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湘軍痛失主將(1 / 1)

華夏四年初,太平軍北伐主力陷入被動,被圍困在連鎮。而西征非常順利,再次拿下武昌。   太平軍大將胡以晃,帶著一萬多軍隊,在圍困廬州城的江忠源。   楚軍江忠濬和劉長佑,於1月10日帶領勇士們來救江忠源,他們在西平門外的五裡墩紮營。   江忠源的堂弟江忠信,也隨江忠濬抵達廬州。為了救援江忠源,城外的楚軍與太平軍展開了激烈戰鬥。   一時半會分不出勝負,劉長佑和江忠濬決定派人進城聯絡,內外夾攻。   江忠信夜間帶著銀餉,偷偷穿過太平軍的防線,進入城內。   他們為城內守軍鼓舞士氣,並告訴江忠源援軍已經抵達。楚軍將領都司戴文瀾,也帶著58人一同趕到廬州,並帶著銀餉進城。   廬州城外,太平軍的騎兵遍布四周,將清軍的援軍阻擋在外。楚軍無法接近城墻,太平軍仍然占有優勢。   江忠信留在城內,多次修復被破壞的城墻,甚至爬繩出城,襲擊太平軍的營地。如果樂觀一點,這看起來好像廬州安全了。   太平軍攻城的一個多月內,作為瀘州城代理知府的胡元煒見大勢已去,為求自保,竟派人暗自出城私通太平軍。   他將瀘州城內的城防兵力,全部透漏給太平軍。胡以晃獲知城中的虛實之後,當即發起全麵進攻,並且組成先鋒軍,攻打廬州城防最為薄弱的水西門。   1月15日淩晨,廬州城內外濃霧密布,視線極差。太平軍在水西門下的隧道,爆破埋設其中的地雷,炸毀了十多丈的城墻。   不久,水西門被太平軍強勢攻陷,浩浩蕩蕩的太平軍人馬,攻入到了廬州城中。   江忠源見狀,當即率領城內的清軍前去抵禦,雙方就此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結果,江忠源寡不敵眾,身上多處掛了彩。   部下馬良勛見狀,當即將身負重傷的江忠源背起,向外突圍。   這時,江忠源知道,廬州城馬上要被太平軍拿下,自己小命要完。   但他不愧是名將,仍然擔心族弟江忠信的安全。在他的催促下,江忠信急忙逃出城市,幸運地保住了生命。   江忠源的隨從們環繞在他身邊,試圖殺出一條血路。   突圍到水閘橋時,江忠源與馬良勛走散,一人一刀,繼續與太平軍展開廝殺,但是由於太平軍人數太多,使得江忠源無力再戰。   江忠源見情勢不妙,試圖自盡,但被身邊的人阻止。一名壯健的軍士背著他逃跑,江忠源咬住軍士的脖子,逼他放開。   太平軍越逼越近,江忠源逃至水關橋的古塘,身上已有七處受傷。他從橋上跳入古塘溺亡。   與江忠源一同死在廬州城的,還有不少清軍將領。六安來到廬州的參將馬良勛,以及湖北來援助的參將戴文瀾,縣丞艾延輝與興福,都死在廬州城內。   江忠濬帶領鄉勇前來援助,未能救出哥哥,感到無比痛苦。他決定留在安徽,收集江忠源的屍身。   在江忠源去世後,他的弟弟江忠濬四處尋找他的遺體。一位名叫周昌發的老兵,潛入廬州城,最終在古塘發現了江忠源的屍體。   周昌發十分心細,解下自己的衣服,將江忠源的屍體包裹起來,在太平軍控製的地區繞行,最後成功地將屍體帶出了城外。   江忠濬派人將他的哥哥遺體,走水路送回新寧,安葬在家鄉。   清朝的統治者得知此事後,為表彰江忠源的忠誠和勇敢,追授他總督頭銜,給予他“忠烈”的稱號,安排了祭奠。   後來還賞賜他騎都尉,及一雲騎尉世職,褒獎三代,並且命令為他建立祠堂。   江忠源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近代軍事人物,在清朝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他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他以儒家士大夫的身份領軍,對太平軍恨之入骨,成為了太平天國運動早期的一大勁敵。   江忠源作為程朱理學學徒,對清朝末期的軍政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忠於大清,擅長領軍作戰,從廣西開始,和太平軍打到安徽,屢戰屢勝。   正是因為這些,清朝政府在他在世及去世後,多次提拔他,給予他極高的榮譽。   湘軍的後來將領,如曾國藩、胡林翼等,都將他視為湘軍領兵的先驅和模範。   然而,江忠源的問題很簡單,他看不清天下大勢,試圖螳螂擋車,以為這就是忠於國家。   在具體戰術上,他的楚軍損失嚴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卻沒有及時招募補充,最終在太平軍的進攻下,也算求仁得仁,兵敗身亡。   江忠源的努力,如同曇花一現。他組織和訓練楚勇,創造了一套新的方法,對湘軍和淮軍的訓練,起到了示範作用。   湘軍以“忠義血性“的儒生為將領,用樸實而直率的農民作為士兵,將必親選、兵必自招。   然而,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他雖然優秀,並未能扭轉乾坤,最終導致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江忠源治軍,對部下真心實意,部下都願意為他去死。他對部下的管理也非常嚴格,楚軍過處,秋毫無犯。   每次戰鬥,他都會親自上陣。他指揮作戰,策略出眾,能以少勝多。   他還善於拉攏手下,在守城時,他每晚都會巡城一周。當看到士兵們飯菜清淡,他會下馬,親自嘗一口,然後說:“巡城餓了,與你一起吃頓飯。”   士兵們被他的行為所打動,不忍背叛他。大清其他將領,綠營的士兵看到江忠源如此,也對他肅然起敬。   江忠源建軍以後,以消滅太平軍的戰略為己任。他經常說:“天下大亂,不知何時能了。我應該棄文從戎,專門為國家治兵討賊。”   江忠源在廬州戰死,湘軍失去了一顆將星。他的死,仿佛預示著大清的滅亡。   湘軍因江忠源的去世,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他死後,另一位湖南人必然會接過湘軍的旗幟,走上戰場。   這位即將登場的湘軍領軍人物,便是在嶽州練兵,滿肚子委屈,一直要做大事的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