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婆閏連續奔波半個月,共集結了三萬兵馬,由東和北兩個方向進軍鬱督軍山。 李承乾的北庭府軍扼守燕然山關隘,阻止烏紇南下。 如此一來,烏紇就隻能向西去請斛勃救援。 斛勃的突厥部落就在鬱督軍山以西一千兩百裡遠,十天便能趕來。 此前他一向和突奇施井水不犯河水,而且平素也十分輕視突奇施。 故而就不認為突奇施敢趁虛而入,從後麵偷襲他。 於是他便親自帶領三千精銳,連夜東進馳援烏紇。 結果他前腳剛走,突奇施人後腳就襲擊了他的領地。 斛勃得到消息,隻能急忙返回,抵抗突奇施的入侵。 木華黎則以燕然都護府的名義,親自督戰,並擔保將斛勃的土地人口賞賜給突奇施。 突奇施人得到承諾後,就十分亢奮和賣力,沒用幾天的功夫,就將斛勃部落的男人殺了個乾乾凈凈,將女人和財物悉數掠走。 斛勃本人也被木華黎砍了腦袋,帶回去向李承乾交差。 沒有了斛勃的外援,烏紇就有些進退失據,鬥誌消沉。 本來回紇有三萬精兵,可烏紇犯上作亂,公然弒殺可汗,所以大多數回紇人都不願助紂為虐,甚至大多數還要和他徹底決裂。 所以他真正能調動的回紇兵,滿打滿算也就一萬而已。 他自知無法抵抗四部落的聯絡,於是就想向李承乾求饒投降。 李承乾覺得,以目前仆固等四部落的實力,還不足以像消滅薛延陀那樣消滅回紇。 而且如果強行消滅回紇,也隻能壯大其他四部落的實力,對於大唐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好處。 所以倒不如留著回紇,讓烏紇與婆閏內鬥,以待最佳時機。 權衡利弊後,李承乾同意烏紇投降,讓他和婆閏一東一西,分別統領回紇。 烏紇交出長孫曦的遺體,李承乾派人將遺體送回長安,並請求朝廷派遣一萬步兵駐守燕然都護府。 雖然李世民死了女婿,長孫無忌死了親信,但是他倆卻十分冷靜,認為不應該勞師動眾,千裡遠征。 畢竟就算打贏了,也不會得到什麼實際好處。 因此,李世民親賜李承乾征兵的權力,讓他就近招募突厥和鐵勒青年入伍,以鎮守漠北安定。 …………………… 也就是在這時候,職方郎中陳大德從高句麗出使回來,將高句麗的情況如實上奏李世民,並建議即刻出兵討伐。 元旦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派遣使臣來朝貢,並請求大唐為他們主持公道。 高句麗侵奪他們五百裡土地,他們希望大唐爸爸能為他們做主,把土地給要回來。 彼時高句麗剛經歷政變,國王被權臣蓋蘇文弒殺。 蓋蘇文執掌大權後排除異己,獨斷專行。不僅聯合百濟攻打新羅,而且還想聯合靺鞨,室韋,鐵勒等部落攻打大唐。 陳大德奉命出使高句麗,命令蓋蘇文立即退還侵占新羅的土地,不然大唐將立即發兵征討他們。 然而蓋蘇文十分頭鐵,認為高句麗有實力和大唐硬碰硬,因此就沒把大唐的警告當回事。 陳大德出使時走的是水路,蓋蘇文將他禮送出境時,走的是陸路。 等他跨過鴨綠江後,發現遼東的城郭和中原的城郭十分相似。 而這裡的百姓,也都穿著中原人的衣服,說著中原人的話,民風民俗也和中原無二。 當地老者告訴陳大德,他們都是當年跟隨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漢人。 因為遼東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所以當他們被高句麗俘虜後,不僅沒殺掉他們,反而還免費給他們發放當地媳婦,分給他們田地,讓他們和高句麗人混居一處。 時至今日,已經足足過去了三十年,他們的孫子都會打醬油了。 這些年他們從來沒見到過從中原來的漢人,於是紛紛向陳大德自報家門,說自己家住中原某地,當地有什麼地標和特產。 並問他們的家鄉有什麼變化,親人是否還在世。 由於遼東和中原相距甚遠,而且又是分屬兩個國家,故而消息閉塞,他們並不知道隋末戰亂的慘烈程度。 他們的家鄉雖被戰火燒成廢墟,可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又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繁榮景象。 然而他們所心心念念的親人,大概率早已經不在人世。 為了避免這些流落異國他鄉的遊子傷感悲痛,陳大德就欺騙他們說,中原如故,親人安好。 這些當年十七八歲就被抓壯丁的青年,如今已是頭發花白的老人。 人越上了年紀,思鄉的情感就越發濃烈和狂熱。 他們問陳大德,大唐皇帝什麼時候能夠將他們接回中原,讓他們葬入鄉土,葉落歸根? 陳大德無法回答他們,隱隱中也不禁潸然淚下。 待回到長安後,他便極力建議出兵討伐高句麗。 然而文武百官一向反對征討高句麗,畢竟當年隋朝四次東征高句麗,不僅沒占到一點便宜,最終反而還丟掉了天下。 如今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都是當年事件的親歷者。 血淋淋的教訓至今都歷歷在目,印象不可謂不深刻,抵觸不可謂不堅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李世民對群臣說道:“高句麗本來隻是漢武帝設置的四郡之地,地處偏遠,為聖王所棄。” “以前朕念及兩國百姓的安定生活,不忍出兵討伐,對於他們的無禮,隻是派使者口頭教訓。” “如今蓋蘇文弒君滅主,暴虐百姓,戕害同僚,又不遵從朕的詔命,入侵我大唐屬國。” “朕如果再不征討他們,那還有什麼資格接受四方番邦的朝拜?我大唐如何做天下萬邦的宗主?” 褚遂良勸諫道:“陛下聖文神武,麾旗一指則天下安定,眼鏡一掃則四方臣服,威望無與倫比。” “高句麗不過是一個措爾小邦,僻居蠻荒,實在不值得陛下親自征伐。” “而且萬一結果不盡如意的話,則恐怕會重蹈隋煬帝的覆轍,令天下再次陷入戰亂,百姓再遭刀兵之禍。” “事關江山社稷存亡之安危,陛下不可不慎重而行啊!” 然而李世勣卻說道:“當年陛下想出兵討伐薛延陀,結果被魏征勸阻而作罷。所幸代王英明如陛下,將這個邊患給消除。” “然而烏紇卻不記前車之鑒,悍然殺我大唐節度副使。” “由此可見,戎狄狼子野心,光靠一指詔命是根本不能震懾他們的。” 李世民道:“英國公所言不差。我大唐就不該對蠻夷施以仁德教化。” “當時我就很後悔聽從魏征的諫言,隻是害怕從此堵塞你們的勸諫之路,所以才沒有說出來。” “待解決高句麗後,我們終歸還是得出兵漠北,徹底解決回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