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誰是司馬懿(1 / 1)

長孫無忌說道:“陛下,高句麗不同於草原部落。”   “遼東山脈縱橫,地勢崎嶇,而高句麗又像中原一樣築城而居,城高墻厚,恐怕一時間難以取得速勝。”   “而一旦我大軍在遼東受到挫折,臣隻怕中原就會出現楊玄感那樣的變故。”   尉遲恭也上疏勸諫道:“陛下親征遼東,大量征調中原將士,必然造成關中空虛。”   “突厥李思摩有十萬部眾仍然駐留在黃河以南,距離京城不過五天的路程。若一旦他們趁虛而入,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群臣的擔憂,李世民卻不以為然。   他向大臣們解釋道:“朕此次親征,與隋朝的情形大不相同。”   “隋煬帝暴虐不道,早已失去了民心,隋朝東征高句麗,百姓們都斷手足以逃避兵役,楊玄感率領運送糧食的士卒在黎陽造反,並非夷狄等族製造的禍患。”   “朕現在征伐高句麗,都是征發願意從軍打仗的,召募十人得百人,召募百人得一千人,沒有征召從軍的,都滿腹怨言,豈能與隋朝東征時百姓怨恨相比”   “而況遼東本來就屬於中原王朝的地域,隋朝四次派兵出征而不能取勝,大量國人殞命遼東,屍骨不能葬回葬故土。”   “如今朕親征遼東,是想要為中原人的子弟報其父兄之仇,為高句麗百姓雪其國王被殺的恥辱。”   “而且四方都已平定,隻有這一塊小地方沒有平定,所以趁著朕和諸公還沒有衰老,就讓我們替兒孫解決掉這個問題。”   於是,李世民向天下頒布詔命,定於六月親征高句麗,同時向天下征募勇士從軍。   詔書剛一下發,應征報名者便擠破了各地的府衙。短短十天之內,便征召了二十萬人。   那些沒有被登入東征部隊名簿中的人,甚至自願以私人裝備跟隨軍隊。   他們聯名向李世民上書請命:“我們不求得到皇上的封爵賞賜,隻願為陛下效忠,征伐遼東,捐軀報國。”   然而李世民並沒有應允。   朝中三品以上文武,除了房玄齡和高士廉之外,悉數被李世民征召,隨他親征。   衛國公李靖已經七十有五,早已經退居二線多年。   李世民希望他能隨駕出征,在自己身邊獻計獻策,於是就親自去往衛國公府,邀請他再度出山。   “衛公當年南平東吳,北滅突厥,西定吐穀渾。如今隻剩下東邊的高句麗尚未降伏,衛公可有意乎?”   李靖道:“過去臣的功勞全都是平仗陛下的天威,所以才能僥幸立下尺寸之功。”   “然而如今臣年老體弱,精力不濟,恐怕已經無力再跟從陛下東征了。”   李世民道:“衛公何必如此悲觀?當年司馬懿也是七十多歲,尚且能夠拖著殘軀病體,為魏室建立功勛。”   “你的才能和氣運比司馬懿要好的多,一定能夠再為我大唐建立不世之功。”   “盡管你身體抱恙,但還是勉強隨我出征吧。”   李世民雖然態度和和氣氣,但是卻讓李靖聽得後背發涼,不寒而栗。   既然話已經說到這份上了,那李靖就算是被人抬著,也要抬到遼東;就算死,也要死在東征的路上。   不然李世民不放心啊。   然而當大軍走到鄴城時,李靖的身體實在經不起折騰,甚至一整天連一碗粥都喝不下。   李世民念及他過去的功勛,而且也實在於心不忍,於是就派侍衛將李靖送回了洛陽。   鄴城有曹操墓。   大軍駐留期間,李世民專程祭奠曹操,並對長孫無忌、李世勣等大臣說道:   “魏太祖善於臨機處變,料敵於先,作為一名將領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作為帝王,他既不能統一天下,又不能選對繼承人,更察覺不到臣下的異心,這就未免顯得才智不足了。”   “不管是作為帝王,還是作為人臣,都不能不以魏太祖為戒。”   長孫無忌道:“陛下神武聖文,開創一代盛世;太子敦厚仁德,亦是守成良主。”   “臣等恪忠盡守,為陛下和太子肝腦塗地,死而後已。我大唐斷不會出現司馬氏之佞臣。”   然而李世民還是嘆息道:“太子終歸還是太懦弱了。我事事身體力行的教導他,還擔心他學不會治國之道。”   “如今和他相隔千裡,隻怕他就更加慌怠政務了。”   長孫無忌聽了出來,皇帝還是不太滿意李治當太子。   為了鞏固李治在李世民心中守成良主的好形象,長孫無忌暗中派人去往長安,讓李治將所批復的所有奏章,全部另外謄錄,送往軍中供李世民禦覽。   並且每隔五天,都送來一份請安疏,以表達他的忠孝之情。   ……………………   再說西域這邊。   當初李世民派侯君集滅了高昌國之後,便在高昌設立安西都護府。   隨後西域各國害怕被大唐所滅,紛紛遣使進貢,向大唐稱臣,並派王子來長安做質子。   這麼一來,盡管西域被納入大唐的版圖,可事實上,當地的各個小國仍然高度自治,隻是名義上聽從安西都護府的政令而已。   當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的消息傳到西域,這些小國就開始蠢蠢欲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暗中勾結西突厥,妄圖脫離大唐的管轄。   焉耆距離高昌隻有三百裡,輕騎兵隻用一天一夜即可抵達。   焉耆國王的妹妹嫁給了西突厥國相的弟弟。   有了這層關係,焉耆國王就比其他小國更加囂張。   他自認為有西突厥在背後支持,占領高昌簡直易如反掌。   更何況安西都護府隻有三千戍兵,又距離玉門關兩千裡。   大唐遠水解不了近渴,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於是,焉耆國王向西突厥借了兩千騎兵,自己又召集了六千步兵,然後便雄赳赳氣昂昂的去攻打高昌。   焉耆國王以為以八千對三千,優勢在他,然而卻忽略了人數之外的因素,兵在精而不在多。   大唐雖然隻有三千人馬,但是上下齊心,士氣高昂,而且裝備精良,戰鬥素養紮實過硬。   一名大唐騎兵,足以抵得過一百個猶如烏合之眾的焉耆兵。   當焉耆國王帶領軍隊剛剛到達高昌城下,還沒來得及擺好陣型,安西都護郭孝恪就帶領大唐鐵騎從城中殺出,主動向焉耆兵發動沖鋒。   霎時間,焉耆陣營亂成一團,六千步兵如受驚的牛羊一樣四散奔逃。   突厥人見焉耆兵如此不堪一擊,也就無心替他們擋箭,隨即調轉馬頭溜之大吉。   郭孝恪根本看不上那些逃跑的焉耆兵,他命令全軍乘勝追擊,務必活捉焉耆王。   將士們在他的率領下,一天一夜刻不容緩的追向焉耆城,並在黎明時分,一鼓作氣攻入城內,活捉了焉耆國王和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