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沒有幻想英國會放下復仇,他在接見蘭芳共和國的求救使者。石達開答應他們的請求,同意蘭芳回歸華夏。 他說,不能再允許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允許西方洋人在餐桌上、而華夏人隻能在菜單裡。 馮華夏在五大香山家族的引領下,查抄了廣州十三行,收獲巨大,白銀無數,糧食堆積如山。花了十幾天,連一家財產都沒算清。 石達開命令馮華夏在廣州城開倉放糧,李世賢負責把白銀運到香山,設漢王府銀庫,作為黑旗營的財產,負責兌換漢王幣。 現在江門軍校學生,有很多地主孩子,石達開很重視學生們的團結,有時間就給江門軍校學生上課,你聽,又開始了! 你欣賞藝術品,那是你的世麵。牛娃在山上奔馳,那是他的世麵。 什麼是沒見過世麵?指責放牛娃不懂藝術,或者放牛娃指責你不懂放牧都不是!城裡的孩子見過車水馬龍,鄉下的孩子見過滿天繁星。 所謂“世麵”,隻不過是你能看到的表麵現象,你們誰又比誰更見過世麵? 世麵就是坦然的接受,千奇百態的人和事,你們還是學生,怕被人說沒見過世麵,這是不對的! 朱門酒肉臭,山珍海味,這不是世麵!路有凍死骨,雨雪風霜,這才是世麵!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是見沒見過世麵,而是能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 同時,蘇家主按照石達開指示,按照官府名冊抓人,男的殺掉,女的交給五大香山家族處理。 葡萄牙人羅三哥也和香山五大家族在廣州設水陸衙門,籌劃海關征稅。 石達開還下令,秦日綱出任海外省高官。沒錯,秦日綱的位置很尷尬,國公吧,功勞不夠,師長吧,他的資歷又太高。 秦日綱為華夏流過血,他為黑旗營立過功!石達開左思右想,乾脆到海外去開土拓疆。 秦日綱在忙著找幕僚陪他去蘭芳共和國,他還給石達開建議,在海外設玄門分部。 海軍出發前,張釗把義律人頭放下,終於為父親報仇雪恨了! 張釗哭了一場,讓僧人誦經,排下許多祭物。五七個僧人,從小山轉到橋上。兵士們早就擺下黑豬白羊,金銀祭物,點起香燭。僧人們搖鈴念經,祭奠張釗父親。 張釗跪在墳前,“爹,願父親在天之靈,佑兒平安。” 說著,他拿起義律人頭,扔到火裡,又把衣袖掀起一塊,當場斬下!“兒子今天發誓,為漢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等我回來,一定給父親大人重修陵墓!” 石達開宣布,蘭芳共和國為華夏海外省,任命劉阿生總長為鎮南將軍,南海侯,調任廣東總管。 張釗率領海軍第一艦隊,保護秦日綱帶一千黑旗營去上任,海軍第一艦隊,駐紮蘭芳,全軍出擊保衛海外省。 蘭芳共和國,成立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是南洋華人創立的。 1776年,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羅芳伯與陳蘭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類似於東印度公司。 1777年,“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羅芳伯擔任國家元首“大唐總長”,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 共和國建立,名譽總製是大埔縣的陳蘭伯,實際首任總製是羅芳伯。 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這種漂洋過海,南洋謀生的移民浪潮史稱“下南洋”。 “下南洋”在福建、廣東、臺灣一帶也稱“過番”,指到南洋一帶謀生。 中國人的南洋路,到了清朝,越走越寬,呈現大規模的遷徙潮。 “閩粵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較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難以維持。 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700多萬中國人漂洋過海,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謀生。 廣東人擅長經商,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由於歐洲人騷擾,當地華人社團,從廣東省請團練,來南洋擔當保鏢,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 清朝乾隆年間,廣東嘉應州客家人吳元盛,因為謀劃起義事泄,逃亡到婆羅洲,創建了“聚勝公司”,成為公司首領。 後來其下屬羅芳伯,聲望逐漸超過吳元盛,反而成為吳元盛的上司,羅芳伯成立“蘭芳公司”。 當地的土著酋長,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羅芳伯就在坤甸成立“共和國”,總攬保安工作。 各部族的內部事務,由酋長負責。未加入的部族,看到共和國的成功,紛紛表示願意加入。 石達開的客家人前輩,羅芳伯少負奇氣,生性豪邁,行俠好義,喜結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35歲的羅芳伯下南洋謀生,歷經風浪,從“三發”的地方上岸。 羅芳伯來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客家人來到加裡曼丹謀生,他們集中在坤甸一帶。 有的在農村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在山區開采石油和煤礦。 當地的條件極為艱苦,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關心和照應,被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存,他們團結互助,結成了不少“客家人同鄉會”。 起初,芳伯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膽識、有才能,又懂武術,身體壯實,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 加裡曼丹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采礦公司互相爭鬥,外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武裝入侵,內憂外患極為劇烈。 羅芳伯站穩腳跟後,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成立客家人與當地民眾結合的軍隊,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軍事上的勝利,提升了羅芳伯的政治影響。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 羅芳伯率領的部隊,已經有三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 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不答應做國王。 羅芳伯就派人回清朝,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但清廷以海盜匪巢視之,不接受南洋客家人的國家。 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華夏之心決不可變。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 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 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 羅芳伯等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隻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 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象,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 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到了廢清時期,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顧及南洋。於是荷蘭人趁著鴉片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麵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麵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 清朝不支持,武器裝備又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危險了。他們聽說客家人石達開,在廣州稱漢王,大總長劉阿生大喜過望,就派了使者來求援,要成為華夏的一個省。
第19章 石達開要了蘭芳共和國(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