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阿魯臺的終章(1 / 1)

看著遠處喬巴山隘口處不斷出來的韃靼士兵,朱瞻墡有些失望。   這次出征,他沒有看到他想象中的兩軍交戰的畫麵,沒有看到冷兵器時代刀刀見肉的拚殺,也沒有看到冷兵器時代最強兵種騎兵的沖鋒。   甚至,就連大明最出名的神機營他都沒有見過其戰鬥的場麵。   圍困喬巴山,神機營隻是將火器都擺出來了,什麼一窩蜂火箭,什麼盞口銃、三眼銃等等,但卻一顆子彈都沒有發射。   作為朱瞻墡這個第一次參加戰爭的人來說,這個結果無疑是讓人失望的。   “知足吧。”   似乎是猜到了這個孫子的想法,前麵的朱棣開口說道。   “這次你雖然是因為運送補給才來到草原的,但也算得上是第一次參戰了,能見到這樣的場麵,甚至還立了功,你就知足吧。”   “你哥第一次上戰場雖然見到了比你所見到的更震撼的景象,但他可沒像你一樣立功,甚至還得讓爺爺去救他。”   ……   朱瞻墡看了看前麵的老爺子,又看了看身邊的大哥……他隻能聳聳肩,做出一副不關自己的模樣。   而旁邊的朱瞻基則是無語的捂住了臉。   從永樂元年到現在,大明一共對草原出兵了四次,其中第一次是淇國公丘福為主帥,但結果卻是被埋伏了,大敗而歸。   第二次就是朱棣的第一次禦駕親征,不過那次朱瞻基雖然隨著朱棣從應天府出發,但卻並沒有參戰,而是坐鎮順天府。   第三次則是永樂十二年的那一次,也就是在那次北征中,朱瞻基被人蠱惑,率軍追擊逃跑的敵人,大意之下在九龍口落入了敵人的去圈套,若不是朱棣讓錦衣衛在後麵跟著的話恐怕事情就大條了。   第四次……也就是這次了。   其實朱瞻基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他知道老爺子不是在貶低他,也覺得自己不如弟弟,而是在教育自己。   教育自己什麼呢?想到這裡,朱瞻基鬆開了捂住臉的手,轉頭看向了弟弟。   福餘衛和泰寧衛的覆滅,雖然是隻能讓朱瞻墡背鍋的“醜事”,但實際上任何事都是值得學習的。   比如,朱瞻墡在對待外敵時的狠辣,就是朱瞻基需要學習的。   ……   在朱瞻基兄弟倆各懷心思的時候,龜縮在喬巴山內的韃靼士兵也都出來個差不多了,就差阿魯臺這個正主兒了。   其實誰都知道,哪怕是明白自己已經山窮水盡了,阿魯臺也不會出來的,因為任誰都知道眼下對於阿魯臺來說已經是必死之局了。   別看朱棣大費周章的讓朱瞻墡去兀良哈三衛帶回了阿魯臺的妻兒,但這並不是要威脅阿魯臺就範,而是要徹底殺死阿魯臺。   阿魯臺的妻兒所起到的作用是讓那些效忠於阿魯臺的人軍心不穩,最終分崩離析,而不是勸降阿魯臺。   雖然大明一直以仁義聞名,朱棣也因為靖難的原因十分愛惜羽毛,但朱棣不能殺的隻是韃靼的降兵和百姓。   殺降和平民,會讓朱棣背上殘暴的名聲,但阿魯臺呢?   阿魯臺是北元後裔,但也是大明正式冊封的和寧王,去年他率兵進攻大明北方重鎮興和所,還殺掉了守將王祥。   往輕了說他這是反叛,往重了說那都能算得上是謀逆了。   投降的士兵不能殺,普通的百姓不能殺,但作為始作俑者的阿魯臺為什麼殺不了?   而投降的韃靼士兵其實也是看清了這一點。   他們知道,隻要戰敗,阿魯臺在大明的必殺名單中那可是排第一位的,如果跟著阿魯臺負隅頑抗,那麼大明就會順理成章地把他們一並殺了。   但如果他們投降,以中原人從來都不會讓自己背負罵名的傳統來說,他們有九成九的概率活下去。   ……   “還沒出來?”看著喬巴山隘口處已經沒有了人進出的影子,朱棣皺著眉頭開口問道。   “回陛下,沒有收到消息。”守在朱棣身邊的錦衣衛指揮使塞哈智說道。   “那就算了。”朱棣聞言輕嘆一聲,微微搖頭。   “讓他們進去吧。”   “是!”雖然朱棣沒說讓誰進去,但塞哈智卻明白。   沒一會兒,錦衣衛們就驅趕著阿魯臺的妻兒朝著喬巴山的方向走去。   朱瞻墡見狀則是挑了挑眉,但沒有說話。   他已經猜到了老爺子的想法。   山中還有多少人?沒有進去過,明軍肯定不知道,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就算是還有其他人在,可這個時候都不出來投降,那就是準備負隅頑抗了。   大明不能亂開殺戒,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這是戰場,麵對一群損害了大明的利益且還要頑抗到底的人,大明沒什麼可留手的,也不用擔心會有人說大明殘暴。   所以,這是打算讓阿魯臺和他的妻兒死在一起啊。   “嘖嘖。”想到這裡,朱瞻墡微微搖頭,既是覺得老爺子的做法不妥,也是在感嘆。   之所以覺得老爺子的做法不妥,是朱瞻墡覺得草原和中原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除非某一方的人口基數降低到一定程度,然後慢慢同化。   隻要有權貴在,爭鬥就不會停止,就算是沒有權貴,隻要人口基數足夠,就會產生新的權貴。   所以,朱瞻墡還是比較推崇相對來說比較暴力的解決方案。   而感嘆則是在為阿魯臺感嘆。   雖然是敵人,朱瞻墡也很想讓阿魯臺死,但想到一個和大明,而且還是和永樂皇帝斡旋了近二十年,甚至還把永樂大帝給熬死了……   在朱瞻墡看來,阿魯臺不是英雄,也不是梟雄,甚至其幾次被打得四處逃竄的經歷也注定他成不了至高位置上的那個人,但不得不說,阿魯臺的死還是讓人唏噓的。   畢竟,和馬哈木一樣,阿魯臺也算得上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之一了。   這樣的人,活著的時候你會恨得牙癢癢,但死了之後你又會忍不住為之感嘆,或許這就是人性的矛盾點吧。   ……   很快,喬巴山內燃起了大火,而這場大火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標誌走上了末路。   以後的草原,不會再有阿魯臺了,那大明的未來呢?