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華夏軍東進福建(1 / 1)

石達開知道南少林起義軍的騷操作後,沒有急著出兵。他在思考應付英法聯軍,歐洲大國信奉武力,不在戰場上較量一番,英法是不會罷休的。   石達開在海南天使城,設海軍學校,讓石秀負責培養海軍戰士。   石達開還在加緊造船,他準備擴大海外貿易,同時進行海外移民,增加糧食供應。   目前的移民是廣東的去蘭芳,有秦日綱負責。福建的去紅河三角洲,有張釗負責。石達開還為下南洋解決了後顧之憂,隻要下南洋,參加華夏軍的軍屯,家屬一律編到後勤營。   在廣東,南海侯大搞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他還減免稅負,嚴懲貪官。   為了保障紅河三角洲的安全,石達開調彭大順,帶黑旗營一萬,紅旗營兩萬,組成南進軍團,從廣西鎮南關出發,一路沿海南下,目標是紅河三角洲。   把事情處理完後,石達開下達福建進軍計劃。馮子材和黃四郎組成東進軍團,從陸上進攻福建。   石秀和大鯉魚的兩隻艦隊沿海而進,讓南少林起義軍在福建配合,水陸兩路齊頭並進。   福建巡撫徐宗乾,挺有本事,擋住了馮子材的東進軍團。沒辦法,馮子材不熟悉地形,一時半會還真拿不下福建。   馮子材立刻求援,石達開把總參謀部的參軍集合起來,商議如何援助馮子材。總參謀部也做了調整,李秀成任總參謀長,馮華夏和劉永福為副總參謀長。   李世賢接任第五師師長,暫時駐紮潮州,做好馮子材的後勤。   華夏三年六月,南少林引領華夏軍海軍炮轟,戰火燒到了今福建漳州、永定、長汀、連城、上杭、武平,以及江西龍南等閩贛各市縣。   福建方麵的清軍主力,福建巡撫徐宗乾帶著清軍看著,他沒有水師乾瞪眼沒轍。   期間,馮子材多次率紅旗營想從福建武平方向沖開突破口,但均被徐宗乾率領的清軍給抵抗住了。   徐宗乾在巡撫任期內,除了對抗馮子材,他的主要工作還有對臺管理。因為臺灣都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巡撫徐宗乾不容易,為臺灣事務可謂操碎了心。   徐宗乾剛上任福建巡撫時,第一時間就去了臺灣巡視。他這麼著急去臺灣做什麼呢?   閩中好亂之風,臺灣為甚。先生之巡臺也,方赴任,值漳、泉民鬥,閉城已三日,即馳往擒治之。   清代臺灣民眾以福建漳州籍、泉州籍移民居多,他們到了臺灣後,還是以原籍劃分社區,經常發生械鬥,徐宗乾這是去臺灣治理打群架事件去了。   實際上,作為江蘇通州人氏的徐宗乾,跟閩臺兩岸(歷史上均屬福建)的淵源遠不止於此。   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徐宗乾就從四川,直調福建任汀漳龍道,管轄漳州、汀州、龍巖三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徐宗乾又被調任福建臺灣兵備道,掌管全臺軍務。他負責臺灣,這麼長時間。由此可見,對臺灣有多麼熟悉。   領兵打仗、緝拿匪患,當然是臺灣道臺的第一要務。   華夏三年,臺灣洪恭等人,起兵攻陷臺灣縣、鳳山縣,徐宗乾領兵平定了起義軍。   徐宗乾不隻知領兵打仗,他作為嘉慶二十五年的進士,是個真材實料的大文化人,他對金石之學、孔門儒學的保護和傳承貢獻極大。   徐宗乾的官場生涯早期,一直在山東為官,且一待就是二十年左右,歷任泰安、曲阜知縣、濟寧知州等。   身為臺灣兵備長官,徐宗乾還善於巧用民俗文化,促進社會治理。   華夏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按照舊例,臺灣民眾巡遊神像。   結果有兩路迎送隊伍,因為爭搶巡遊路線,大動乾戈,相約械鬥。關鍵時候,天降大雨、驚雷滾滾,化解了這場大規模紛爭。   這兩路人,如果照約械鬥,必然死傷多人。如是推之,可謂媽祖顯靈,挽救了信眾。   清軍雖擁八閩之地,但各地守將心意不一,多有向石達開暗中歸降者。石達開派石祥禎的第一師,從閩北突襲,諸城相繼被攻下,福州也被華夏軍第一艦隊圍住。   石秀和大鯉魚率軍抵達福州後,入五虎門,駐師南臺河口,迅速包圍了福州。   黃四郎曾派使者入城招降,清軍殺了使者,領兵出南門迎戰,被石秀的第一艦隊殺得大敗,“眾潰,入城拒守。”   “是夜,有當地地主遣人納款,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第一艦隊於臺上蟻附登城,遂開南門。石秀擁兵入,清軍拒戰於水門,擊殺之。   清軍自西門出走延平,滿人官員皆懷印綬、挈妻子遁去,福州知府赴水死,守將不屈,下獄死。   時滿人將軍,聞華夏軍攻城急,嘆曰,戰守非我得為,無以報國!   滿人乃積薪樓下,殺其妻、妾及家人,縱火焚之,遂自刎。   清軍無奈,隻得擁兵死守延平(南平)。不久,漳州、泉州、建寧(建甌)皆落入馮子材之手。   華夏三年七月,華夏軍水路繼續出發,配合馮子材,繼而攻克延平。   在水路軍由東向西挺進時,陸路馮子材由西向東連克邵武、建陽、建寧(今福建建甌)。   然後兩路大軍同時揮師東南,為全麵解放福建做了準備。馮子材部於八月初一日,攻克漳州,大鯉魚部於初二日奪取汀州(今福建長汀)、寧化。   徐宗乾帶著清軍,還算聰明,他們沒有堅守,而是一退再退,退到浙江金華防守。   馮子材的土家營也跟著到了,沒有機會勝利,華夏軍就回師休整,屯兵衢州,雙方形成對峙。   盡管福建通往應天府的陸路不好走,黃四郎還是千方百計由海路,過廣州,運去香山大批糧食等物質。   因此,他得到了石達開的嘉獎。黃四郎被任命為福建總管,帶著公務員和紅旗營,征兵,分地,屯田。   南少林也有功,石達開把泉州賞給南少林,讓他們采取包稅製管理。   翌年,黃四郎修繕連城冠豸寨,鑿開清流九龍灘,以通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