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來的女記者二(1 / 1)

嬰寧到文化新聞部報道的第一天就不順利。   黎主任帶著她向三個記者一一打了招呼。黎主任當眾說按照報社的規定新來乍到的記者都是先擔任實習記者,所謂實習記者的意思就是沒有采訪單位可以采訪,需要寫稿但是又幾乎沒有新聞稿件來源,用行話加做“沒口子”,再解釋的大白話一點就是領導考驗新人有沒有野外生存能力。   因為實習記者除了跟著成熟記者采訪在寫好的稿件後麵加一個實習記者某某某的署名之外,其實是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收入來源的。   關於實習記者這個定義,2003年左右的時候全國幾乎所有的主流市場報紙都已經完成了初期建設,大多數都算是邁入了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各個版麵的記者都已經完成了采訪路線口子的劃分,也就是行業裡的所謂“肥口子”和“瘦口子”的劃分,“肥口子”的定義是采訪對口單位訪或者規定內的采行業可以非常穩定的源源不斷地輸出新聞來源和紅包,這樣記者可以稿分和紅包兼得,兩全而其美。“瘦口子”的定義是采訪對口單位或者規定內的采訪行業沒有穩定的新聞來源和紅包,這樣的口子記者們都不願意去接。每個部門的主任在分配“口子”的時候無不遵循肥瘦搭配的原則,這樣才能兼顧公平,大家心裡都明白文人打堆的地方是非本來就比普通的地方要多得多。   黎主任手下的文化新聞部,采訪路線口子一共有演出,影視和圖書考古展覽等幾大版塊,最肥的演出口子是強將曲玲玲的,她采訪路子廣,出稿量巨大,文筆在娛樂記者裡麵是相當出色的,這塊分給她是當之無愧。突發的重要娛樂文化新聞黎主任也是第一時間點名讓她去采訪,越重要的新聞,報社越會重點報道,稿子甚至會超越版麵本身的限製,直接升級到頭版頭條去發布,稿分高收入高,別的媒體也會在相應的版麵予以轉載,這樣記者就會名利雙收。   曲玲玲因此是整個文化新聞部最忙碌的一個,每天不是在采訪的路上奔波,就是在報社的電腦前埋頭寫稿。除了寫稿強悍,她的個性也是相當強悍,別的兩個記者雖然心裡覺得主任對她確有一些偏愛之處,心裡多少有點不以為然。但是奈何曲玲玲自己也很爭氣,的個性她相當潑辣果敢不帶任何假模假式的所謂文人氣,自己分內的不用多說一定會牢牢看好,任何其他機會她一個也不會放過。所以每次搶新聞的時候都是曲玲玲全麵獲勝。   和曲玲玲相比,另外兩個記者多多少身上帶了點黎主任的文人氣質,但是用孟主任的話“沒得用哈,李鵬和薛妍雁都是隻得了黎主任的表麵那點兒形,沒有得到人家黎主任年真正的神哈。”   李鵬負責文化新聞部的影視版麵,他長得秀氣斯文唇紅齒白,皮膚白皙,個子也是高挑清瘦,雖然比不上孟主手下長相俊美的雙胞胎林氏兄弟,但他在整個報社而言都算得上是美男子一枚。美男子李鵬的終身早早就確定了,他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女友,所以一畢業就立刻成家。讓廣大未婚的女記者唏噓不已。相比曲玲玲的才情,李鵬顯得平淡一些,他個性相對溫和,四平八穩,做新聞的基調是秉持絕不犯錯的原則,沒有突出的作品也很少挨報社領導的點名批評。   薛妍雁和李鵬相比,個性鮮明太多。她的籍貫是上海,雖然父母一輩已經遷到四川某三線城市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幼時在上海呆過好幾年時間,她因此會講一口上海方言,也具有上海女人那種特有的目光空一切的造作,但是上海女人的嗲勁兒在她身上倒是看不到分毫,薛妍雁長得小巧玲瓏,五官有幾分精致,但是臉上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怨氣,平時喜歡懟天懟地懟一切她不習慣的事情和人,薛妍雁自認為這是她的文青本色所致。用孟主任開玩笑的話來講就是“我總覺得好像大家夥兒都欠了薛妍雁多少錢似的。”   薛妍雁負責的是文化新聞部的真正文化的部分,圖書考古和展覽,她跑新聞相對佛係,而且被采訪單位如果態度稍稍冷淡一些,薛妍雁的處理方法就有兩種,第一是要不乾脆下次就不去了,有新聞通稿就托別的媒體幫她帶回來,反正眼不見為清凈。第二是去還是可以去,但是對於該單位發的新聞通稿的處理就比較冷淡。秉承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   但論寫稿的文字能力,薛妍雁還算是有幾分小才情,用孟主任的話來說是”文字功底還將就,唯一就是思想很不主流,容易跑偏走極端。“   除了這三個記者之外,文化新聞部還有一個常年不怎麼來上班的老記者石墨。石墨的年齡和黎明主任接近,四十多歲的人了,他是成都享有盛名的行為藝術家,在全國的藝術圈內都小有名氣。報社創刊之初,黎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把這兄弟召到麾下幫忙,有石墨冠名這樣可以讓版麵更加富有文化氣息。石墨當時提出的條件就是自己可以冠名,也可以寫稿,但是唯一的條件就是絕不坐班。黎明當時不敢隨便答應他,又舍不得這個人才,跑去找秦代楊商量了半晚上。   兩人最後一致的結論答應石墨的條件,除了石墨本身是個人才之外,當時競爭對手,另外一個報業集團也在創刊,據說還開出了讓石墨去當文化新聞部主任的條件,但是被石墨拒絕了。秦總編認為這個人才一定要留在自己的人才庫裡,一旦被競爭對手挖走,將來也必定會成為心腹大患,在版麵上和自己的報社打擂臺戰,所以,他除了答應石墨開出的條件外,還給了石墨另外一個額外的待遇,那就是文化新聞部的副主任。   但是石墨不願意擁有這個頭銜,他說答應來這裡當個掛名記者,主要是給老朋友黎明主任的麵子,虛名對他來講沒有任何意義,他這一生隻想圖個清閑自在。   四個記者之外,文化新聞部的兩個版麵編輯,趙帥和黃鶯都是至少表麵看起來比較平和的人,和報社絕大多數普通編輯一樣,他們每天重點關心的是編前會上領導的各種指示以及文化新聞部的版麵是壓縮還是會放大,和記者們一樣,他們的版麵費也有相應的版麵稿分,這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版麵記者的個人利益那些小心思,雖然他們也是心知肚明,但他們也像黎主任一樣兼顧公平,盡量在新聞重要性第一的前提之後,把每個記者的稿件不論質量如何,版麵麵積盡量平均分配。   孟主任評論說這兩位編輯算是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儒家風格繼承人,不過,文化新聞部的版麵因此也總是比不上別的部門的版麵做得有聲有色,熱鬧非凡。孟主任這樣刻薄的原因他認為趙黃兩位編輯經常為了自己部門的文化記者的文字稿件占版麵的麵積更多就不上攝影部記者配套的新聞圖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當然這種處理其實也是限於圖片新聞可上可不上的情況,但是孟主任眼裡麵是揉不得半點砂子的,他當然覺得這個嚴重影響了他們部門的記者利益。為此,他還當麵找這兩個編輯理論過好幾次,並且還曾經當麵把黃鶯罵得痛哭流涕。   “但是問題在於我覺得你們是文化新聞部,理論上說版麵上應該很有特色才對啊。咋個感覺這麼四平八穩像個要聞部的樣子呢?安,黎老師?”   黎主任每當孟主任當麵這樣評價他的時候都隻是淡淡一笑“老孟啊,我們是機關報出身的,我不是不想熱鬧,關鍵是版麵一熱鬧吧,這個第二天編前會就會有一大堆的麻煩意見,還是就這樣挺好,挺好。我們圖個清靜,再說讀者也還可以接受。”   孟主任仍然不放過他,秉承他大嘴巴的本性一針見血地繼續指出:“我覺得哈主要是你們那兩個編輯太在乎人事上那些記者的利益這些了,不像個搞文化的編輯,倒像個搞平衡之術的政客。”   黎主任隻好紅著脖子打個哈哈說“老孟,你這人這樣聊天,我們就沒法聊下去了不是?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難處嘛,再說年輕編輯們都有人家自己的想法,我們這些做前輩的何必橫插一腳不是?給年輕人更多開放空間嘛。”   孟主任冷笑著說:”你們部門的人事關係搞這麼復雜,我看要是新來一個記者,人家咋個活下去額。”   孟主任這句話應在嬰寧身上是如假包換的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