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確實貪圖富貴,迅速腐化,但太平天國整體上還行。 太平軍進城後,按舊例在天京設立了女館,男女分開居住,所有女性都必須參加勞動,刺繡、縫紉、運糧、挖渠、伐木等等。 從廣西過來的客家老姐妹,常常催促江蘇的新姐妹快點乾活,裹小腳的江蘇女性難以忍受大量勞動時,老姐妹甚至會鞭打他們。 太平天國這種變態的男女分居製度,一直到兩年後才徹底結束,倒不是因為領導層改主意了,而是糧食不夠吃了,隻能釋放女性回家。 太平天國對儒家十分憎恨,到處燒學宮、毀孔廟,但太平軍進南京後,迫切需要讀書人來幫助自己起草報告,對他們十分尊重。 他們著民眾常服,免除他們的兵役,叫他們“先生”,跟軍官同席同食,像對待貴客或老師一樣對待讀書人。 他們每日三餐,通常是八個人一桌,二葷二素四個菜,吃飯前要全體肅立,主管帶頭禱告,感謝天父恩福之類,這應該是洪秀全在廣州羅孝全那學來的。 洪秀全到每座城市,都特別喜歡過一過開科考試的癮,對沖當年屢試不中的挫折感,那總得給讀書人一點麵子吧,要不誰來考? 其中魏源很受太平天國尊重,石達開還寫信要,不是白要拿糧食換。 魏源是當時極難得的開明派,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石達開和左宗棠十分看重他。 太平天國沒有立刻答應,他們和石達開又來回討價還價,最後才把魏源通過水路送去了廣東。 為了避免士兵和百姓沖突,太平軍住在天京城內,百姓則住在近郊,城區就是一個軍營,沒有任何店鋪,他們平時買東西,都得到城外的商業街上去。 太平天國高層製訂的策略,是韋昌輝為中央軍總指揮,守衛天京及周邊。 西征軍,由胡以晃為總指揮,向西占領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再攻入四川。 北伐軍由蕭朝貴帶著,李開芳和林鳳祥,向北一路占領北京,之後拿下陜西、甘肅、山西,再折向四川。 最後北伐軍和西征軍,在四川勝利會師,拿下整個大清。 這個戰略聽起來相當扯淡,也不知道洪秀全和楊秀清哪裡來的勇氣,是找梁靜茹要來的嗎? 太平軍將掃蕩大清,想象得過於兒戲。歷史上,從沒出現這種孤軍深入、缺少後援,還能打遍無敵手的情況。 大清地形太復雜、氣候相差太大,士兵常常水土不服,很難一口氣打得底。就算這一路摧枯拉朽,攻城容易,又怎麼控製打下來的區域呢? 北伐軍,一句淡淡的“占領北京後轉陜西”,好像打北京唾手可得一樣。 那可是一個帝國的首都,集大清資源保衛的地方,光駐防的常備軍就有20萬,就憑北伐軍這區區兩萬兩千人,一路殺過去然後爆種拿下? 這份戰略實在是荒唐極了,不像西征軍那樣,打不到四川,也可以擴充領土、兵馬、財源是正常的戰略,北伐軍這種打法,純粹送死。 麵對江南江北大營圍堵,製定出擊策略時,太平軍又開始瞎扯淡。 在北伐這件事情上,洪秀全意圖奪回軍政大權,想通過拉攏蕭朝貴,削弱楊秀清,因此支持北伐。 蕭朝貴要北伐沒啥想法,就希望以全軍之力北上,一舉擊潰清廷。 蕭朝貴是為整個天國著想,但洪秀全和楊秀清卻在這件事情上,為自己的權利考慮。 因為太平軍諸王都主張北伐,楊秀清隻能接受,但他讓蕭朝貴帶著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以及西王的士兵出戰,自己則留在天京。 這樣北伐的軍隊實力不弱,如果戰損,蕭朝貴的實力受損,在他可承受範圍之內,如果真攻破北京,那就當撿了個大便宜。 所以北伐的隊伍,這種危險的事,還是蕭朝貴帶兵出征。 北伐風險高、難度大,蕭朝貴作為第一猛將出征,這是十分合情理的。 蕭朝貴帶著大軍,也沒考慮太多。讓林鳳祥和李開芳為先鋒,從一開始,他就沒多想。 洪秀全和楊秀清的內部矛盾,從紫荊山延續到南京城,已經難以調和。不過他們要你死我活,還需要一點時間。 一個缺少核心領導的團隊,有力氣也沒辦法往一處使,真的很難搞啊。 華夏三年5月8日,在做了一段時間準備後,蕭朝貴命令李開芳、林鳳祥、吉文元率部由揚州啟程,乘船千艘,西上長江,開始了太平軍的北伐。 李開芳和林鳳祥出發的那天,千艘戰旗排列整齊,旌旗在風中招展,聖兵們士氣昂揚。 蕭朝貴以為這一去,就要掃蕩北京、平定華北,直搗清廷黃龍,卻不知道從一開始,這就是條不歸路,幾萬老兵,個個死期將近。 太平軍的北伐並不是一上來就被乾倒,而是經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 太平軍北伐的先鋒是李開芳、林鳳祥,蕭朝貴帶著朱錫琨和吉文元在後麵,他也累了邊走邊休息。 因為洪秀全叮囑北伐軍“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糜時日”,蕭朝貴把軍隊集合後,太平軍打得飛快,跟頭瘋牛沖進羊群一樣。 北伐軍在安徽、河南隨意沖撞,一個月內連克滁州、鳳陽、懷遠、蒙城、亳州、德府(商丘),並在德府繳獲兩萬多斤火藥。 出發時兩萬多人,這一路不斷有撚軍、遊民、團勇跟著加入,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居然擴大到十萬人。 北伐軍來到德府劉家口準備渡黃河時,清廷已提前知道其意圖,將沿途船隻燒毀。 蕭朝貴現在感到沒有知識分子,確實挺麻煩,不知道怎麼過河。他帶著北伐軍隻能沿河西走,19日打到開封城外,打不動。 蕭朝貴野戰無敵,不過清軍都在城裡待著,不和他野戰,這就麻煩了。蕭朝貴隻能在河南亂竄了,到處亂跑,遇到一個本地農民,終於在7月4日從鞏縣渡過黃河。 過河後,蕭朝貴照樣英雄本色不改,北伐軍還是勢如破竹,拿下河南溫縣。 華夏三年七月七日,進攻懷慶府(沁陽),懷慶知府餘炳燾也是大清忠臣,死戰不退。太平軍三次破城,都沒能勝利。 這時清軍支援趕到,很不好打,太平軍圍城,僵持了兩個月就是打不下。 9月1日北伐軍主動後撤,然後突然西進,進入山西,在山西省乒乒乓乓一頓亂打,又經黎城返回河南。 蕭朝貴在臨銘關擊敗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一萬多人後,一路向北,10月13日距保定也隻有30公裡。 而從保定再到北京,今天開車也就160公裡,5個月時間打出這種成績,太平軍的戰鬥力真的沒話說。 太平軍從廣西桂平起家,現在居然從南打到北,離京城也就兩百公裡地。 京師一片震動,鹹豐大怒,將訥爾經額革職,急命勝保為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前來圍剿北伐軍。 勝保就不提了,後期被陳玉成追著打,跟爸爸打兒子似的,都被打出精神抑鬱了。 但僧格林沁是有真家夥的,據說僧格林沁治軍有兩個特點:一是軍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 他吃飯時接到報告,說哪裡發生了擾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馬,懷揣饅頭數個而往。 二是軍旅途中,他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帳,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士卒不飯他不用膳。 有一次軍糧斷絕,隻剩胡蘿卜數石,部下以此充饑,難以下咽,僧格林沁就坐在軍帳前連吃數根,意猶未盡,眾將士見了,不敢再有怨言。 據傳,他每次出戰,都要先樹立一麵大紅纛,招降起義軍中的難民,加以厚待,每每“全活甚眾”。 他是蒙古人,小時候靠給土豪放羊生存,因被某個做郡王的族伯認作養子,繼承了郡王爵位。 因這位郡王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也就從放羊娃成了皇親國戚,進入滿清核心圈層。 因為出身貧寒,他沒有八旗子弟的紈絝之氣,樸實努力、豪爽悍猛。 道光很喜歡他,許了一位格格給他,又讓他去軍隊鍛煉,僧格林沁訓練十分刻苦,也帶出了一支真正能打仗的軍隊。 這哥們是真拚,五十多歲時追擊撚軍,能十幾天不離馬鞍,累得雙手連馬韁都拿不住,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騎馬。 主將這麼拚,下麵的小弟哪裡敢偷懶,因此他手下的軍隊,是真的不怕死,是真的能打。 其實在遇到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前,僧格林沁也就在密雲剿剿匪什麼的(那年頭匪是真的多),沒有什麼過硬的戰績,而這時他都39歲了,看起來也沒多少時間刷出戰績來。 有的時候還真是那麼回事,是你的早晚都會來!趕巧不巧,北伐軍沖過來了。 僧格林沁興奮得哇哇大叫,抽出雙刀,領著4500名蒙古馬步軍,就朝著李開芳、林鳳祥沖了過去。 北伐軍終於遇上了他們的宿命對手,僧格林心!
第26章 太平軍的北伐(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