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想到自己雖然沒有親政,但是也可以自己找個老師啊!想到這裡,趙丹騎著逾輪來到馬苑,對著馬官說到 “安排車馬,寡人要去拜師” “諾” 趙丹回到寢宮,洗漱潔麵之後,在姍姍的服侍下換了衣服。 “姍姍,寡人有要事出宮,你去休息吧。” “諾”姍姍回答到。 說完趙丹帶著十八衛就坐上八馬車輦出宮了。 “去樂毅將軍的府上。”到了宮門口,趙丹對著馬夫說到。 “諾”馬夫說完馬鞭一甩,就出發了。 樂毅,將門之後。其先祖樂羊,曾為魏將,因伐中山有功,封於靈壽(中山國內),其後世子孫就以此地為家。樂毅在少年的時候,就十分聰穎,品行端正,具喜好兵法,長大跟了太子趙章。後來因為趙武靈王在王位繼承上發生沙丘內亂,趙章被殺。樂毅跑到大梁,在魏國當了大夫。 不久,樂毅奉魏王之命出使到燕國。當時,燕昭王復國不久,為了要報齊國趁亂派兵大舉滅燕之仇,築黃金臺招攬賢士。燕昭王素聞樂毅才能出眾,頗有賢名,於是就極為恭敬,優禮有加,樂毅看燕昭王待之以誠,於是就留到了燕國,做了燕昭王的亞卿,用自己的才能幫助燕昭王訓練軍隊,準備伐齊。 後來燕昭王悉發全國之兵,派樂毅為上將軍,會同秦、趙、韓、魏之軍,於公元前二八四年興師伐齊。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濱。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遂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 趙、韓、魏、秦四國軍隊,在濟水大捷以後,各自罷兵,班師回國。而樂毅則率燕軍深入齊國腹地,追齊湣王至齊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孤城難守遂率少數臣僚逃往莒城(今山東省莒縣)固守。樂毅攻入臨淄,把虜獲的珠玉珍寶、車甲祭器悉數運回燕國,就連齊國的鎮宮鐘,也做為戰利品展於燕國的宮廷之中。燕昭王對於獲得的重大勝利,充滿了喜悅,遂親自到濟水前線慰勞將士,為酬謝樂毅的功勞,燕昭王把昌國城(在今山東省淄川縣東南)封給他,號為昌國君。 樂毅率燕軍留齊五年,先後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隻剩下聊城、莒城,即墨(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三城仍在負隅頑抗。公元前二七九年,正當全勝在望之時,燕昭王因病逝世,遂由太子樂資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的時候,就與樂毅不和,所以當他即位以後,雖然沒有把樂毅當做仇人,但卻用而不信。齊國大將田單探知燕惠王與樂毅的關係之後,乘機進行反間,派人到燕國散布流言蜚語。燕惠王本來就有疑於樂毅,聽了這些流言蜚語,不加考察就信以為真。於是下令派騎劫為大將去齊接替樂毅,掌握兵權,要召回自己所不滿意的樂毅。 事發突然,樂毅就不能不考慮返國的後果。樂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權,意味著燕惠王,聽信謠言,對自己發生了懷疑,欲加罪於自己,如果聽召歸燕,很可能身遭不測。這樣的結局,不僅前功盡棄,而且也死得不明不白。於是樂毅決定拒絕回燕而西向去趙。趙惠王對樂毅也十分敬重,聽說他歸趙,隆重地接待了他,並封他為望諸君(望諸是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