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朱棣的聲音很是詫異,語氣表明了他此時的心情。 “你倒是說說看你有什麼想法。” 但是,在眼下這種自己想要繼續深入,但卻無人支持的情況下,朱棣雖然不覺得這個朱瞻墡孫子能做到扭轉局勢,但還是決定先聽聽看。 就算是不能扭轉局勢,聽點兒自己想聽的,讓自己舒服一下也是好的。 …… “皇爺爺,在此之前孫兒有些話想要問一下金大學士。” 朱瞻墡拱起手,直視著麵前的朱棣,待到對方點頭後才轉過身,看向了金幼孜。 “俗話說得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我素來不參與,也不關心政事,一般來說除了一些特定的事情之外,其他的政事我都不甚了解。” “不過,即便是這樣,我也還是知道一些事情的,比如……” 說到這裡的時候,朱瞻墡的語氣放緩,眼睛也微微的瞇了起來。 “自皇爺爺登基之時開始算起,我們永樂一朝的戰事應該算是從永樂三年的時候開始的,我記得那時候是八百大甸阻攔我大明使臣進入孟定、孟養等部一事吧?” “不錯,皇孫殿下的功課很是紮實。”金幼孜聞言點頭贊同,還順帶誇了一句朱瞻墡。 “金大學士謬贊了。”朱瞻墡微笑著搖頭,反問道。 “但是,為何從永樂三年的時候開始,除了八百大甸和安南陳朝後裔陳天平這兩件事外,但凡是我大明想要主動出擊,內閣和文臣多是反對的多呢?” “從永樂五年朝廷二次對安南出兵,到永樂七年丘福北征,再到永樂八年皇爺爺禦駕親征……” “直到這次皇爺爺禦駕親征,我記得在出發之前也是反對的聲音要多於贊同的聲音吧,這是為什麼呢?” “回皇孫殿下,這說起來就有些麻煩了。”金幼孜眉頭一皺,他突然感覺不太好,但又不知道是哪裡不太對,隻能開始和稀泥。 “安南那次,我們大明作為宗主國,是在替從屬國伸張正義,但後來隨著陳天平身亡,我大明雖然有義務滅陳朝為陳氏子孫伸冤,但不應該立刻開始。” “畢竟,那時候陳氏子孫剛剛絕嗣,我大明在這個時候入場,就會給人一種落井下石,而非是去伸張正義的感覺。” “當時我就建議陛下,應該先給陳天平舉辦一場葬禮,然後祭祀天地,等過去個一年半載的再出兵才是最好的時機。” “至於再後來對安南的用兵,下官之所以反對,則是因為國庫盈餘和百姓生活的原因。” “連年征戰,國庫的問題倒還好說,最大的問題是百姓的感受。” “司馬法中的‘國雖大,好戰必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哦?是嗎?”朱瞻墡微微一笑,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 “可是我記得,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吧?” …… 金幼孜聞言皺了皺眉頭。 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他不是不知道下一句,而是刻意沒有說。 “對於金大學士的說法,我不敢茍同。”還沒等金幼孜解釋,朱瞻墡就再次開口說道。 “對於戰爭,我一個毛頭小子沒有經歷過,更沒有指揮過,其實沒有什麼發言權。” “但是,兵書和歷史書上的案例卻能夠給予我們啟發。” “從先秦和漢朝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再到趙宋的蒙元,最後是我們大明所麵對的北元。” “歷史告訴我們,中原和草原之間的沖突是不可緩和的。” “哪怕漢武帝曾重用匈奴王子金日磾,讓其成為顧命大臣。” “哪怕唐太宗重用胡人官員、武將,甚至是大開國門,歡迎胡人進入國都長安。” “哪怕趙宋麵對金國和蒙元的侵略時一退再退,一再釋放善意,但換來的卻仍舊是讓人羞憤欲死的侮辱和慘無人道的屠殺。” “金大學士。”朱瞻墡的話裡雖然是滿滿的釘子,但語氣卻相當平靜,給人一種他什麼都算好了的感覺。 “就算是這些都不論,那我們大明……不,都不說太祖高皇帝時期了,就說咱們永樂朝,都遇到了什麼?” “我們心懷仁義,不對他們趕盡殺絕,換回來的卻是永樂七年我大明一公四侯戰死沙場。” “我們心懷善意,對他們開放互市,讓他們能夠換到他們急需的茶葉和糧食等物,換來的卻是年年擄掠邊關,邊關百姓苦不堪言。” “就連已經歸附於我們大明的兀良哈三衛,我們年年給他們優待,每逢草原遭遇雪災我們還給他們賑濟,但換回來的是什麼呢?” 朱瞻墡一邊說著,一邊轉過身,對著朱棣拱手躬身。 “皇爺爺,此前在中軍大帳外等候的時候,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孫兒曾聽到將士們的談論,說是此次北征所擒獲的敵人,十人中竟無一人是韃靼人,全都是兀良哈人,可有此事?” “不錯。”朱棣的聲音沉了下來,顯然是很不高興。 “那麼,金大學士……”得到回答的朱瞻墡轉過身,又看向了金幼孜。 “此等反骨頗重的人,留著做什麼呢?是在等他們反咬一口嗎?” …… 金幼孜微微低著頭,並沒有和朱瞻墡對視。 倒不是他害怕朱瞻墡,而是因為他知道眼下的情勢並不站在他這一方,最大的原因是做主的皇帝是一心求戰的。 “殿下怕是誤會了。”沉默了好一會兒,覺得朱棣的心情稍稍平緩了一些後,金幼孜才開口說道。 “殿下覺得下官是反對出兵,可恰恰相反,下官一直都是贊同將草原問題徹底解決的。” “下官反對的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出兵,比如現在。” “敢問皇孫殿下。”金幼孜說著抬起了頭,語氣很是堅定,似乎是勝券在握。 “如今若是繼續深入草原,糧草的問題怎麼解決?以我大明如今的財政情況來看,若是戰爭和賑災兩頭兼顧,必然會有一方做的不夠到位。” “是暫緩出兵,等待我大明國富民強之時再次踏足草原,還是犧牲災民的賑災糧乃至生命,來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 “況且,眼下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這個,而是以眼下的情況來說,繼續深入也不見得能夠取得戰果。” “還是說……皇孫殿下有這個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