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2屆公務員考試(1 / 1)

石達開兵不血刃,拿下廣州,要感謝香山五大家族。他任命蘇家主為廣州城守備,負責治安。   此時雙喜臨門,黃萍兒為石達開生了一個男孩,諸將紛紛慶賀。   晚上,鄭家女兒急了,她也要生個孩子!石達開和她親熱了一回,她還不依不饒。“老爺,看你往哪跑!”   石達開本想說要回應天府,被擠到床邊,想要喊停,卻被小嘴堵上。   石達開無奈,我的寶貝兒子,你來的太不巧,別怪為父,為父確實回不去看你啊。   此時,石達開已經控製廣東。他安排石祥禎的第一師,駐紮粵北郡,防守江西清軍。馮子材和黃四郎出潮州向東,以攻代守,打擊福建。   石達開把廣東也設五郡,潮州郡,粵北郡,雷州郡,香山郡,還有東都郡,也就是石達開的老家,嘉應州。   廣州單獨設經濟特區,負責對外貿易。廣州特區包括廣州,香港,澳門。沒錯,香港總督已經被抓了起來,正在等英國人出錢來贖回。   而澳門當局,也同意石達開派出軍隊駐紮在澳門,作為友好表示,石達開同意,葡萄牙人繼續管理澳門。   石達開還安排張釗的第二艦隊,駐守復興郡,第一艦隊,就是石秀帶西洋水手研究英國軍艦,駐守香港。   黑旗營兵力增加到十一個師,六國公每人統領一個黑旗營,兩個紅旗營。   石達開把香山改為南都,管理除了廣州特區外的整個廣東。他還安排劉永福帶第五師,駐守潮州。   湖南的左宗棠,福建的馮子材,雲南的彭大順,水軍羅大綱,海軍張釗,以及應天府的石鎮吉。   石達開帶著馮華夏,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暫時停在廣州城外。   李秀成作為總參謀長,帶3萬紅旗營駐守香山,修築兵營,炮臺,防禦英軍可能來的突襲。   華夏三年四月,馮雲山被石達開調來廣東,準備第二屆公務員考試。   華夏三年五月,石達開在香山宣布,六月在廣州舉辦第二屆公務員考試。   他特意查閱了以前的科舉資料,發現中國選才取士製度,真的歷史悠久。馮雲山請石達開仔細研究,說是好東西。   唐朝科舉開始,允許平民報名參加,不必推薦,而大唐以前,沒有高官推薦,無法參加科舉。   宋代進士考試,為三年一次,但每次錄取的名額,比唐代擴大了十倍。且糊名謄錄並行,一是考“策論”。二是考“詩賦”。   宋朝科舉被富人家庭包攬,把所有讀書人都吸引了進去,士人頭白身衰,出入科場,死而後已。   而在唐朝,科舉不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從科舉人才比較,唐朝政績卓著的也比宋朝多。   宋朝科舉,單有文采隻會做考場文字,不懂治國的人被選在高第、名列前茅。   明代欽定朱熹注《四書》《五經》為官學書籍,科舉考試建立在學校考試的基礎上,“科舉必由學校”,以八股文取士。   八股文,以“載道”為追求,有起、承、轉、合規定程式的約束,代聖人立言的口氣議論時政,便於閱卷官評判試策優劣高下。   石達開還發現,科舉的科目,也不斷變化。歷史悠久也不光是好事,這觀點太亂了,好聽點是啟發智慧,難聽點就是都有私心。   唐朝科舉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宋朝科舉有進士、明經科目,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科舉的主要科試,都是定期舉行的。唐朝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   科舉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禮部的省試與廷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省試為“會元”,廷試第一名為“狀元”。   漢朝時置“五經博士”,即詩、書、禮、易、春秋。景帝獎文翁興學,“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   《熹平石經》為東漢熹平四年(175)開刻,有詩、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共七經,凡六十四石,計200910字。   唐貞觀年間,詔顏師古、孔穎達、王恭等撰《五經正義》。唐科舉有明法科,永徽四年編成《唐律疏議》。   唐明算科,試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夏侯陽算經等。武則天朝開武舉。玄宗開道舉。   《開成石經》始刻於唐太和七年(834)十二月,有周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共十二種,計650252字。   五代馮道主持國子監校定刻印九經。宋代王安石等撰《三經新義》。南宋朱熹撰《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二十六卷等。蔡沉撰《書集傳》。   八股文是文體形式,《明史·選舉誌》:“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   “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製義。”   石達開已經決定,棄用八股文,他發現,除了科舉,選拔人才,還有很多方法。   周代以“鄉舉裡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   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隻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   諸侯國的各個組成部分,由統治集團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製度。   這種製度下,即使有某種舉薦選拔,也不超出宗法家族的範圍。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製被嚴重破壞,一些原來不是貴族的下層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過舉薦、考核的人才越來越多。   舉薦考核製度逐漸完善,而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麵的擴大,加速了這一過程。   漢朝,提拔民間人才采用的是察舉製與征辟製。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   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采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並為一科,稱為“孝廉”。   “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東漢時為了避諱劉秀,而改成“茂才”。   唐宋時,一般讀書應舉者為秀才,明清特指,通過初級“縣試”入學的學生為秀才。   漢代各科察舉,都要通過朝廷考試。但與科舉考試的區別在於,考試在察舉中並不重要,舉薦是決定性的。   察舉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基本不存在黜落,“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   貲選,是以財貨資產作為衡量,以此選任官吏,早在秦時已有。漢惠帝時,選官“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   西漢中,察舉製應時而生。“察舉製”始於漢惠帝,漢武帝時成定製。經道德考察,再由引薦出仕。   東漢中,尚書令左雄改察舉製,加試,儒者試經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文吏試章奏,同時還規定,參與舉孝廉的人在40歲以上。   若想通過察舉入仕,除非驚才絕艷,否則隻能苦苦熬到四十歲以後。   舉薦權掌握在皇帝以下,各級官僚權貴手中。   漢初以來”任子“、“貲選”、皇帝和各級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進行。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征辟為州郡吏員,由上司向中央察舉為秀才、孝廉等等。   但是,沒有門路的布衣平民,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製,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   西晉、六朝時沿用此製。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士族得以把持朝廷。   南朝齊時,秀才科的策試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定,“五問(合格)並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   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與第”,不予授官。   南朝梁時,梁武帝在建康設立五經館,考試及格就給官做。   各地寒門士子紛紛投館就學,其考試辦法為,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石達開真的很佩服馮雲山,他隻是看,就暈頭轉向了,這老兄竟然每一張都有批注,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