雲山有兩子一女,分別是瑞科、瑞明和馮僧。大兒馮瑞明和女兒死在了廣州,瑞科被石達開的情報組救出。石達開給他起名,紀念華夏初生,馮華夏。還讓他跟在自己身邊,做了參軍。 汪海洋的第四師已經打下肇慶,留下兩千人,打地主。汪海洋率領其他八千人,隻撲廣州。 石達開很滿意,新人就是猛,汪海洋很棒。 石達開立刻帶著九萬大軍,全速前進。他到了肇慶,還沒下船,前方情報又來了。 英國艦隊進入珠江口,汪海洋正在和他們對峙,請示石達開,要不要全部消滅。 石達開有點急,打洋鬼子這事,可不能讓汪海洋搶風頭。石達開繼續前進,留下李秀成帶一萬紅旗營,去查抄肇慶地主。 汪海洋此時到了三水縣,這是廣州府下麵的大縣,離廣州很近。汪海洋輕取三水縣,英軍和清軍都震動了。 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敢怠慢,他是個很狡猾的人,能當上兩廣總督,一定有過人之處。他善於胡說八道,對官場把握得非常精準。 這一次,汪海洋兵臨廣州城下。他坑蒙拐騙,動員了十萬民團,企圖依靠老百姓對抗石達開。 此時的歐洲,工人覺醒了,紛紛鬧革命。英國作為工業國,也跑不了,石達開以為,洋鬼子沒時間在東方搞事。 不過英國駐守香港總督,腦子沒那麼聰明,本來這裡他就是被發配來的。他讓英國艦隊進入珠江口,在他心裡,沒人敢惹英國人。 汪海洋對抗洋人,他也有點擔心,畢竟大炮那麼大,船也那麼高。 英國艦隊派出翻譯,要求汪海洋退出廣州。這是什麼談判?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石達開終於趕到,他讓第二師和第五師從兩邊包抄英國艦隊,第三師和紅旗營把洋鬼子圍起來。 石達開心裡感到好笑。這個翻譯,太狂了,看來和清妖較量占據了上風,顯然有些飄了。 石達開淡定的點上一根煙,說道:“黑旗營行事不需要漢奸指指點點!我石達開行事,更不需要洋鬼子理解。 “看你也是華夏後代,跪下投降,把洋鬼子的情報交代出來,我饒你不死!” 翻譯大驚,真是大言不慚,洋人爸爸,天兵一到,讓你化為飛灰,你們都不想活了? 翻譯做狗習慣了,有眼力價,他不想吃眼前虧,轉身要走。黑旗營哪能讓他走,石達開一聲令下,江口軍校學生上前,把翻譯打翻在地,一頓嘴巴,劈裡啪啦,把狗翻譯臉都打腫了,讓你做洋人舔狗! 石達開沒把這小醜放在眼裡,莫小醜,去死,於是莫翻譯被押出去,然後一刀兩斷,拋屍荒野,被野狗吃了。 珠江口,太平軍把英國艦隊包圍起來,接二連三的新聞引爆了廣州輿論界。 尤其是,太平軍還放出風聲,聲稱隻殺滿人,殺廣州將軍穆特恩,這次起兵是為了驅除韃虜。 滿漢之爭乃是滿清官場禁忌。太平軍針對滿人,滿人當然急了,他們立刻在城內防守,不許漢人進入滿人生活區。 張釗已經帶著海軍,堵住了廣州灣的出口,廣州內外天地會的活動十分頻繁。 清軍缺少戰船,隻當作沒看見,該吃吃該喝喝,反正過一天算一天。 廣州城內,暗流湧動,一直和石達開暗中談判,香山五大洋行買辦,在一起開會。 經過討價還價,他們和石達開達成了合作協議,他們出錢支持石達開,作為回報,漢王把廣州城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設立海關征稅。 五大買辦為了掌握海關,也是勾心鬥角,其中鄭觀應把大兒子鄭州派到江口軍校,參加黑旗營,還把守寡的小女兒嫁給石達開做妾。 石達開也沒把他當外人,給他交了底,漢王要實行包稅製,海關的六成收入會歸黑旗營,其餘四層給五大香山家族,負責分配。 鄭觀應在會上,建議再給石達開半成,作為效忠漢王的誠意。其實這半成是他女兒要的,奶子不大,膽子卻不小! 石達開在床上摟著鄭家女兒,熟女,會玩,讓他很滿意。石達開承諾,他隻要六成,鄭觀應爭取來的利益,就給鄭家女兒。 其他四家還能怎麼辦,他作為皇親國戚,非要這樣,跟著吧,不然他背後搞個小動作,吃不了,兜著走! 蘇家主建議,漢王查抄廣東十三行,這樣他們在廣州就沒有競爭對手了。 廣東十三行,這是大清對外貿易的組織。大清對外貿易時開時禁,清康熙盛世,延續明朝隆慶以來的開放政策,實行開海通商政策。 1685年,伴隨著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 它是清政府設立在廣州口岸,特許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洋貨行,是半官半商性質的外貿壟斷組織。 清政府規定,洋貨行商人必須是“身家殷實,貲財素裕”者,為的是保證洋行經營的底蘊,和對外貿易的信譽。 清朝初年,廣州十三行實際是閩南商人,主導對外貿易,其中最傑出的伍家、潘家後來入籍廣東。 十三行時期也有“福潮行”的說法,把在廣州(含澳門)做生意的福建、潮州商人歸為一幫。 十三行商人與兩淮鹽商、山陜商人一同,被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是大清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設的沿海各關,僅留廣東的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 作為粵海關屬下的中外交易場所,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帝國惟一合法的外貿特區。 大清與世界的貿易全部聚集於此,直至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洋貨行獨攬外貿長達85年。 對外貿易鎖定粵海關一口之後,廣州口岸洋船聚集,商賈使節往來不絕。 各國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間泊靠廣州港,帶來異地的工藝品、土特產和工業品。 在十三行商館卸貨交易後,帶著中國絲綢的華貴、瓷器的典雅和茶葉的芳香,於九,十月間乘風回歸。 這就是十八,十九世紀中國的對外貿易景象,石達開後來在廣州舉辦,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雛形。 大清一口通商,十三行完成的貿易額迅速增長。 據清宮檔案記載,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稅銀僅52萬兩。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稅銀達到110萬兩。 鴉片戰爭前,洋船多達年200艘,稅銀突破180萬兩。“洋船泊靠,商賈雲集,殷實富庶”。 廣州十三行,這個遠離大清帝京的商埠,以其特有的商貿文化底蘊,與紫禁城內的皇家生活結下不解之緣,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經過各地勢力博弈,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經過廣東商人的爭取,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標誌著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 對外關口位於珠江邊上,作為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 廣州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時間推移,對於大清宮廷來說,在大陸南端,出現了一個富饒的天子南庫。 洋船到港數目,直接影響到粵海關的稅收,而海關貿易稅收,一向是清廷的可觀財源。 為此,清帝每年都要過問洋船數目,從而了解進出口貨物品種,及貿易稅收情況。 從廣東大吏歷年進呈的奏折、清單中可以看到,十三行年上繳稅銀超過百萬。 皇室的經費開支,通過粵海關輸送宮中,而皇室每年開銷白銀約在60萬兩左右。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為了廣州行商的利益,在製定“一口通商”政策之前,乾隆帝曾試圖加重浙江海關關稅,以迫使洋船集中在廣州貿易。 他說:“來浙者多,則廣東洋商失利。”然而,該策略並未阻止北上的洋船。 在廣州十三行的勸說下,乾隆斷然實行封關,僅留廣州一口對外開放。其原因既是為維護東南海防,也是為保證廣州洋行生意。 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的顯赫,使他們成為巨大的捐獻者。 成功的行商,除了精明過人、能財善賈的商業才乾之外,更有迎合朝廷的手段和能力。 為了求得外貿特權的穩定,每遇國家大事,行商都會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政府捐輸報效。 1787年,他們集體為臺灣林爽文之役,捐輸軍需銀30萬兩。 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萬壽、廓爾喀軍需、川陜剿匪、河南剿匪、黃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銀350餘萬兩。 這期間,廣東行商以各種公益事業為名向政府捐獻,平均每年超過10萬兩白銀。 行商還通過當時官吏品級商品化的捐納製度,以捐輸報效的巨款,換來許多官銜和職務。 洋行巨頭潘氏、伍氏兩大家族都曾捐得三品頂戴,十三行中後期崛起的行商梁經國,因多次捐書得到清政府加晉官銜,封誥通奉大夫(從二品封階),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 由此,十三行成為通達大清朝廷、既富且貴的官商,成為大清的忠臣孝子。
第5章 石達開10萬大軍掃廣東(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